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崇正书院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东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6年),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书院由时任南京督学御史的耿定向创建,取名“崇正”,意为“推崇正统儒学”。耿定向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和政治家,他试图通过书院教育匡正世道人心。</p> <p class="ql-block"> 崇正书院登山道两侧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些形似吉祥动物的巨石,如凤凰、麒麟、龟等。这些奇石不仅增添了登山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 崇正书院在历史上几经沉浮。明万历初年,书院被废,后改为“耿公祠”。清初,祠堂被毁后改建为“云巢庵”,乾隆年间又毁于大火,后由僧人募资修复并沿用“崇正书院”之名。咸丰年间,书院再次被毁,直到同治四年,僧人重建并更名为“小九华寺”。</p> <p class="ql-block"> 关于耿定向(1524年11月5日—约1596年),字在伦,又字子衡,号楚侗,人称天台先生,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耿定向考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御史。他为官清廉刚正,曾因揭发严嵩党羽吴鹏的罪行而得罪权贵,但未被采纳。在甘肃担任巡按御史时,他举荐与弹劾均不徇私,离任时行李仅一挑担。</p> <p class="ql-block"> 隆庆初年,耿定向升任大理寺右寺丞,因与高拱不和,被贬为横州判官。高拱失势后,他被重新起用为衡州推官。万历年间,耿定向历任工部主事、尚宝丞、太仆少卿、右佥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最终官至户部尚书,总督仓场。</p> <p class="ql-block"> 耿定向在南京任职期间,见清凉山环境清幽,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创建崇正书院,意在推崇正统儒学,匡正世道人心。崇正书院成为当时金陵传播王学的中心。耿定向的学术思想源于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但对王学末流的空谈“心性”持批判态度。他主张“以不容己为宗”,提出“三关”之说,即心即道、即事即心、慎术。他注重培养人才,倡导实学,反对空谈。其弟子焦竑是明代南京的第一位状元,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 耿定向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辞官归隐,居住在天台山,与兄弟讲学不辍。他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同时在学术上也有重要贡献。然而,他与李贽因学术观点不合而交恶,被李贽指为“假道学”,但其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仍被后世认可。耿定向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创立的崇正书院也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崇正书院,由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主持设计,历时两年竣工。重修后的书院由一殿、二殿、三殿、东西游廊、凉亭、江天一线阁等建筑组成。1992年,书院曾被改造为“中华奇石馆”,展示中国传统赏石文化。</p> <p class="ql-block"> 崇正书院的建筑风格典雅,依山势而建,分为三进院落,第三进“清凉胜境”是书院的制高点,正殿为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流水龙头,西侧是二层的“江天一线阁”,东侧有假山、水池和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崇正书院再次经过修缮,于2025年4月1日重新开放。书院内的两株木绣球树龄超过四十年,是杨廷宝在1980年代重修书院时种植的,如今已成为书院的标志性景观。每年四月,崇正书院的木绣球花盛开,洁白如雪的花朵与古朴典雅的建筑相映成趣,营造出浓厚的书卷气。木绣球花形圆润,树形雅致,常被引申为“高洁”之意。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花朵显得格外生动,成为南京城新晋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如今,崇正书院不仅是赏花胜地,更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