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六下午,感觉不少游客已踏上归程,泉州城区不会这么拥挤了,我们去了这次泉州行的最后一站泉州古城。实际上泉州古城的范围还是比较大,我们主要是去西街、开元寺、中山路这一带。本来这是泉州行的第一站,可出发后看这些景点的游客特别多,就特意放到临近假期结束时过去。<br> 据介绍,泉州古城,古称温陵、刺桐、鲤城,位于泉州市鲤城区,素有“海滨邹鲁”“文献之都”的美誉。泉州古城面积约为6.41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遗产城市,同时也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最初设立为武荣州,州治位于今南安市丰州镇。由于地理和交通的变化,州治在唐·久视元年(700年)和景云二年(711年)两次向东南迁移,最终定于今泉州市区。泉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扩建和修缮,城墙和护城河等防御设施经过多次修筑和扩展,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古城。泉州古城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心。历史上,多种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此汇聚,因此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br> 进入泉州城区后,先到网上预订的酒店办理入住。然后就准备逛古城看夜景了。酒店在飞天迎宾城雕附近,虽说也在古城但在古城的另一边,去西街、开元寺等景点相当于要横穿整个古城。考虑开车过去难找停车位,决定还是骑共享电动车前往。泉州的共享电动车虽然不要押金,但注册还是比较复杂,要输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骑上车在飞天迎宾城雕下等候同伴,这是一个高25.8米,直径3米的立柱,柱体上塑有8尊“妙音仙女”铜像,或作捧物状,或手持“南音”乐器作吹奏状;柱体下有圆形水池和喷泉,四周花草环绕。等同伴过来后一起沿温陵南路辅路,经涂门街、新门街,来到新华北路开元盛世广场,这是全国唯一闽南建筑风格的购物公园,由于不打算购物就没进去,找到地方归还共享电动车后,便朝着西街方向走去。 经过开元寺西大门,晚上开元寺不对外开放,前行不远便来到了西街。泉州西街形成于唐开元年间,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开元寺南大门在西街上,透过围墙能看见镇国塔的上半截。 开元寺大门上方有“紫云”牌匾,开元寺原本属于泉州巨富黄守恭,传说中由匡扶禅师向黄守恭乞求地建寺。黄守恭提出一个奇特的条件,只要桑树开出莲花,就把地给禅师建寺。第二天,桑树竟然真的开出了白莲花,于是“莲花寺”便成为了开元寺的前身。又因为这里经常紫云盖地,所以得名“紫云”。 虽然天色已黑,不过西街却是灯火阑珊、游客如织,街道两边多是店铺和食肆,据说在这里可品尝到泉州所有美食小吃。正好没吃晚饭,便找了一家小吃店品尝钟意的美食。 西街全长1700米,我们从新华北路进来,只是走了其中一半,很快就来到了钟楼。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钟楼由留英设计师设计,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钟楼高13.8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白色,形状似亭似楼。最上部安装四面圆形时钟、风向标、指南针和避雷设施;中部似一楼阁,四面设有窗户;底面则是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撑着整座钟楼。 钟楼另一边是东街,我们右拐进入了中山路步行街。中山路是一条传统商业街,于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201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前一句讲的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后一句说的就是泉州的中山路。中山路长达二公里多,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途经基督教泉南堂,见门开着进去看了看,这里原为清靖海侯施琅书塾旧址。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清同治五年(1866年)即于施琅将军新花山旧址购地设布道所。光绪三年(1877年)3月改建为教堂。 街道两边的柱廊式骑楼下,手工艺品店、服装店、特色小吃店等各色商铺林立。大上海理发厅是泉州知名的理发厅之一,从民国时期开到现在,也是市区仅存的国营理发厅。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是泉州藏书界一项重要的历史遗存,由著名藏书家陈盛明(1905年-1985年)于1945年创办。 泉州侨批馆在中山路的一条巷子里,巷子上方悬挂着彩灯和红灯笼,一堵残墙上有“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白岩松”的字样,这里是陈光纯故居。