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44】探阳朔公园三山四洞,逛千年古镇繁华西街

星空

【星空游记544】探阳朔公园三山四洞,赏一溪一池山水园林,逛千年古镇繁华西街,感千年历史文化沉淀。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5年02月20日,星期四,天气:阴雨。今天,游览兴坪古镇后,队友集结,乘大巴车赶往阳朔,于傍晚时分到达酒店,途中一直在下雨,现在还在下雨。 入住酒店就在西街附近,对面就是阳朔公园,星空放下行囊,独自前往阳朔公园一游,然后去夜逛西街品尝当地美食。 【阳朔县】隶属于广西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东邻恭城县、平乐县,南邻荔浦市,西接永福县、临桂区,北与灵川县、雁山区接壤。县城距桂林市区65千米,全县总面积1436平方千米,有耕地2万公顷,辖6镇3乡,有汉族、壮族、瑶族、回族等11个民族。 阳朔县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是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之地,客家文化在这里与岭南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阳朔县拥有漓江景区、印象·刘三姐、碧莲峰山水园、聚龙潭、蝴蝶泉、刘三姐水上公园、鉴山寺等营业景点15处。 这种多元融合赋予了阳朔客家文化独特的魅力,使其既保留了客家文化的核心特质,如团结友善、吃苦耐劳等精神,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在语言、建筑、美食、习俗等方面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形态。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可见,阳朔是一个景色绝佳的人间天堂。清澈的漓江从它身边缓缓走过,留下它温柔而迷人的身影,带给小城无限的遐想和浪漫的情调;高耸而奇特的青山以各自不同的姿态独自站立在小城的四周,不难令人进入“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的意境。 在阳朔,无论做什么,骑行、漫步、顺水而漂……都能让你找到契合的释放点。在这绿水漫堤的地方,最重要的事,就是抛开束缚,放纵自己。追寻刘三姐的歌声,或停于阳朔古镇, 闻三花,尝桂香,或什么都不做,静静地置身于这甲天下的山水画卷中。 虽不似诗人挥毫泼墨, 亦不是画家笔下如神,但立于江上,任谁思绪都是迷离的,宛如乘一叶扁舟,漂入一幅古卷, 随水而流,轻烟飘渺,淡水微波。岂甘只做旁观者,惟愿沦为画中人。 【阳朔公园】于1915年建,原名寿阳公园。园内一溪一池、三山四洞,西郎山、独秀峰、钟灵山(又名陈搏山)独立于园内,山上分别筑有会仙亭、卧云亭和放鹤亭,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考察过的龙洞、碧莲洞、来仙洞。 阳朔公园是阳朔县城内一处市民休闲公园,毗邻阳朔西街。公园依山而建,环境清幽,登上山顶还可将群峰环绕之中的阳朔县城风光尽收眼底。 阳朔公园位于阳朔镇西部,爬上去可以看县城之景.东起独秀山东麓,南临桂(林)阳(朔)公路,西至龙跃山,北靠螃蟹山,总面积340亩。该园始建于1915年,因附近有寿阳山(碧莲峰),故曾取名“寿阳公园”。 园内的“春蕾苑”,以陈列当地特产的吸水石假山、花卉盆景为主,衬以梅亭水榭、小溪曲桥、彩壁回栏、怪石名花,集阳朔名山秀水于一苑。公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人文景观。 阳朔公园,大门上方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手书“阳朔公园”四字。小门在碧莲洞口西南方,建于1980年,刻有著名画家陆俨少手书园名。园内桂树成荫,竹木繁茂,花果满园,四时飘香,双月溪从园内萦回而过。四周奇峰环绕,园内有独秀峰、西郎山、碧莲洞、来仙洞等名景。 园内桂树成荫,竹木繁茂,花果满园,四时飘香,双月溪从园内萦回而过。四周奇峰环绕,园内有独秀峰、西郎山、碧莲洞、来仙洞等名景。 沿公园大道一路前行,感觉阳朔公园的环境比想象中要幽雅得多。