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即墨县名声大噪,五大家族“周黄蓝杨郭”更是显赫数百年,而周氏,则是五大名门望族之首。在靠科举起家的年代,周氏并非以高官厚禄扬名,而是以才高气卓亲民行善为人敬仰。“章嘉埠周”和“留村周”二大族群,各有卓越的代表人物值得骄傲。这篇,自然国地再给你补充介绍即墨城南“流亭周”及军屯等周氏家族支派。</p> 明初, 周氏家族一世祖周伯荣,从河南汝南,千里迢迢迁居到即墨城北的张家埠,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到六世时,周家出了一位名人周如砥。他尚文重教,文章明天下,受朝廷多次嘉奖,周如砥的事迹,便是“章嘉埠”之名的成因。周如砥仅是周氏的主要代表人物,章嘉埠周氏自明清两代共出进士8人,举人10人,贡士27人,有“天下士多出其门”的美誉。 明洪武初年,另一位周姓一世祖周安住,也是从河南汝南县迁来了即墨留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奉旨来建鳌山卫。周安住迎接并一留再留“辉祖授田数顷,称周氏里居为留村。”明清两代,即墨留村周姓人先后考中8位进士,2位武进士,15位举人,85位贡生,300余位廪生、庠生等。经过600多年繁衍,今已传25代,迁居60余村庄。 明洪武年间,还有一位军伍出身转为军屯的周百乐始祖,自云南乌撒卫奉令北上青州。永乐二年(1404),又迁至即墨城南 30 里的流亭村(流亭当时属于即墨县)定居,繁衍生息。自此,流亭的历史上有了翔实的人事和时间记录。与青岛大多数从云南移民而来的姓氏经历差不多,流亭的这支周氏家族,勤劳生活,家道殷实,行善乐义。 安居流亭后,一世祖周百乐曾斥资与儿子周道义、周始能在村南修建“千手佛庙”,三世周洪聚众再修,四世周文崇、五世周选续修不辍,增建五层石塔一座,立碑颂记功德,香火不断。明清时期,流亭周氏家族中进士、贡生数十人,历经600多年已传25代,迁居即墨八里庄、庆余屯、锥臼泊、小信、寺后、桃林等30余个村庄。<br> 由于历史原因,古刹“千手佛庙”早已荡然无存。近年,流亭周氏周仁公、周正聚、周相峰等与东流亭胡氏胡孝华及各位宗亲高瞻远瞩,达成共识,集资在峄阳路北的胡峄阳纪念园内重建了“千手佛庙”和周氏宗祠,留青史册。流亭周氏和胡氏同居一方土地,结六百年乡谊,鸡犬相闻,两个家族世代姻亲,人称“周胡一家”。 即墨周氏还有一派,叫作军屯派系。明时抗倭建鳌山卫,辖卫内后所、雄崖左所和浮山前所,均有周姓军户及屯户自云南乌撒卫迁来。卫所是个奇特的地方,当年迁徙的军户是主要人口组成部分。现在即墨周边,有不少人是从鳌山卫、雄崖所出去的。如:周姓便被派遣到金口周家屯开荒设屯以供军需的。所以,周家屯也是雄崖所八屯之一。<br> 明朝建立的鳌山卫、雄崖所、浮山所,延续至清朝中后期都解散了,人口连同土地都划归了即墨县,军户及屯户转为即墨县民,纷纷寻地儿盖房安家,则即墨周边形成了若干个自然村落,当然也少不了周姓人家。但是,这些人家刚刚军转民,还需要家庭建设,短时间内难以富裕起来。如我们熟悉的浮山所村,没听说谁家在清朝混上名门望族的! 到了清朝末年,青岛(当时属于即墨县仁化乡)倒是出了一个著名的周馥家族。周馥,字玉山,1837年生于安徽至德(今东至)。1902年,周馥接替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之后,周氏家族在国学与实业中,以青岛为主要场景写就家族史。周馥曾任李鸿章的文牍,协其兴办洋务三十余载,在北洋海军、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及开平煤矿创办中均有作为。<br> 周馥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其大有三:其一,文理并重,中西汇通,是一个取得了显赫成就的学术世家。其二,兴办洋务,经世致用,创建了庞大的民族工业体系。其三,薪火相传,文脉相续,兴旺百年而不衰。周馥撰《负暄闲语》,是为教育子孙后代而撰写的散文体家训,从读书、处事、待人等十二个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议,以约束子孙的行为。 有其父必有其子:周学熙,是周馥的四子,也是周氏家族的杰出代表,继承周馥的经世之功,并实现了家族传统第一次转型,成为新型实业家。他是开滦矿务局、中国实业银行、启新洋灰、华新纺织及耀华玻璃等多家民族企业的创办人。其孙:周叔弢,参与华新纱厂创办任专务董事。周叔弢也是佛学大家,青岛湛山寺的发起人之一,还是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br> 1901年10月,周馥之子周学熙筹办并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开山东大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校风,当时被袁世凯称为“当代奇才”。周学熙的五弟周学渊,1906年也任过山东大学的第六任校长。周学熙的儿子周志俊,也是周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在1933年出洋考察欧美纺织业,回国后在青岛华新纱厂担任重要职务,为家族的纺织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漫漫青史,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浩浩古今,承载了多少凌云壮志。翻开周家历史,探究其家族风雨故事,也是在听历史的声音。如今,即墨周氏家族开枝散叶,族人遍布全国各地。沧海桑田,逝者如斯,但是,即墨周氏敦睦诚信、行善于世的家风还在传承,即墨周氏前辈艰苦创业、勤奋耕读的精神生生不息,它激励着家族后来人砥砺前行,奋发图强。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 2025.04.15.补充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