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雨后彩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0282</p> <p class="ql-block"> 在春天的微风中,柳树总是最先感知到季节的变换。它的枝条如同少女的长发,轻盈地垂落,随风起舞,仿佛在诉说着冬去春来的故事。柳树,这一古老的树种,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抹绿意,更是诗人和画家笔下永恒的主题。它的存在,如同一位智者,静静地观察着世间的变迁,以其柔韧的身姿,教会我们如何在风雨中保持坚韧与优雅。</p> <p class="ql-block"> 春日暖阳,我踏上了回赤峰家乡的旅程。心中充满了对那片百柳林的思念。赤峰,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每到春天,便以她特有的方式,迎接着每一位归乡的游子。百柳,是赤峰的记忆,也是赤峰的魂。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游子的乡愁。今天,我站在这里,寻找着那一棵棵熟悉的柳树,也寻找着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萨满教(博教)认为,古旱柳是连接天地的“世界树”。传说萨满巫师能通过柳树的枝干与神灵沟通,柳叶的沙沙声被视为神灵的低语。赤峰有地区的敖包祭祀中,柳枝被用作祭坛的圣物,象征生命力与净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代“闯关东”时期,大量移民涌入赤峰垦荒。传说有移民在干旱的沙地插下一根柳枝,柳枝奇迹般存活并长成大树,成为村落形成的标志。后人将古旱柳视为“开村之祖”,许多村庄以柳树为中心建立,形成“村头一棵柳,树下话家常”的习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赤峰古旱柳的传说反映了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旱柳耐寒抗旱的特性,契合了草原生态中“坚韧生存”的精神内核。这些传说也常与历史事件、族群迁徙结合,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如今,赤峰部分古旱柳被列为保护树木,传说则通过口述和节庆活动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在古人的眼中,柳树可以拟人化,可以哲理化,在赤峰儿女的眼中,柳树可以是蒙古各豪杰畅所欲言的圣地,也可以是燕归巢、鹊报春之意。可以说柳树与赤峰、与昭乌达有着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昭乌达”即蒙古语,“昭”意为“百(数词)”,“乌达”意为“柳树”,合意为“百柳”,而“昭乌达盟”则是内札萨克11个旗在一处柳树茂密的地方会盟,商讨要事。因此,赤峰又被称为“百柳之乡”。</p> <p class="ql-block"> 自1983年10月10日,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地级)后,严格说来,“昭乌达”已经不是赤峰的地名了,但是说起西拉沐沦与老哈河的两河流域的历史,又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昭乌达”这个因三百多年前的一次会盟而留给赤峰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认为“昭乌达”中的“昭”其实就是“召”字,“昭乌达”就是召庙旁边的柳树。但是更多的研究者相信,“昭”就是“百”的意思,并非实指,而是虚指众多。无论哪种说法,都证实了会盟之地在一处柳林茂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赤峰地区最大的旱柳——大吉恒地旱柳,位于敖汉旗,传说,当时的巴林郡王色布腾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召集十家王爷会盟,并指令各家王爷分别移来十棵树,种在会盟之地,以遮荫凉。于是人们在柳林中搭起帐篷,相聚言欢。由于十家王爷共移来百棵柳树,会盟之地便被称为“昭乌达”。</p> <p class="ql-block"> 随着脚步的临近,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间,一片片嫩绿的旱柳枝随风轻摆,这里的柳树,不同于他处,它们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每一株都经历了百年风雨,依旧傲然挺立。旱柳见证了几十代敖汉人的生活变迁,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当地人告诉我,旱柳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更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 敖汉旗自清代以来大规模开垦,旱柳因固沙防风功能被广泛种植,现存古树多为明清时期留存。敖汉旗作为历史上农耕与游牧交错带,古旱柳可能作为“风水林”或“护村树”被保留,树龄在三百到五百之间。敖汉旗是中国著名的生态治理示范区,曾获“全球环境500佳”称号。这里的古旱柳不仅是自然遗产,也见证了当地人数百年来的防沙造林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赤峰最大的旱柳古树群位于巴林右旗益和诺尔,来到益和诺尔旱柳古树群,仿佛踏入了一片与世隔绝的绿色海洋。这里</span>是当地最大的旱柳古树群落,总面积达211公顷,拥有91590株旱柳,平均树龄200年。漫步其间,高大的树木直插云霄,嫩绿的枝叶交织成穹顶,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p> <p class="ql-block"> 这片古老的树林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旱柳形态各异,有的树干笔直挺拔,有的根部蜿蜒曲折,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偶尔有微风吹过,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理想之地。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姿态,或挺拔、或婀娜,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沿着小径慢慢踱步,感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 诺和尔盖古树群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也见证了草原民族的变迁与发展。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为能亲身领略这份美景而感到幸运。</p> <p class="ql-block"> 宁城县三座店西沟村,有一棵旱柳被称为“仙树”,传说此树为长仙居住之所。“长仙”是民间对巨蟒大蛇的神话称呼。当地人把蛇俗称为“长虫”,认为“长虫”长得年久了,就可得道成仙,可以左右人间世事。因为此古树上经常有蛇出没,久而久之周围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认为此古树是“长仙”的“家”。此树被奉为仙树,常年到此烧香、拜仙、祷告、祈求平安。由于该古树树冠较大,远观明显,因此常用作地标物。目前这棵古树已经被我国军事地图作为地标物标入地图中。</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前行,一棵巨大的旱柳赫然出现在眼前。它那粗壮的树干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繁茂的新绿枝叶在蓝天白云下舒展着生机。站在这棵古老的旱柳前,我不禁驻足凝望,感受着它的庄严与宁静。这棵旱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见证过无数风雨变迁。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 宁城三店西沟村的旱柳,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离开时,我带着对这棵旱柳的敬意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心中满是感动与不舍。</p> <p class="ql-block"> 赤峰这片广袤的土地,柳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许多传统手工艺的原材料。柳编,作为赤峰地区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托于这些柳树而得以传承与发展。柳编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将柳条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物和精美的艺术品,让柳树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赤峰柳编是中国北方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赤峰地区地处辽西与蒙古草原交界处,自然资源丰富,柳树生长茂盛,为柳编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赤峰柳编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工艺、文化内涵和生态环保特性,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出口欧美、日韩、东南亚,尤其在欧洲(如德国、法国)和日本,赤峰柳编以“环保手工艺品”标签受到青睐。</p> <p class="ql-block"> 每一棵柳树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片柳叶都承载着一份记忆。我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心灵的归宿。无论走多远,这片百柳林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我停下脚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柳叶的清香,这是春天的味道,是家乡的乡愁,<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份对家乡的眷恋,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赤峰的春天,百柳的故乡,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