园中桂树郁郁,清溪穿流,石径交错,古洞旁通。 钟灵山北边,苑门为仿古建筑,苑匾书“春蕾苑”,藏头楹联为:“春临玉宇群峰壁,蕾绽琼枝满苑华”,著名书画家侯德昌书。 双月溪横穿园中,另有春蕾苑、柚子园,林木葱茏,景色幽雅,为典型的融自然山水为一体的园林。 一路往独秀山方向走去,一路经过沿湖曲路,有假山、石凳,亭楼点缀,俨如一天然别致园林。 山水园有大量石刻古迹,较具代表性的是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时驻足的鉴山寺,有一个字里包含“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笔意的“带”字石刻,字高6米,宽3米。园中还有奇石馆、盆景园、丛鸟园、书画馆等。 独秀山地处公园东侧,山高百米。奇峰平地拔起,山形如柱、壁如浮雕、气势磅礴,被誉为“玉柱凌霄”。另因形如竹根,也称“竹箢山”。峰顶平坦,四壁如削,林藤蔓生,山腰有亭,相传曾有仙人乘鹤来游,在此小憩,故名“放鹤亭”。 这就是独秀山了,阳朔美景“玉柱凌霄”,指的就是独秀山。它在公园内的东部,因一峰平地独起而得名,又因像竹根也叫竹蔸山。古人见此曾惊叹道:“点翠万重拔地起,凌空一柱插天高。”独秀山及来仙洞是阳朔公园的主要景点。 独秀山西边山下有一洞,洞口是三角形的,见有红色漆字,洞口一样是封起做仓库用了,这就是来仙洞。徐霞客考察过龙洞、碧莲洞、也来过来仙洞。 1921年孙中山,胡汉民在县长的陪同下,来到独秀山,见这里奇峰耸立,僻静安宁,大家来到来仙洞,胡汉民惊叹:奇了。孙中山问他奇在何处,胡汉民说明朝写的字,来仙,大总统字逸仙,莫非古人早知道大总统要莅临此洞?孙中山听了哈哈大笑,再问了这洞名的由来。相传仙人曾到这个洞来捉妖降魔,因而得名来仙洞。 隆庆四年(1570)县令李杜“来仙洞”3字楷书题榜,榜书高60厘米,宽1.30米,字径49厘米。他的《来仙洞记》叙述李杜发现该洞的始末。李杜,字思质,号云台山人,明·晋江人 ,终生布衣,是俞大猷的挚友、得力幕僚及家庭教师,“后因避地粤西,家阳朔以终焉。” 明代万历年间(1577~1581年)任阳朔县令的梁肇修的“最高台”3字行榜,高30厘米,宽1米,字径27厘米。 隆庆五年(1571)广西俞大猷书题的“云台啸卧”4字楷榜,高50厘米,宽1.7米,字径46厘米。<br>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别号虚江,福建晋江人,明末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曾在广西镇压古田农民起义。 山脚路口一飞来石上书“云台”两字,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书。 潜蛟池,微风中绿波荡漾,在夏秋之际,会遍植荷花,到时满池清香四溢,沁人心脾。 莲池里的独秀山,亭亭玉立。明朝阳朔人朱瑬有诗写道:茫茫宇宙两眸空,独立嵯峨华岳同,绝顶登临深我愿,直扶红日向天中。 阳朔公园现在是市民的免费休闲场所,游人感叹,公园环境的优美可用“幽奇”两字形容。幽,在山水环绕,树木葱茏,公园绿化环境非常好。奇,在园内奇山众多,山中有洞,洞洞相连。 行走间,至见林荫小道旁有一墓碑。传说是杨家将的杨文广路过此地休息时,在阳朔公园遗掉了铁冒顶,今在阳朔公园尚存这“铁冒顶”。杨文广的传奇故事,为阳朔公园添些许人文色彩。 因下雨,公园内几乎没有游人,进入墓碑区域感觉有点瘆得慌,但为了一看究竟,还进去转了一圈。 镜花水月。 4只小狮子活泼可爱,造型各异。 相传,徐霞客考察过龙洞、碧莲洞、也来过来仙洞,并在徐霞客游记中有所描述:入庵,有莫姓者随余至,问:“游岩乐否?”余以珠明岩夸之。曰:“牛洞也。数洞相连,然不若李相公岩更胜。 此间岩洞,山山有之,但少芟荆剔蔓为之表见者耳。惟李岩胜而且近,即在西门外,不可失也。”余仰见日色尚高,急别莫,曳杖出西门,觅火携具,即从岐北行,遇一小石梁,从梁边岐而西行,已绕此山东北两面矣。 始知即前拔地屏峙之峰,即西与石人为对者也。既乃绕至西麓,其洞正西向石人峰,洞门之右,有镌记焉。急读之,始知其洞有来仙之名,李公为闽人李杜。更知其外列之山,有天马、石人诸名,则石人之不在七里,而即在此益征矣。 (李杜《来仙洞记》曰:“隆庆四年长至,闽云台山人李杜至阳朔,出郭选胜,得兹山倚天而中立,其南面一窍,可逾而入也。内有巨石当门,募工凿之,如掘泥折瓦然。其中有八音、五采,千怪万奇,其外则屏风、蟠桃、石人、天马、陈抟、钟离诸峰,环列而拱向,敞朗宏深,夏凉冬燠ào暖,真足娱也。