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城市之七:新四军文化林

马到成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4月7日,用脚步丈量城市进入第7站,打卡新四军文化林。这一次打卡和以往相比有两个不一样,</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b><b>我是</b><b style="color:rgb(1, 1, 1);">第一次从住地出发而不是从家里出发到公园打卡。当时我正参加了一个读书班,虽是同城,但要求住校。</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是</b><b>我第一次到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跑步,在我们的大盐城,这样的主题公园并不多。</b></p> <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文化林在盐城的知名度不算很高,但特色很鲜明。《新四军文化林简介》给这一块的定位是景区,并介绍了景区的共享空间,</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有露宿营地,有儿童乐园,有市民广场,有健身区域,有绿树草地,有河塘水面,还有公共厕所</b><b>。景区西边是通榆运河,东边是新四军干部学院和天山水岸居民区,南面到盐渎路,北面到团结河,面积315亩。新四军文化林既是一个美丽的小公园,又是一个新四军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阵地。</b></p> <p class="ql-block"><b>  早上六点四十,我下楼热身开跑。有熟悉的同事已经在跑了,真是</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b><b>。也有比我迟的,俗话说:</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革命不分先后”</b><b>,跑步也是如此。通榆河东堤上骑行的人不少,速度嗖嗖的,还有一些小汽车通行,给人似乎不太安全的感觉。我沿着内圈跑,不受自行车汽车的干扰。一圈2.5㎞左右,我跑了两圈多,距离6.28km,配速7’39,心率138,各方面的指标我还比较满意。</b></p> <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文化林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融入新四军文化元素,宣传新四军的铁军历史和铁军文化。毛伟人说过:</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b><b>”新四军就是一支文化素养很高的军队,你看新四军的臂章“N4A”,妥妥滴英文标识。想一想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想一想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多少人以为新四军是一支由“泥腿子”组成的部队。有很多文化人从上海到盐城,加入新四军。皖南事变后不久,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从此,盐城这座城市就和新四军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革命之城,英雄之城。甚至1946年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遇难以后,</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盐城还一度改名为叶挺县,</b><b>直到1949年4月又恢复为盐城县。</b></p> <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文化林里有许多小品,介绍新四军革命烈士、英雄集体和新四军抗日为民的故事。比如新四军英雄</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郭猛</b><b>,牺牲时年仅29岁,是新四军“老虎团”的政委,被称为“独臂英雄”,他牺牲所在地的镇后来更名为“郭猛”镇,地名一直保留至今。我让</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deepseek</b><b>推测一下,如果郭猛不死,1955年大概率会被授予中将军衔。遗憾的是壮士捐躯,将星陨落。比如</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刘老庄连</b><b>,为掩护党政机关转移,一战牺牲82人,真是可歌可泣。此时我还会想到柳堡的故事,想到那首《九九艳阳天》,想起</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十八岁的哥哥想着小英莲”</b><b>的清纯与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新四军在盐城有很多故事,比如</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宋公堤的故事</b><b>。1941年春,阜宁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权县长宋乃德率地方民众修建的捍海大堤,全长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费用都是以盐税相抵,困难时以新四军的军粮军费支持,不用老百姓出一分钱,1941年7月建成,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宋公堤”,当时还流行这样一首民谣:</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生想宋公。”</b><b>还有</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陈毅托子”</b><b>的故事。1942年底,新四军军部从阜宁停翅港转移到淮南黄花塘。转移之前,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夫妇将年仅半岁的长子陈昊苏托付给射阳县参议长邹鲁山先生抚养。在日军扫荡的艰难岁月中,邹鲁山一家不惜代价保护好小昊苏,直到8个月后小昊苏被陈毅夫妇接回。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陈毅与邹鲁山》。</b><a href="https://www.meipian.cn/4cnvq3t5"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陈毅和邹鲁山</a></p><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 </b><b>每一个故事,都是珍贵的回忆。 每一个故事,都是感人的教材。每一个故事,都是新四军与老百姓鱼水深情的真实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跑步在新四军文化林里,既是一次身体的锻炼,也是一次党性的教育。既是一次身心的愉悦,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以上照片,均为作者摄于2025.04.07)</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