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州南少林寺》

四月阳光(xsq)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少林寺,全称镇国东禅少林寺,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俗称南少林,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其武术活动历史悠久,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武术文化是泉州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不过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原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由此走入南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一段很凉爽的林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借用无人机拍摄的南少林总体布置的全景,南少林寺主要建筑: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阁、演武堂……</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寺庙,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栏杆顶部坐落着的小和尚,他们形态不一、表情各异……</p> <p class="ql-block">场地中有老和尚在谈论南少林寺前古后今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相传南少林寺最初建于唐乾符年间。唐末五代,中原两支武装入泉州后,习武之风渐盛,寺僧是由少林宗者为主持 场地对面的饮水池</p> <p class="ql-block">重建泉州少林寺记墓碑 </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寺院内的核心建筑,内塑有三身佛,即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后殿供奉西方三圣、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三层楼高约22米,按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建造,阁内供奉着全国最大的红木雕观音圣像“荷瓶观音</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 第一次被毁是在唐天佑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闽王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被毁与重建: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被毁与重建: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因反清复明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难。</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续发展南少林拳。</p> <p class="ql-block">武林宗师洪熙官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p> <p class="ql-block">文殊阁</p> <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建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2002年开始在大雄宝殿正前方复建天王殿。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定改为泉州南少林</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少林寺周边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树木繁茂,自然景观非常优美。寺内还有两株三百年古榕树,历史的厚重感倍增。</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内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建筑错落有致,香烟袅袅,佛音缭绕,充满了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此外,这里还经常有武僧进行武术表演和教学活动,展示南少林武术的风采,在这里常常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武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学习。</p> <p class="ql-block">寺内走道上的一个红木雕塑</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外的青山绿水与寺内的古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在感受佛教文化庄严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少林寺,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世界。在此可让人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喧嚣,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值得推荐:南派少林寺武术和南音、南戏合称为三南,是泉州最有份量的文化名片,其五祖拳更被列为国家非遗物质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