其明年大水,有巨蛟长数丈,乘水而去洞中,故有专车〔占满一车〕之骨,亦忽不见。邑之人异之,以余为仙人来也,名之曰来仙洞。夫余本遵伦谨业,恬淡为愉,非有缪巧仙理也,安足以驱蛟而化骨!然此山之幽奇,涵毓于开辟之初,而嫱伏于亿万年之久。去邑不能一里,邑之人不知有斯洞也。一旦而是表于余,夫不言而无为,莫道于山川,而含章以贞终,以时发,是以君子贵夫需也。于稽其义,有足以觉世者矣。故为之记。门人靖藩朱经弇yǎn书。”) 记谓其洞南面,余时占日影,指石人似为西面,大抵西向而少兼夫南者也。入洞东行,不甚高爽,转而南,遂昏黑。秉炬南入,有岐窍焉。由正南者,数丈辄穷;由东南者,乳窦初隘,渐入渐宏,〔琼葩云叶,缤纷上下。〕转而东北,遂成穹峡,高不见顶,〔其垂突蹲裂,种种开胜。〕深入,忽峡复下坠渊黑,不可以丈数计。 以炬火星散投之,荧荧直下,久而不得其底。其左削崖不能受趾,其右乳柱分楞,窗户历历,以火炬隔崖探之,内若行廊,玲珑似可远达,惟峡上难于横度,而火炬有尽,恐深入难出,乃由旧道出洞前,录《来仙洞记》。从南麓东入西门,出东南门渡口,则舟人已舣(yì附属着岸)舟待,遂入舟宿。 【钟灵山】因山形象钟,洞内也有一石钟,又有观音和陈抟仙人在内修炼,百姓敬神,颇有灵验,故叫钟灵山,又称陈抟山。 整个山峰共有大小溶洞二十多个,而且洞洞勾连相通,层层叠叠共有九层云天,因洞内有数百朵形态各异的石莲,故名碧莲洞,阳朔本地人称为龙洞,传说这洞内有九条神龙,洞中的石莲、石柱、石笋数以万计,天作神奇,蔚为奇观。 阳朔公园位于县城西北,园内三山鼎立,分别为西郎山、独秀山、钟灵山。由旅游停车场这里过来,最先看见的就是这钟灵山《又叫陈抟山》的碧莲洞了。 碧莲洞,建有西式厅楼1座、筑园门2座,题“寿阳公园”4字匾额,是阳朔最老的公园。抗战之初,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遭贬,到阳朔隐居近一年,在东洞口书刻“碧莲洞”3字楷榜,径70厘米,洞内还有他所书的“众善威集”。 【碧莲洞】位于阳朔公园的钟灵山。因山形象钟,洞内也有一石钟,又有观音和陈抟仙人在内修炼,百姓敬神,颇有灵验,故叫钟灵山,又称陈抟山。 碧莲洞位于钟灵山内,整个山峰共有大小溶洞二十多个,而且洞洞勾连相通,层层叠叠共有九层云天,因洞内有数百朵形态各异的石莲,故名碧莲洞,阳朔本地人称为龙洞,传说这洞内有九条神龙,洞中的石莲、石柱、石笋数以万计,天作神奇,蔚为奇观。 喀斯特地貌的广西,最不缺乏的就是溶洞,很多在景区内的溶洞已被开发,溶洞内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灯光照亮了洞内的神奇景观,吸引了很多人入洞游览,碧莲洞自然也加入到了其中。 很多开发好的溶洞,大都需要购票进入,很多不喜欢地理地貌的游人就望而却步了。 《莲洞飞瀑》不懂。倒是溶洞的顶端熔岩造型,恰似一朵挂在洞顶的莲花。 洞中景观都被取了名字,星空想象力太差,经常看不出端倪。 《幽洞祥云》 《艺术长廊》不知从何说起。 《观音坐狮》狠狠的想象一下。 《山歌擂台》恰似两个小人在对歌。 《瑞洞祥云》 《玉笋灵泉》 《麒麟出洞》有点像。 《牛头马面》 《古榕传情》 《瑶池仙会》 《老鹰抓母鸡》 《鲤鱼跃龙门》 《莲花送客》 给每个景点起个名字,还是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左右端详,像与不像其实并不重要,主要是给游客提供了一个遐想空间和乐趣,感觉这个起名创意还是很成功的。 离开碧莲洞继续向山上而行,路旁崖壁上有“龙门”石刻。 钟灵山不大,但洞却很多,有龙洞、南薰洞、碧莲洞等大大小小八个岩洞,彼此相通,形态各异。沿石阶小路上,路边有一石洞,洞口右壁可见“龙洞”2字草榜,现在已被红砖砌墙封闭。 明代崇祯十年(1637)五月二十四日,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游览考察,有过十分生动的描述“〔阳朔〕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 洞口里面有字,是“洞分八门,勾连曲畅”,隶书。这8字是根据徐霞客记述碧莲洞的内容归纳出来的,“此山西向八洞,惟南北之洞不交引,而中央四洞最高,纷纭曲畅,较他处一二洞之勾连,辄揽奇誉,真霄壤矣。”高度概括了此洞特点。 石壁上“龙洞”2字落款为:陈宝书。陈宝书,阳朔遇龙村人,地方文人,生于光绪十年,书刻书法造诣很深,工书善刻,对汉魏碑刻尤有研究,在当时政界和文艺界交友很广。 陈宝书,喜好摩崖题字,阳朔如碧莲峰等多处著名景点都有陈宝书先生书刻。