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砺,字汝砺,京兆鄠(今陕西户县庞光镇杨家堡)人,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 ,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是北宋开国首位状元,一生历经多朝,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杨砺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杨守信官至唐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祖父杨知礼曾任后唐均州刺史,父亲杨仁俨也在地方任职。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官场背景,为杨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让他自幼便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为日后的科举之路和仕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宋朝,为了广纳人才,稳固统治,同年便开科取士。杨砺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状元,成为北宋王朝的第一位状元郎。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这位年轻的状元。就在他高中不久,父亲突然离世,杨砺悲痛万分,数日水米不进,尽显孝子之心。按照当时的礼教,他需为父守孝三年,期满后,又因担心俸禄不足以赡养母亲,一度闲居不仕,直至在官府和亲朋的再三催促下,才踏上仕途,出任凤州团练推官。但不久后,母亲又生病,他毅然决然地再次辞官,回家侍奉母亲,其孝行令人称赞。</p> <p class="ql-block">开宝九年(976),杨砺诣阙献书,展现出他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自身的才学,被召试于学士院,随后授陇州防御推官。此后,他入京任职,先后担任光禄寺丞、秘书丞、屯田员外郎等职,在不同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在任鄂州知州期间,他以出色的治理能力和亲民的政策,使鄂州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景象,其政绩在朝野间广为传颂,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端拱元年(988),杨砺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此时,后来成为宋真宗的赵恒对他产生了关注。赵恒曾问杨砺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直到后来,赵恒得知他是状元,才后悔自己的冒失提问,同时也对杨砺不以状元身份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此后,杨砺在赵恒身边任职,逐渐成为他的心腹。</p> <p class="ql-block">淳化六年(995),赵恒被立为太子,杨砺兼任右谕德,转度支郎中,开始在太子身边辅助其处理政务,为太子出谋划策,其政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赵恒登基后,即宋真宗,对杨砺委以重任,拜他为给事中,判吏部铨,负责铨选官吏。这一职位至关重要,关乎国家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杨砺在任上公正廉洁,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为朝廷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久后,他又被召入翰林为学士,成为皇帝的重要智囊团成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负责主持科举考试。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杨砺深知责任重大,他公正无私,严格把关,为国家选拔出了一批有识之士,为北宋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同年,他又被拜为工部侍郎、枢密副使,进入了北宋的权力核心层,参与国家财政与军事决策,成为副宰相级别的高官,达到了仕途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杨砺一生为官清廉耿直,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尽管身处高位,但他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享受。他的住所位于一条狭窄的小巷中,房屋简陋,甚至连宋真宗的车驾都无法进入,宋真宗只得徒步前往吊唁他,足见其清苦。在官场中,他不结党营私,不阿谀奉承,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他的这种品德和操守,不仅赢得了宋真宗的敬重和信任,也在朝廷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后世所传颂。</p> <p class="ql-block">杨砺对北宋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朝廷出谋划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维护了北宋初期的政治稳定。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他主持科举考试,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为北宋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他的清正廉洁和正直品格,也为官场树立了正气,对北宋官场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咸平二年(999),杨砺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宋真宗得知后十分悲痛,对宰相说:“杨砺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时去世……”随后,真宗冒雨前往吊唁,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敬重之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并追赠他为兵部尚书,给予他极高的荣誉。杨砺的离世,是北宋朝廷的一大损失,他的功绩和品德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杨砺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寒门学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北宋开国首位状元,最终登上了仕途的巅峰。他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清廉正直的品格以及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都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他的故事,也为北宋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