60后,我们这一辈

朱德银

<p class="ql-block">王佑贵先生的《我们这一辈》一经传唱,便如一股清泉涌入心田,那高亢、苍凉、悲怆的旋律,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作为60后的我,虽未与共和国同年岁,也未曾经历上山下乡的波澜壮阔,但回首往昔,却也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满是无奈与感慨。那些年,我们这一辈,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便到了70年代,主食依然是土豆窝窝头和地瓜面糊糊,青黄不接时,更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白面馍、大肉不过是梦中的奢望,现实中难以企及。逢年过节能吃上荤菜带肉,已属难得的奢侈。穿衣更是简朴,一色的老粗布,偶见学生蓝,那已是村里的稀罕物。衣服从老大传到老小,缝缝补补,一穿数年。那时的生活虽简单,却也饱含艰辛。</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基础教育薄弱,没有幼儿园,许多孩子十几岁才踏入一年级的门槛。“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文、学工、学农、学军,文化课常被劳动挤占。秋收、拾粪、参加生产队劳动,成了日常。直到70年代末,学校才取消劳动课,体育课、音乐课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数学的加码。天未亮,村里的孩子们便背着书包,踏着露水赶往学校;夜晚点着煤油灯做作业,眼睛几乎贴到书本上。学习虽苦,却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正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际,家家分得责任田。喜的是亩产量大幅提升,终于吃上了白面,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交公粮又增加了家庭的劳动量和强度。学生放学后得帮家里干活,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孩子甚至辍学回家务农,早早结婚生子,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田间地头,孩子们挥汗如雨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一边劳作,一边憧憬着未来的日子。那时,生活虽不易,但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希望。</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许多人经历过部队的锤炼。退役后,投身地方建设,常年背井离乡。为了祖国的发展,我们无怨无悔,用青春和热血铺设祖国的万里铁道线。每当看到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心中便涌起无限的自豪与欣慰。我们这一辈,用双手和汗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多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兄弟姐妹也不宽裕,我们只能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即便有个稳定的工作,发了工资也得精打细算,先顾老的,再顾小的,自己常常被忽略。那时社会风气淳朴,谈婚论嫁不讲条件,不谈金钱,只要人缘好,其他都无所谓。结婚不讲排场,没有婚纱,一切从简,甚至连婚礼都省略。两人外出逛逛大城市,爬爬山,回来就算度完蜜月,那时叫旅行结婚,简单时尚,被大多数年轻人接受。我们用双手营造自己的小窝,不依赖父母,也依赖不了父母,单位流动性大,没有房子住,就打地铺,租民房,烧蜂窝煤。生活条件虽艰苦,但我们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该操的心操了,该吃的苦吃了,该出的力出了,该受的累受了,该经历的大多都经历了,如今我们已步入老年。回首这一路,虽有艰辛,但也有满满的回忆和无悔的青春。我们这一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坚韧与不屈。如今,我们依然在为家庭、为社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因为我们深知,这就是我们这一辈的使命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坐下来回忆往昔,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我们这一辈,经历过饥饿的煎熬,也感受过丰收的喜悦;经历过教育的匮乏,也努力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学习条件;经历过生活的窘迫,也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在那些年月里,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坚韧,学会了担当。我们这一辈,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但我们的故事却是那么真实,那么感人。我们这一辈,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平凡而又伟大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这一辈已步入老年。回首过去,那些曾经的艰难困苦,如今都成了宝贵的回忆。我们用汗水和泪水浇灌了生活的土壤,收获了属于我们的果实。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依然保持着那份朴实和坚韧。我们这一辈,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如今,我们享受着晚年的宁静,但心中依然燃烧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我们这一辈,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命运,也为下一代铺就了更加宽广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