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乡村博物馆

孟令武

<p class="ql-block">大阳河村,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寺河南村下辖村。</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大阳河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p class="ql-block">贾鹏举已经高龄80,这间房子是他的私人住宅,这位老人倾毕生心血在这里开辟了一座小小的博物馆,也是古地道遗址。</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五人,在充其量20来平的展馆里<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遨游</span>,沉浸在儿时的情景里,沉湎于下乡时的场面之中,觉得很亲切,接地气。</p><p class="ql-block">2025.4.14</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福興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陽河村民俗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大阳河村坐落在孟津县城西南方的瀍河左岸,上距九泉水库约1公里。村子曾叫“大杨河”,以村西河岸上曾有三株九丈九尺高的大杨树而得名。旧时,大阳河村以富裕而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贾鹏举老先生还有一本厚厚的、没有书号的、没有书名的、他牵头的作品,同他编纂的“贾氏族谱”同样规格的书,内容是将村里的各个院落编号,相关信息一应俱全,有年代感、有故事的、激励下一代奋进的还配有图片,也许它没有发表,但是能够感受到他老人家对故土的挚爱,对历史的尊重,一字字都浸透着他对古村落保护的贡献。</p><p class="ql-block"><u>图为我初中同班同学、下乡到寺河南知青小吴与馆主贾鹏举合影,他们相识已经56年了。他们好像有聊不完的话题,整个参观过程就没有停下。</u></p> <p class="ql-block">贾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5 贾——出自山西襄汾的姓</span></p><p class="ql-block">贾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源头,均出自一个叫“贾”的地方, 这个贾地,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 </p><p class="ql-block">西周时,周康王姬钊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为伯爵,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周康王姬钊的叔父, 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678 年,晋曲沃武公杀晋侯缗,尽取晋地,成为晋国新君主;于此同时,并吞了贾国的领土。贾亡国后、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贾氏。春秋时, 晋国有大夫狐偃,为晋文公重耳之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 狐偃一直随从,为重耳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晋君后,“使狐偃将上军”,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赏给他,作为他的封邑,狐射姑字季他,又称贾季,他的后代以封邑为氏,又形成一支贾氏,这就是《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说:“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了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发展外,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省, 如春秋时陈国(都河南淮阳) 有大夫贾获,齐国(都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庄公有侍人贾举。此后,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被荐于文帝,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提出建议。西汉还有政治家贾山,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市)人,文帝时,以秦的兴亡为喻, 上书言治乱之道,强调纳谏的重要,并以兴礼仪为劝,名为《至言》。西汉成帝时有贾予光,居长安市中为名豪。这说明西汉时贾姓名人主要出自今河南,同时已有贾姓,人迁至今陕西。</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贾徽,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曾从刘歆受《左传春秋》作为《左氏条例》21篇,史书称其是贾谊的后裔。又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谊的世孙贾秀玉,东汉时任威武太守, 因家于威武(今属甘肃),秀玉之子贾衍,任兖州刺史,其后裔有一支徙居冤句(今山东曹县)。贾衍之子贾龚,为轻骑将军,居威武,有二子: 彩、诩。贾诩,三国魏太尉,封肃侯,生贾玑,驸马都尉、关内侯,又徙长乐(今河南安阳市东)。贾诩的后裔,北齐时有贾扰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北周时有贾宪,因避难徙居浮阳(今河北沧州市东南), 贾宪的裔孙有一支于唐代徒居乐陵(今属山东)。此外,南朝宋有贾思,为诸暨(今属浙江)人,这说明至迟在东晋时已有贾姓人渡江居于江、浙一带。五代时闽国有候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贾郁;宋代有怀安军(今四川金堂县东南)人贾子坤,无为(今属安徽)人贾易。于此可见, 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南方都已有贾姓居民。贾氏移居海外,约始于清代,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p><p class="ql-block">贾姓历史中人,除上文述及者外、西汉时有水利家贾让,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堤历史,于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东汉有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为扶风平陵人;还有太学生首领贾彪,为颖川定陵(今河南舞阳北)人。西晋有大臣贾充,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 人,晋初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其女名南凤,为晋惠帝皇后,曾擅政十年。北魏时有农学家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高阳郡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业知识,因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唐代,贾氏有两个任宰相,一个是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贾耽,相唐德宗,同时又是地理学家;一个是河南(今河南洛阳) 人贾伃,相唐文宗;还有学者贾公彦,诗人贾岛。北宋有数学家贾宪。 南宋有权奸贾似道,元代有水利家贾鲁,顺帝时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阻塞黄河决口,使其恢得故道,南流合淮入海, 元末明初有戏曲作家贾仲明,明末亦鼓词作家贾凫西。近现代有河南省副省长贾心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上将贾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北京市顾委主任贾庭三,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会长兼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席贾石。 </p><p class="ql-block">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贾姓居于第45位。</p> <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贾鹏举与前副省长贾连朝合影。