洞口的“龙洞”,“洞分八门,勾连曲畅”都是他所书。 无法进洞,只能返回。站在半山远翘,阴雨中隐约可见整个阳朔县城。眼望处左边的独秀山和右边的西郎山,再有远处的碧莲峰,天马山,山山都立青天外,峰峰都如莲花瓣,环拱成一朵秀丽的莲花,这就是徐霞客形容的“碧莲玉笋世界”。 下山途中,可见“钟灵山”题刻,下面小子是对其山其洞得名的概述,看石刻为近代所作。 1637年徐霞客游览了钟灵山的几个岩洞,并写下游记。阳朔县将徐霞客赞美碧莲洞的游记刻在其山脚的石壁上,该摩崖高3米多、宽7米多,全文1000多字,是目前阳朔字数最多,占石壁最宽的石刻。<br> 徐霞客在阳朔的6天6夜,登山必攀极顶,游洞必钻穷处,涉水必朔河源,对阳朔山川风物,岩溶洞穴的真实描述,笔录详实,地方资料弥足珍贵。<br>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出洞,仍半里,由圈门入,东望龙洞南列之峰,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重重,不胜登龙之企期望。遂由圈内渡溪东行,从棘莽沮如(低温的地方)中,又半里,抵山下。初入西向第一门,高穹如峡,内皆牛马践秽,不可容足。东入数丈,转北者愈昏黑莫穷,转南者旋明穴西透。随明蹑峡,仍西出洞门之上,盖初入洞,南上西向第二门也。由其外更南上西向第三门。其洞东入,成峡如初洞,第峡下逼仄如胡同,峡上层叠如楼阁。五丈之内,下峡既尽,上悬重门,圆整如剜琢而成者。 第峡壁峭削,俱无从上。与静闻百计攀跻,得上峡一层,而上层复悬亘莫达。乃出洞前,仰望洞上又连启二门,此又南上西向第四、第五门也。冀其内下与峡内重门通。静闻欲从洞外攀枝蹑缝直上,余欲从洞外觅窦寻崖另入,于是又过南上西向第六门,仰望愈高,悬崖愈削,弥望而弥不可即。又过南上西向第七门,见其石纹层层,有突而出者,可以置足,有窍而入者,可以攀指。遂覆身上蹑,凌数十级而抵洞门。洞北又夹坳竖起,高五六丈。始入上层,其夹光腻无级,无计可上。乃令顾仆下山觅树,意欲嵌夹以登,而时无佩刀,虽有竖条,难以断取,姑漫(徒劳)往觅之。 时静闻犹攀蹑于第五门外,度必难飞陟,因令促来并力于此。顾仆下,余独审视,其夹虽无隙级,而夹壁宛转,可以手撑足支,不虞(料想)悬坠。遂耸身从之,如透井者然,皆横绷竖耸,不缘梯级也。既升夹脊,其北复隤而成峡,而穿映明透,知与前所望洞必有一通,而未审所通果属何门。因骑墙而坐,上睇洞顶,四达如穹庐;下瞰峡底,两分如璇室。因高声促静闻,久之,静闻与顾仆后先至。顾仆所取弱枝细不堪用,而余已升脊,亦不必用,教静闻如余法登,真所谓教猱也。静闻既登,余乃从脊西南上,静闻乃从脊东北上,各搜目之所未及者,俱不能远达。于是乃从脊北下峡中北进。 西上高悬一门,则第六重门也,不及上。循峡更进,转而西出,则第五门也。门有石龙,下垂三四丈,头分两岐,击之铿然。旁有一坐平庋,下临重崖,上瞩垂乳,悬龙在旁,可卧而扰也。由龙侧循崖端而北,又得一门,则第四门也。穿门东入,稍下次层,其中廓然四辟。右向东转,深黑无穷,左向西出,即前第三门之上层也。知重门若剜处即在其内,因循崖穷之,复隔一柱。转柱隙而入,门内复另环一幽,不远亦不透也。自第三门而上,连历四门,初俱跻攀无路,一入第七门,如连环贯珠,络绎层分,宛转俱透,升陟于层楼复阁之间,浅深随意,叠层凭空,此真群玉山头、蕊珠宫里也。 有莫公臣者,遍题“珠明洞”三字于四、五二洞之上,此亦有心表章兹洞者。时当下午,令顾仆先趋南门逆旅,炊黄梁以待。余与静闻高憩悬龙右畔,飘然欲仙,嗒(tà)然丧我(心境变虚物我皆失),此亦人世之极遇矣。久之,仍从第六门峡内,西向攀崖以上。其门虽高张,内外俱无余地,不若四、五二门,外悬台榭,内叠楼楹也。既乃逾脊,仍〔南〕下第七门,由门外循崖复南,又得南下东向第八门。其洞亦成峡,东上虽高峙,而不能旁达。 洞右有大理寺丞题识,然不辨其为何时何姓名也。此山西向八洞,惟南北之洞不交通,而中央四洞最高而可旁达,此山西向八洞,惟南北之洞不交引,而中央四洞最高,纷纭曲畅,较他处一二洞之勾连,辄揽奇誉,真霄壤矣。南崖复北转至第一洞,乃下山循麓南行半里,有峰巍然拔地屏峙于左,有峰峭然分岐拱立于右。东者不辨为何名,西者心拟为石人,而《志》言石人峰在县西七里,不应若是之近,然使更有一峰,则此峰可不谓之“人”耶?既而石人之南,复突一石,若伛偻而听命者,是一是二,是人是石,其幻若此,吾又焉得而辨之! 继续前行,前往阳朔公园大门,大门旁就是西朗山,在星空入住的酒店,隔窗相望可见,前往一观。 【西郎山】位于阳朔公园南部,因山腰耸立的一座山峰,形似面西拱手的男子而得名,是阳朔著名的象形山之一。