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纹路——读李兴发文集《第二夜》

传说

<p class="ql-block">当指尖划过李兴发老师的文集《第二夜》,那些带着岁月包浆的标题——《月光下》《玻璃烧》《老猎人》——像一串被时光打磨的铜铃,在记忆深处轻轻摇晃。李兴发老师的文字世界,是从少年课桌下的冒险开始的,是在文革刊物的范本里临摹过的,是被退稿信反复摩挲过的,最终在时光的褶皱里沉淀成一本带着体温的文集。这不是一部炫技的作品集,而是一位写作者与自己、与时代的漫长对话,字里行间跳动着未经粉饰的真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少年梦的最初褶皱:在规训与反叛中萌芽的文学基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课堂上被收缴的小本,是李兴发老师文学之旅的第一页褶皱。那位严肃的语文老师或许未曾想到,他扣下的不仅是一本写满少年历险故事的笔记本,更是一段被规训却未被扼杀的文学基因。当少年在沉默中埋下创作的种子,当他与同学构想太空人形象时,那些未被言说的想象,早已在灵魂深处划出最初的文学年轮。这种始于“越界”的创作冲动,贯穿了他的写作生涯——即便在文革时期按刊物范本写作,他仍在《扎根在山乡》中偷偷埋下对知青回城不正之风的揭露,在时代的框架里寻找真实的缝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年的文学梦是混沌的,却自带纯粹的力量。就像他试写诗填词时的自得其乐,明知缺乏“神骛八极”的浪漫才华,却依然在平仄中触摸文字的韵律。这种不计得失的尝试,恰是创作最本真的模样——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是为了让内心的声音找到出口。当我们在文集《第二夜》中读到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小说时,看到的不仅是技巧的青涩,更是一个灵魂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挣扎与表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时光淬炼的文字哲学:在退稿与坚持中生长的创作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会》对《老猎人》的退稿意见——“语言比较文学化,而不像故事”——成为李兴发老师创作路上的重要注脚。这看似是一次失败,却暗含着他对文学性的本能追求。在那个强调“故事性”的年代,他的文字却不自觉地流淌着文学的质感,这种“错位”恰恰证明了他与流水线写作的区别:他始终在寻找个人体验与时代话语的平衡点。即便屡屡退稿,即便自嘲“缺乏执着与韧性”,他依然将散落的篇什结集,因为他懂得:写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发表,更在于对生命经验的忠实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集里的每一篇小说,都是时光淬炼的结晶。《福玉》中编辑的手写退稿信,《老猎人》二审未过的遗憾,这些看似挫折的片段,实则构成了创作的肌理。李兴发的写作观在退稿与坚持中逐渐清晰:文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生活的植物,哪怕带着时代的局限,只要真实记录了某个群体、某个瞬间的呼吸,便拥有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当他在自序中说“重读旧作,仍为某些情节感动而潸然泪下”,正是对这种生命力的最好注解——真正的文字,永远在与读者的共鸣中获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平凡人生的文学凝视:在琐碎与厚重间搭建精神桥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夜》的文集里,藏着无数个“李兴发式”的观察:《新供水》里的民生变迁,《茶热茶凉》中的人情冷暖,《刘北方的多半生》里的命运浮沉。这些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像武安土地上的蒲公英,看似轻盈,却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兴发老师擅长在平凡中打捞诗意,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小人物的精神图谱——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挣扎、坚守、妥协,却始终带着人性的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文集收录的报告文学《王更庆与“东山现象”》,标志着他创作视野的拓展。从个人经验到地方文史,从虚构小说到纪实写作,他始终以文学的方式介入现实,试图在琐碎与厚重间搭建桥梁。这种转变,并非放弃文学理想,而是对“文学何为”的深层回应:当文字能够记录时代的脉搏,能够为平凡人立传,便是对文学使命的践行。正如他研究胡祇遹的文集,在历史深处寻找精神根系,他的写作始终与土地、与人民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合上文集,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在文字中诚恳行走的灵魂。李兴发老师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刻意的深刻,却用近乎白描的方式,让我们看见一个写作者最本真的模样:在课堂上偷写故事的少年,在文革中尝试图解政策的青年,在退稿信中汲取力量的中年,最终在晚年将散落的文字串成珍珠。文集《第二夜》不是辉煌的文学丰碑,而是一条蜿蜒的小径,沿着它,我们得以走进一个时代的侧影,触摸到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生命纹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正是李兴发老师写作的终极意义:他让我们相信,每一个认真记录生活的人,都是时光的诗人。那些被他小心收藏的旧作,那些带着油墨香的铅字,早已超越了文学技巧的层面,成为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化石。当我们在深夜翻开文集《第二夜》,看见的不仅是别人的故事,更是自己在时光中的倒影——原来,所有认真活过的生命,都值得被文字温柔相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