</p> <p class="ql-block">残旧的院门上,精美的木雕显示着当年的荣华。</p> <p class="ql-block">这座破旧阁楼“瀍阳书斋”记录着一段兴办义学的佳话。</p><p class="ql-block">寺河南村多数人家都姓贾,贾氏族人以其七世祖贾之彦为荣。贾之彦,字汉公,号瀍溪,清朝进士,做过甘肃省会宁邑侯。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他辞官归故里,在村中建立义学,亲自教导后生。在今村子南边、瀍河北岸,义学旧舍文昌阁尚存。</p> <p class="ql-block">大阳河古寨三进院落的上房大多为砖券窑洞,楼梯设在室内,屋角挖有地道,户户相连。在解放前,一旦有土匪侵扰,村人就沿地道跑到后山坡上躲藏起来,防御性很强。</p> <p class="ql-block">窑洞上方的“<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儉慎勤</b>”砖匾,是村民的处世准则。</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贾景朝老先生家,小吴同学下乡时就住在这里,这上房的窑洞是清时期的,已经近300年了。</p><p class="ql-block">2013.9.2</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考古学界发现,大阳河村是一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遗址。</p><p class="ql-block">洛阳日报 2008-07-17</p> <p class="ql-block">大阳河村每家每户地下都有一条地道,四通八达地能到达村子内其他30多户人家。</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贾鹏举带着女儿、女婿开始重新整理地道,将闲置了几十年的地道内的尘土清扫出来,贾鹏举的女婿还给地道内安装了电灯。</p><p class="ql-block">将古地道清理出来后,贾鹏举萌生了将大阳河村申请为传统村落的想法。“当时孟津的卫坡已经申请成功了,我觉得我们村子也很有特色。”贾鹏举介绍说,大阳河村有古寺、古庙、古建筑,还有古学堂瀍阳书斋。</p> <p class="ql-block">古学堂瀍阳书斋</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也出土过一些石斧、瓦当等东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瑕人品清如玉</span></p><p class="ql-block">大阳河村大多数人家姓贾,他们以其七世祖贾之彦为荣。他是康熙辛未年间的进士,做过甘肃会宁邑侯。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他辞官回归故里,在村中建立义学,亲自启教后生。今村子南边、瀍河左岸,义学旧舍尚存。学舍为二层阁楼,下为券窑,上为瓦房,总面积约110平方米,名曰文昌阁。其下层正壁上,嵌有“瀍阳书斋”一石匾。文昌阁中镶嵌着《瀍阳义学记》、《训家要略》等多方石碑,碑文为贾之彦所撰。贾之彦先生于《瀍阳义学记》中表明了其办学宗旨:“学者也,非徒取荣名与厚禄,所以致知力行,求为圣贤也。”他还用抒情的笔调赞美这里的学习环境:“瞻彼室号,瀍水之滨,山围水环,翼然中存。”</p> <p class="ql-block">“只问耕耘,不问天”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谚语,其核心在于强调专注行动、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甲天下</p><p class="ql-block">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秋气有佳色</p><p class="ql-block">鹤算松年</p> <p class="ql-block">梅花香自苦寒来</p><p class="ql-block">未出土时就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训蒙要略》碑记</span></p><p class="ql-block">贾之彦,字汉公,号瀍溪,大阳河村人。生于清顺治六年,康熙三十年进士。因兴办“瀍阳义学”集《训蒙要略》名噪一方。曾编著《大学经传要录》被清代工具书《四库大辞典》辑录。 </p><p class="ql-block">《训蒙要略》碑长1.3米,宽0.5米,正文2192字,跋文69字,镶于大成阁顶层。碑文内容博弘,词简文明,小到坐姿走相,大到为官理政,全面规范了思想行为,儒家“仁、义、礼、智、信、学、勤、俭”为核心的做人规则,被流传至今。 </p><p class="ql-block">大成阁,又名文昌阁,系“瀍阳义学”的别称,上下两层,建于康熙五十五年,位于瀍河边,是大阳河村的标志性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见证 文化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现在,村中仍存有许多明清时期贾氏建造的宅院,多为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有上房和对列的厢房,其前两进的上房都很轩敞,房顶呈“五脊六兽”状;最后一进的上房为砖券窑洞,分上下两层。窑外崖壁皆砌以青砖,上方多嵌有青石横额。</p> <p class="ql-block">《城南诗》 宋·曾巩</p><p class="ql-block">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p><p class="ql-block">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p> <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代晏殊</p><p class="ql-block">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柳永</p><p class="ql-block">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词人辛弃疾</p><p class="ql-block">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清·王国维</p> <p class="ql-block">“瀍陽民俗博物舘”这块牌子应该是以前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进博物馆、纪念馆、展馆,大大小小参观的已经向200座走了。这座小小的博物馆完全是个人行为。比较杂乱,类别不分,没有文字说明,但是应该给馆主发一个大大的勋章,他对县、镇、村是有特殊贡献的,它记载了<b style="color:rgb(255, 138, 0);"><u>那个年代</u></b>,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也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民间展馆一定得取得政府支持,亦可联系官方博物馆给予指导。</p> <p class="ql-block">这种踏雪踏冰或雨天所穿之鞋,下乡时还真见老乡穿过。</p> <p class="ql-block">三寸金莲 (又称裹脚、缠小脚、裹小脚、扎脚,像胶鞋此类还是第一次见) ,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p> <p class="ql-block">架子床<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戥子盒,在药房和洛阳平乐正骨博物馆见过。</p> <p class="ql-block">电话机、茶壶、器皿、马灯、酒缸、马灯、架子车轱辘、不翻鏊等</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塑像、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红旗杂志、停用的人民币、粮票等</p> <p class="ql-block">日常使用盆盆罐罐</p> <p class="ql-block">水烟袋、黄河石、砚台、桃园结义酒瓶等</p> <p class="ql-block">铜火锅,洛阳黄冶厂就生产这个,在当时几乎家家都有。</p> <p class="ql-block">竹帽,修焦枝铁路时我曾也戴过。</p> <p class="ql-block">牲口的围脖和鞍子、木槌、挫瓢、竹篮、针线簸箩、斗、升、辘轳、坐笸等</p> <p class="ql-block">犁、耩、铡刀、木桶、纺线车、钐刀等</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这种收麦的钐子是诸葛亮发明的</p> <p class="ql-block">织布机、桑杈等</p> <p class="ql-block">算盘、水泥枕等</p> <p class="ql-block">这个没有把手的竹编壳小暖水瓶还是第一次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