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东亚族群起源于原始人群的聚合——节选自李辉《基因视野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上古起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李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李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同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科技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上海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亚洲人文与自然研究院副院长。 李辉教授多才多艺,在很多领域都有成果问世,除了(含合著)《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Languages and Gen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s》《来自猩猩的你》《复旦校园植物图志》等科技著作,还有《岭南民族源流史》《我们是谁》等史学著作;《偒傣话——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等语言学著作;《茶道经(译注)》《二十四节气茶事》等茶学著作;《道德经古本合订》等哲学著作;文学方面著有诗集《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紫晨词》《茶多语》《谷雨》等;翻译过《夏娃的七个女儿》《我的美丽基因组》等科学名著、诗集《德州菩提集》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早期狩猎采集人群并未形成民族,而是大量文化关联疏松的散在部落。我们深入研究了“新石器转型期”的遗传结构变化,发现民族是冰期结束农业起源以后,由散在人群向农业核心聚合形成的。民族是人口与文化稳定积累的产物。文化的稳定积累需要建立在足够的人口基础上,而人口的大规模增长依赖于农业生产。冰期的寒冷气候不支持农业的起源,所以只有冰期结束以后,生物资源大量增长,才促进了人口初步增长。初步增长的人口发明了农业并稳定地传承,从而进一步刺激人口大量增长,在农业核心上聚合形成了原始民族群体。充分的剩余时间使得新石器工具出现,并渐渐孕育了具有相对完善的社会规则的早期国家雏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图2 4万年内的人群扩散与8 000年内的民族聚合模式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O1与O2是中国主要的两种Y染色体单倍群,O2之下有三个主要的扩张节点,以希腊字母α、β、γ命名。五个早期族群的来源自西南顺时针分别是高庙、仰韶、红山、龙山、良渚等考古文化。数字为早期政权建立的距今年数按照语言谱系,中国现代各个民族可以归为若干语系,即汉藏、苗瑶、侗傣(新名仡傣,Kra-Tai)、阿尔泰(满蒙为主),以及边缘的南亚、南岛、印欧等。苗瑶和侗傣因为与汉藏关系紧密,也会被归入汉藏中。这些语系族群中,中国的主体族系——汉藏语系族群,具有最高多样性的Y染色体O-M134单倍群。通过古人骨DNA分析发现,此谱系起源于海河流域粟作农业形成的早期磁山-裴李岗文化。最早的驯化小米发现于北京郊区永定河边的东胡林遗址。汉语族与藏缅语族经历了两次分化:1)7000多年前南下黄河流域的人群后来形成仰韶文化,成为藏缅语族的源头;约6200年前部分人群北上西辽河流域,形成红山文化,成为汉语族的源头。2)约5300年前红山文化人群南下,迫使仰韶文化部分人群西迁成为藏缅语族,而中原混合的人群成为初具规模的汉语族(李辉、金雯俐,《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处于汉藏族群北侧的满蒙族群,虽然不以农业为主,但是在早期汉语族先民北上的影响下,聚合形成了文化共同体。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等可能与其有关。但东北地区的早期文化多样性很高,存在多个族群系统的起源,如芬兰-乌拉尔语系人群可能起源于辽西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被红山文化覆盖,或是芬乌族群北迁的原因。而汉语族也在从桑干河流域南来人群和遗留的赵宝沟人群的混合中形成,所以现代汉语体现出明显的藏缅语和芬乌语混合的形态,现代汉族Y染色体也兼有藏缅的O系和芬乌的N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因为气候变冷,5300年前汉语族人群南下,影响到了湖广的苗瑶祖先群体和江浙的侗傣祖先群体,并发生了大规模人口融合。广布于台湾、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南岛语系人群与侗傣语系人群以Y染色体O1-M119谱系为特征,精细进化分析发现,他们同源于江浙新石器时代人群。南岛祖先离开江浙约为5900年前,当地马家浜文化结束,其上层建筑在来自长江以北的大汶口文化驱使下南迁。这为太平洋岛屿数亿人口找到了源头。而5300年前汉语族祖先的到来,使马家浜之后的崧泽文化终结,在当地混合形成了良渚文化,是侗傣语系壮侗语族人群的起源。而崧泽文化上层的西迁可能形成了侗傣语系仡黎语族群体。崧泽同时南方最发达的是凌家滩文化,很可能是一个原始政权中心,有苗瑶文化的背景,这可能与仡黎语族兼有侗傣语和苗瑶语特征有关。而壮侗语族兼有侗傣语和汉语的特征,也可能与良渚文化的混合起源有关。大约5300年前,中国境内的五个考古区系大多发生了文化变革。东北的红山文化南下。中原的仰韶文化大体西迁,西北的大地湾文化变成马家窑文化。南方中心的凌家滩文化被摧毁。江浙的崧泽文化灭亡,良渚文化开始。湖广的大溪文化灭亡,屈家岭文化开始。只有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基本稳定。这说明中国发生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巨大政治变革,来自东北的力量几乎影响了全国。此变革使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发生大混合。这可能与传说中蓟地轩辕黄帝的兴起有关,也与汉族成为中华民族融合核心有关。以往认为民族的形成主要是不断分化的过程。通过遗传谱系分析我们发现,各个民族之间共享的基因类型非常普遍,而这些共享类型的分化时间大多在新石器时代的民族起源期。所以证实民族类群主要是聚合形成的,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多于分化,中国各民族的形成过程伴随着不断的人口重组。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图文来自《世界科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