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猪文化

叶生

<p class="ql-block">中国是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因此,猪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仅简单论述两汉时期猪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猪”字在古代原本为“豕”(shi)字,也作“彘”(zhi)字。后来在“豕”字旁加了“者”成为“豬”(zhu)字,而“猪”字的出现是在唐代以后了。猪在两汉时期被视为神兽,地位崇高。据说汉高祖刘邦在梦中追逐一头猪,后附会为夺取天下的征兆。汉代人于是认为猪是吉祥的动物,汉武帝刘彻被立为太子前的名字“刘彘”,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汉代人对猪的认知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家,农耕文化和基于农耕文化的哲学观念都与牲畜和五行相关。古人认为猪属于“水畜”,《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其畜彘",注释为"彘,水畜"。猪在五行体系中与水对应,在五行中,鸡对应“木畜”,羊为“火畜”,牛属“土畜”,犬为“金畜”,而猪则为“水畜”。古代的四灵神兽龙、凤、龟、麒麟中的龙和龟也属于水畜,因此猪在古代可以与龙和龟相提并论。作为以农为主的中国,水是农业的命脉,人们自然会崇尚水畜,所以视猪为吉祥牲畜。《尚书·禹贡》:“大野既潴”,潴即猪,“大野”指上古九泽之一的大野泽,“潴”意为水积聚、停蓄的地方。《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字面意思是,白蹄的猪群涉水踏波而行,大雨将临。古人认为,猪群的出现是下雨的前兆。在十二地支中“亥”属阴水,亥被形容为“悬河”,象征着大河之水奔流不回,具有江湖、河流的意象。‌所以在十二生肖中,猪与亥对应,就是因为猪属于水畜。</p><p class="ql-block">虽然猪几千年来被先民所重视,但其养殖的方式一直以放养为主,以家庭为单位的圈养猪是从汉代开始的。在猪圈内饲养猪的方式使猪的生长发育有了质的提升,同时肥料的增多也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汉代人开始把猪圈作为随葬品,体现出对圈式养猪的重视,也是当时养猪情景的再现。下图是河南汉墓出土的陶猪圈(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汉代农村的富裕人家基本上离不开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意为“家”字代表着居住的地方,家与猪有关,无豕不成家。汉代人以家庭为单位在猪圈里养猪,猪的数量无疑代表着家庭经济的富裕及家庭副业的繁荣程度,因此猪在汉代是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下图汉画像砖拓片描绘了两人抬着猪准备屠宰的场面(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猪在古代文化中还具有圣洁的象征,商周时期猪已成为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祭品,在汉代的祭祀中,猪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汉代人非常重视祭祀活动,特别在祭天地和祭祖活动时,猪是汉代皇帝祭祀时所必用的三种贡品(合称“太牢”)之一。皇帝以酒和牛、羊、猪三牲为贡品,亲自主持祭祀仪式。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的陶猪便是佐证,请看下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汉代,猪也象征着勇敢,“猪突豨勇”是一成语,出自《汉书·食货志下》。原文描述了王莽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招募了大量的囚犯和奴隶组成军队。这些人在战斗中不顾生死,拼命向前冲,因此被称为“猪突豨勇”。“猪”和“豨”都是汉代对猪的称呼,这里借用猪的勇敢,形容这些士兵不怕死。</p><p class="ql-block">另外,‌猪的繁殖能力强,每次能产仔3至15头,在重视生育的古代社会里,猪是非常吉祥的象征。因此,猪在汉代文化中还有多子多福的寓意。</p><p class="ql-block">由于猪在汉代人们心中地位崇高,猪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特别在玉雕艺术创作上,有各种玉猪的形象供达官贵人们作为吉祥物佩带或摆设,下图是陕西出土的汉代玉猪,显然是作为吉祥摆设品(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汉代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讲究厚葬礼仪,墓葬中的玉猪和猪圈模型随之增多,以此彰显墓主人身份的高贵。</p><p class="ql-block">作为葬玉的猪,其形状由写实逐步向抽象转变,西汉早期多为写实的,下图是西安博物馆收藏的一对葬玉猪(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种玉猪一般放置在墓主人的双手旁,以表达墓主人的意愿。汉代中后期至东汉时期,玉猪变得抽象化,为长柱形。玉猪多作卧伏状,以阴刻线雕琢出猪的长吻、双耳、背脊和四肢等各部位的轮廓线,腹下为平面形(见下两幅图)。</p> <p class="ql-block">这种玉猪又称玉猪握,是握在死者手中的,为防止脱落,猪握的尾部有穿孔,有利于用绳固定在死者手上。汉代的玉猪握被考古界普遍认为是象征死者生前的财富,解释为“握住生前的财富。”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认为玉猪握象征死者生前财富,体现不出汉代的猪文化,随葬的玉猪握应该还体表达了死者相信玉猪会来带来吉祥,会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享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孙等福分。</p><p class="ql-block">这种柱状形玉猪握雕工简单,纹饰简结,随柱状形而雕琢,线条挺秀,尖端见锋,艺术风格独特,是汉代独有的雕刻方法(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仅简单的几刀深粗阴线便能刻画出汉代玉猪握的粗犷而生动的形象,反映出汉代工匠对猪的形象化理解和高超的玉雕技术。这种雕刻风格被称为“汉八刀”,这里的“八”指的是当时玉雕工匠所表现出的简洁而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猪文化在汉代达到了顶峰。猪不仅与祭祀和神话紧密相连,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猪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人们通过猪的形象来表达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愿景。汉代是农耕文明一个辉煌时代,猪的圈养为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汉代猪文化的探讨,不仅能了解汉代猪文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可以理解汉代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在当今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人们对古代猪文化正在逐步淡忘,甚至认为猪既脏且笨。本文通过对汉代猪文化的探讨,希望能引起读者们对古代猪文化的关注,了解猪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文化位置,权当抛砖引玉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