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欣赏

恒山

<p class="ql-block"><b>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b></p><p class="ql-block"><b>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b></p><p class="ql-block">东风袅袅,崇光泛彩。当苏轼在《海棠》诗中写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时,他不仅描绘了一幅夜赏海棠的唯美画面,更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对生命存在的深刻叩问。这首表面咏物的七言绝句,内里却蕴含着作者面对短暂与永恒、沉睡与觉醒、欣赏与占有等生命命题时的复杂思考。苏轼以海棠为镜,照见的实则是自身的存在困境与精神超越。</p> <p class="ql-block">"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诗的前两句营造了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空间。东风轻柔,春光浮动,香气与雾气交融,月光悄然移过回廊。这里没有明确的赏花主体,只有自然元素的自由流动与感官体验的朦胧交织。苏轼刻意消解了主客二元对立,使读者进入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状态。这种写法暗合了宋代文人"以物观物"的哲学理念——摆脱功利性眼光,让事物如其所示地呈现自身。当月光转过回廊,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光线的变化,为后文"夜深"的担忧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将诗歌推向哲学高度。苏轼赋予海棠以人的特质——它会"睡去",这种拟人手法超越了简单的修辞技巧,体现了"物各有性"的自然观。在苏轼眼中,花非仅供人观赏的客体,而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更耐人寻味的是"恐"字所透露的心理活动——诗人恐惧的不仅是无法继续欣赏美景,更是恐惧美的消逝本身。这种恐惧源于对时间无情流逝的焦虑,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p> <p class="ql-block">"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举动,表面看是为延长赏花时间,实则包含多重悖论:烛光虽能驱散黑暗,却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诗人试图通过照明留住自然之美,恰暴露了人力之有限;"红妆"的比喻将花进一步人格化,却又在观赏中暗含了将物对象化的倾向。这种矛盾心态正是人面对自然的缩影——我们既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又难以摆脱支配自然的冲动。苏轼的诚实在于,他不仅记录了审美愉悦,也坦承了这种愉悦背后的占有焦虑。</p> <p class="ql-block">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海棠》诗反映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物趣"精神。与唐代咏物诗多寄托政治情怀不同,宋代咏物诗常关注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苏轼对海棠的凝视,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态度——不是借物抒情,而是与物对话;不是将物工具化,而是尊重物的自在性。这种态度与其"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美学主张一脉相承,既投入又超脱,既深情又保持距离。夜烛照花的行为看似执着,实则充满游戏精神,体现了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与超脱。</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千年以后,苏轼的海棠烛光依然照彻我们的心灵困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留住"美好瞬间——通过拍照、录像、社交媒体分享。但这些行为往往使我们错失了真实体验的深度,正如烛光虽亮,却可能掩盖了海棠在自然光线下的本真样貌。苏轼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欣赏不在于占有或记录,而在于全身心的在场与凝视;对抗时间的方式不是徒劳地阻止流逝,而是充分活好当下的每一刻。</p> <p class="ql-block">解睡的海棠终将睡去,高燃的烛光终会熄灭。但苏轼在《海棠》诗中留下的生命智慧却长明不灭:承认有限,方得自由;直面流逝,始获永恒。当现代人学会如苏轼般凝视一朵海棠,或许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安放灵魂的那一片"香雾空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