登上山顶还可以俯瞰县城全景。 到达西朗山脚下,看到山顶有一小庙,旁边有一石阶小道可上山,决定上山一观。西郎山因山横列如屏,亦名屏风山。山北端有一怪石,高10余米,酷似面西拱立宽衣广袖的少年,壁间刻“西郎”,西郎侧的小姑山,腼腆俯立。 拾级登山,有会仙亭,亭畔二石上,分刻“蹲虎”、“天池”字样。天池为天然石盆,雨水常蓄其中。至此可观阳朔全景,饱览碧莲风光。经“仰之弥高”、“上穷碧落”石刻可达山顶。悬岩处有卧云亭,倚崖俯瞰,则身置云端。 山北有望溪台,每当夕阳西下,霞光辉映,景色尤为奇丽壮观。吟咏西郎山的诗篇众多,由于该山与福利镇附近东郎山巧相呼应,西郎山与福利镇的哥哥东郎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山水爱情故事。 相传,兄弟俩救了两只天鹅,天鹅化身为两姐妹,姐姐名叫玉姑,妹妹是小姑,姐妹俩经常悄悄为兄弟俩洗衣做饭,兄弟债早对两姐妹有爱慕之心,见此情景,上前作揖道谢,玉姑和小姑被这突然之举羞得不知如何是好,撒腿就跑,兄弟俩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小姑为考验真心,用头上玉簪划地成江,西郎抢先一步,跃江追上小姑,东郎迟了一涉,被阻江东。 于是便有了西郎作揖示爱,小姑侧身含羞;玉姑翘首东望,东郎隔江兴叹的山水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上山途中有一山洞,洞口刻着“致曲”两字。据中庸讲解:致:全力以赴。曲:小事情,局部。曲能有诚:在很小的事情上,作为一个普通人都很用心并全力以赴的完成,诚意就出来了。 山洞有两个口,洞中没看到有什么,但洞内很干燥。 西郎山早在唐代便已成名,历史上因山势横展,形似屏风,曾名“屏风山”,后因象形之意而改称“西郎山”。山壁刻有“西郎”二字,还镌刻着唐代阳朔籍诗人曹邺的《西郎山》诗:“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自古良朋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其对面钟灵山侧有一“小姑山”,彷佛低头面对西郎,景称“西郎拜姑”。 爬至半山的时候,发现山的西部有一块石柱,在郁郁苍苍的林木中显得尤其突出。石柱形似面西拱手而立的男子,当地人称其为“西郎”并演变成整座山的名字。 石柱的对面建有一座会仙亭,大约两层楼高,呈六角形,可供过往游客休息歇脚,这里也是读书看景的好地方,虽然视觉效果不及山顶,但城镇风光和山林风光在树林的映衬下有另一种味道。 会仙亭,始建于1935年,相传古时群仙羡慕阳朔风光,常于此聚会赏景,从而得名。后被毁,于1975年复建为混凝土两层六角亭阁。亭北有天然石盆,上刻草书“天池”;亭东有石如虎,上刻草书“醉霞”。 西郎山高近百米.山顶有亭旧名“萃茧亭”,后因该亭如卧云端,改名为“卧云亭”,一旁山石刻有“云根”篆书。山北筑有“望溪台”,旁有“西山晚照”石刻。 西郎山有不少摩崖石刻,因为游客较少,这些石刻显得有点“孤独”。 西郎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沿山路至顶,留有“曲致”、“仰之弥高”、“上穷碧落”、“山河无恙”、“西山晚照”、“特立独行”等石刻。登山临顶,可鸟瞰阳朔全景。 沿拾阶到山顶,用时也就10多分钟,山路虽然不至于高度陡峭,但因下雨,需小心翼翼的慢慢爬,爬起来还是有点累,临近山顶的位置需要一手扶着护栏和铁链以防滑倒,登上山顶的一刻,眼前豁然开朗,过程的疲累显得微不足道。 卧云亭位于山顶,是阳朔公园主要的观景点,本身也是景观之一。通过卧云亭的两个窗口、两个山门可以欣赏阳朔不同方向的景观,透过圆形窗口欣赏的时候特别有水墨画的感觉。<br> 卧云亭也是欣赏夕阳的好地方,不过到这里创作的摄影师并不多。 下山,继续前行。 沿小路前行是阳朔烈士纪念碑广场。 阳朔公园内游三座山,一山比一山奇,一山比一山秀。山下有一个阳朔烈士纪念碑广场。在广西,很多地方都会看到烈士碑。这是“民族之光”人物雕像,为纪念敌后英勇抗战的临阳联队而建。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和广西人不仅在省内英勇抗击日军入侵,而且广西人还在省外乃至国外英勇抗击日军入侵。