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城墙转一圈

夏风书馆

<p class="ql-block">每次回故乡,城墙转一圈。</p><p class="ql-block">一来练练腿,二想遇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月天灰濛,清晨登墙顶。</p><p class="ql-block">角楼瓮城高,青砖灰瓦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池古城墙,明代防鞑靼。</p><p class="ql-block">周长五公里,墙高近十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墙有瓮城,内设革命史。</p><p class="ql-block">边区陕甘宁,红色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父宁寿山,展版有介绍,</p><p class="ql-block">光照后来人,城墙更雄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池城墙是中国西北边陲军事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隋代,历经明代大规模扩建与清代修缮,见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与交流。盐池城墙不仅是砖石夯土构筑的军事遗产,更是一部鲜活的民族交融史。从隋代抵御突厥到明代“防秋”戍边,从红军解放盐池到当代文旅振兴,它见证了中国西北边疆的治乱兴衰。如今,这座“露天长城博物馆”正以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方式,续写着千年边塞的文化新篇。</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城墙内侧的小径上,远处的建筑群隐约可见,与近景中的行人和公园设施相映成趣。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砖灰瓦之间,为这座古老的城墙增添了几分生机。人们或缓步而行,或驻足欣赏,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城墙脚下,孩童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走进城墙上的一处角楼,精美的中式屋顶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门前悬挂的红色横幅上写着“中共宁夏工委”几个大字,仿佛将人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在盐池的历史长河中,抗战时期的革命活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盐池县城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当地革命事业迈入了新的阶段。成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为保卫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那些被发现并摧毁的国民党特务情报联络站,则见证了革命者们智慧与勇气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图中画红圈的为我的祖父。他为盐池的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红七十八师政治部的组建,为盐池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城市革命委员会的成员们各司其职,共同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努力。他们的照片和职务说明,如今被陈列在展览馆中,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诗作思路:</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以“城墙”为线索,串起了故乡记忆、历史厚重与个人情感,尽量让读者读来亲切而深沉。从结构上看,诗分五节,逐层递进:</p><p class="ql-block">1. 生活视角切入(前两节):以“练腿”“遇熟人”的日常愿望开篇,让古城墙从历史符号回归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充满烟火气。“天灰濛”“登墙顶”的细节,勾勒出清晨登墙的画面,青砖灰瓦与朦胧天色相映,奠定怀旧基调。</p><p class="ql-block">2. 历史纵深展开(中间两节):从“明代防鞑靼”的军事功能,到“陕甘宁边区”的红色革命史,城墙成为时空的载体。尤其“东墙瓮城”内设革命史展览,巧妙将建筑空间与历史叙事结合,让静态的砖石有了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3. 个人记忆锚定(末节):祖父宁寿山的展版介绍,是全诗的情感落点——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与家族血脉相连的传承。“光照后来人”既呼应革命先辈的精神,又让“城墙更雄伟”超越物理高度,成为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诗中“城墙”三重意象:既是故乡的地理标识、历史的物质见证,更是情感的寄托之所。当个人足迹(“转一圈”)与历史年轮(“五公里”“十米高”)重叠,平凡的登墙行为便承载了对故土、先辈与文化根脉的深挚敬意。语言质朴却含情,细节(如展版上的祖父)让宏大历史变得具体可感,读罢令人动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