陈光纯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随父旅居菲律宾马尼拉,后继承父业,逐步发展成为马尼拉著名华侨富商,创办马尼拉华侨小学。 1912年,全国掀起“唯有教育和实业才能救国救民”的热潮。60岁的陈光纯热血沸腾,当即携巨资归国,先后在泉州古城购建房屋110多幢,兴办学校,开设工厂,成为近代第一个大规模投资故乡的华侨。陈光纯故居由四栋建筑组成,是近代早期泉州洋楼的典型代表。2021年,泉州侨批馆在故居正式开馆,展出不少泉州档案馆馆藏侨批实物。 通政巷在举办“穿越宋元奇妙游”,主要有沉浸式街区,体验沉浸式街巷,市井烟火、民俗技艺、春节灯会、NPC互动等形式,这里的商铺楼馆都精心布置,有货郎摊贩们带着琳琅满目的年货穿梭其中,行进式的NPC演艺接连上演。 巷子里刺桐花花灯璀璨夺目,刺桐花是泉州市的市花。相传五代十国时期的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的城廓,曾经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生长得花繁叶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泉州也因此而名闻海内外。因此,刺桐花成为了泉州的一种标志,被定为泉州市花。 返回到中山路上继续前行,中山路纵贯古城南北,沿街廊柱式骑楼,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更是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百年时光缓缓流淌,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斑驳印记,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文物古迹相邻相依,每栋建筑都仿佛有着生命,述说着泉州厚重的历史。 来到了中山路与打锡街的交汇处,路口四周为南洋风情的建筑,这里有一座百年老建筑翻新的南麒楼1924特别醒目。据说四楼天台可拍照打卡,可以远眺钟楼,也可近观中山路。只是一楼是餐厅,也不知不吃饭能不能上去,时间已晚就没去尝试。 过了红绿灯,还是沿着中山路前行。中山路号称“百年中山路,千年泉州史”,是闻名遐迩的泉州名片、泉州记忆、“城市客厅”、泉州王府井。 前行不远,在左边看到“泮宫”牌楼,进去看了看。泮宫是中山路通往府文庙的通道,也称“圣贤门”,原建于宋代,现存建筑是1914年南安爱国华侨李功藏改建修复的两层三开间歇山顶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牌楼,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来到文庙前,晚上关了门。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2001年6月,泉州府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前面的广场上正在搞晚会,不便通过,只得返回从泮宫牌楼回到中山路上。前行就到了中山路与涂门街交汇路口,如果继续直行前面是中山南路,准确来说刚才走的是中山中路,但我回酒店的方向在涂门街这边,便向左转离开了中山路。 经过文庙前,这边是文庙的正门方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庙牌坊,正中间刻有“文庙”二字,两边分别是“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这座牌坊象征着文庙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文庙前广场上正在举办2025世遗泉州非遗时尚秀,整场时装秀与福船相伴,在琵琶造型的舞台上进行,只是现场用铁栏杆围起来了,闲人免入。我只是路过,看这么多人兴趣不大,也没去询问如何才能进入观看。 离文庙不远就是清净寺,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同样晚上的清净寺没有开门,只有明天过来参观了。 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最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清净寺并是“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清净寺过来看到这栋上有“泉州旅游”字样的建筑,里面好像是一个市场,但晚上黑漆漆的。再过来是一栋不起眼的古厝,门上悬挂的“锡兰世家”牌匾,门口有一些算命的摊子。 再过来就是通淮关岳庙,据说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共重修八次。通淮关岳庙最初是奉祀关羽的庙堂,时名通淮关帝庙,后增祀岳飞,改名为通淮关岳庙。 通淮关岳庙旁边是通淮文化馆,晚上关着门,不知里面是什么场所。通淮文化馆与通淮关岳庙的屋顶装饰非常有特色,其夸张而繁复的建筑装饰风格,确实吸人眼球。 时间渐晚,通淮关岳庙上香的人也渐渐散去,见没那么多人了,又到关岳庙前拍了几张照片。继续沿涂门街行走,离住宿的酒店不远了,途中也没再拍什么,快步返回酒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