其中,广西和广西人所进行的本土抗战在全国抗战中具有独特作用,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广西和广西人的英勇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 抗战8年,广西共征兵94万多人,人数仅次于四川,按人口比例,出兵之多居全国第一。当年广西人口仅1300万,抗战胜利后根据国民党政府的估计如果加上后勤的广西人,广西一共有两百多万人直接、间接的参加了抗日战争。 为国捐躯30多万。 抗战时期,广西人民展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广西地区民风彪悍,民众性格坚毅、勇敢。面对国家危亡,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然而,战后广西却一直默默无闻。 广西出兵比例高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国家遭受侵略的时刻,广西人民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热爱,踊跃参军。另一方面,广西地区长期以来的尚武传统,使得民众具备较强的战斗素质和勇气。 离开阳朔公园,前往西街一观。 回望公园内的那些喀斯特地貌石笋版的山峰,尤其是在阴雨天气,山头上云雾缭绕,恰似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卷。 到达西街。 西街的廊桥。 继续下雨。 【阳朔西街】是阳朔县的一条步行街,位于阳朔古镇中心,宽约8米,长近800米,略呈东西走向,东到滨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汇。 历经1400多年,是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也是阳朔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明城墙、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纪念馆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皆较完整。 西街,曾是孙中山先生演讲的地方,艺术大师徐悲鸿也曾居于此,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此留下足迹。 590年(隋开皇十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已有一条长约200米、宽约5米的街道。当时街上只有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居民大部分是农民。 西街真正始建于1674年。早期的西街不长,得名缘于其地理位置。阳朔县城在元代至正年间筑成石头城墙后,以县衙前的街为署前街,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往南至碧莲峰下一段则为小巷,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与南街相接,后来把这一带通称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长则叫西街。 当年的十字街部分是县城繁华的商业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这里有经营日杂烟酒的万利祥,有经营南货土产出名的陈公兴,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号,都是实力雄厚的粤商。另外本地商家刘来兴等,他们对阳朔的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胜利后,十字街商业中心逐步走向衰落。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于城墙围住,不能直通膏泽峰下。要从西街出城须经过江西会馆对面一段小街叫西横街的折向正西门才行,所以说西横街实际上也是西街的组成部分。 后来,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后,西街人为了出城方便将城墙拆开一段直接公路,并在旁边修建有最早的汽车站。并把东边直到西城边的一段改称西马路。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间因避忌“西”字而改称东风路,取其“东风压倒西风”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复旧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此,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 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中西文化合璧】阳朔西街已是洋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到1998年,发展到每天竟有1000多人在此逗留。其中外国人在此开店就有20多家,因此西街又被称为“洋人街”。由于西街男女老少都能说外语,故又把西街喻为“地球村”,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达150万人次之多。 【历史文化厚重】中西文化的融合在阳朔有着历史渊源。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阳朔最早的接触和融合地。1917年左右基督教传入阳朔,由李绍庚夫妇主持传教,地点在西街东段一带租一间民房进行,有数十人入教。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机构也南迁到达阳朔,大部分入驻西街尽头体育场后的中山纪念堂,继续从事研究工作。<br> 另一南迁机构到达阳朔的群体是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日、俄五个语种。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外语班作演讲和授课。外语班在阳朔开办半年,后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br> 除此之外,随迁到阳朔的尚有“敌国人民收容所”,他们是德、日、意等国侨民。驻桂林的美英盟军人员也经常到阳朔来,西街成了多国人员的集散地。 当时的阳朔县城由人口由2500多人猛增至10000多人。这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解放前,许多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创作了大批山水画。 从50年代至今,将近有4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还骑自行车在西街观光。阳朔西街是一条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街。 【街道特点】阳朔西街全长近800米,大理石路面,呈弯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浓厚。 [4]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 西街的建筑大都是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历史比较久远。西街的街道用大块的石板铺成,也颇有历史韵味。1984年经初步改造,建成了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 1999年到2004年,阳朔县又完成了保护性整治,使整条街道建筑凸显出“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木门窗、吊阳台”式的桂北民居特色;与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街,颇具特色。 很多女孩不负青春,喜欢穿上当地民族服饰,咔嚓咔嚓拍照留念;也有些大妈不负年华,不顾形象像小姑娘一样,穿上民族服饰不停咔嚓,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只是不复当年,勇气可嘉,开心就好。 天色已晚,在西街找家小店,填饱肚子,返回酒店,一夜无语,期待明天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