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2日,我们告别沧源天坑,向着我们的,云南秘境之旅的另一个景区,班鸽村前行,我们照例是用了一餐所谓的特色自助餐后,便开始了班鸽村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班鸽村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是沧源“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核心地带。村名源于佤语,意为“爱情栖息地”,因传说中曾有大量斑鸠(佤语称“班鸽”)在此栖息而得名。这里集中了沧源最优质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包括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景观,被誉为“爱情鸟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班鸽村景区中所有景点的一大亮点,就是所谓千米国画长廊。</p> <p class="ql-block">这段短视频记录的那一刻,来不及纠正,正确的说法应当是位于云南沧源县内的班鸽村的千米国画画廊,人们往往总是误读为十里画廊。</p> <p class="ql-block">千米国画长廊位于沧源县勐来乡,距离沧源县城约3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千米过花长廊作为沧源崖画谷风景旅游区是一个以崖画为依托,充分展示佤族民俗文化为核心,集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全长共78公里,总规划面积600多公顷,该景区分为藏龙谷景区、千米国画长廊景区、崖画景区、勐懂口岸景区、永和国门景区。</p> <p class="ql-block">千米国画长廊位于沧源崖画谷风景旅游区中段,这个景区的壁画约有3公里长,峭壁高80—180米,最高达280米,壁画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厦,有的参差不齐,蜂窝状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面由于杂质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点缀变得色彩斑斓,如同一幅巨型壁画,描绘了古老大地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沧源崖画是3000多年前佤族先民给我们留下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千米国画长廊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又一幅天然画卷,没有人工雕凿、没有人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那原汁原味的杰作、真真切切的情感,与崖画形成了佤山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米国画长廊作为整个崖画风晕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要总体浏览的话,无论是时间的维度还是空间的经度,都是一幅无比巨大的鸿篇巨制,我们作为普通的观光客,只能以点及面,先粗粗的了解一下我们所在的班鸽村吧。</p> <p class="ql-block">班鸽村地处勐来大峡谷腹地,海拔1200米,国土面积2.45平方公里。村庄周围峡谷绵延,田园风光秀丽,麦浪翻滚,特色民居整齐排列,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班鸽村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还承载着丰富的佤族文化。村内流传着白花、岩石与风的爱情故事,以及关于斑鸠的传说,这些文化元素为村庄增添了浪漫与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近年来,班鸽村通过“党支部+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69.4亩,集中种植油菜花和水稻,打造田园综合体。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已建成,吸引了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此外,村庄还成为沧源旅游环线的一部分,通过“寻梦佤山”田园小火车连接周边乡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班鸽村还设有法治(萤火虫普法)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萤火虫”普法模式,组建普法队伍,为村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与法治文化展示,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班鸽村现有85户佤族居民,共272人。村民主要以种植甘蔗、玉米、稻子等传统农作物为生,近年来通过旅游产业逐步实现增收致富。未来,村庄将继续依托自然与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班鸽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乡村振兴实践,成为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包括我们这些来自大上海的老年观光游客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为了比较全面一些的了解班鸽村这里的景区特点布局等,我们刻意把村口的那些,全景导览示意图。用手机拍摄下来。</p> <p class="ql-block">另外,关于班鸽村的佤族民间故事传说也是非常美丽动人的。必须用手机也拍摄下来啊</p> <p class="ql-block">这里所谓的千米国画长廊,是纯粹天然无人工雕琢痕迹的自然景观的组合,因此,只要我们随意站在一个位置,我们的背景就会显示出一幅幅别具一格的国画画面。</p> <p class="ql-block">有山,有舍,有水,有树,有花,有草,一切都显得如此协调,如此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如此美妙的国画长廊,我们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嫉妒感,不然的话,为何会喧宾夺主,用我们自身并不美丽的形象去把整个画廊的美给遮挡住呢?</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必须做一些自我的辩解,其实我们的真正目的只是想告诉那些看到我们在千米国画长廊前留下形象的人们,我们曾经来过这里,我们曾经与千米国华长廊同框,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大路上,放眼远眺,整个千米国画长廊,就像一幅长卷,随着我们的脚步,随着我们的视线,慢慢的展现着它无比动人,无比妩媚,无比艳丽的一幕幕,身处在如此美妙的境地,仿佛有一种人在画上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山水画,山岚氤氲,仙气缭绕,水似明镜,折射出整个自然形态的和谐美妙。</p> <p class="ql-block">这又是一幅花草图,绿叶生机盎然,花儿争奇斗艳,在大自然的呵护下,它们用各自的生命力展现出最美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草编的各类造型,人与物的图,又巧妙的构筑成了另一幅场景。它们是大自然巧夺天工里的点缀,它们是山山水水鬼斧神工的拾遗补缺,</p> <p class="ql-block">当雾气缭绕在这些大自然的景物上时,给这样一幅天然而成的巨幅国画增添了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又让这幅鸿篇巨制增添了无数想象的空间,是国画长廊的国画更精彩更动人。</p> <p class="ql-block">情深衬托下的田野,此时此刻也有着一幅别样的情趣,让人想起了雨露滋润,禾苗茁壮,让人想起了,阳光空气和大地。</p> <p class="ql-block">这幅构图和造诣都不浅的画面,让人可圈可点,远处的那龙脊骨的造型,或许是当地佤族人的图腾信仰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此刻,置身在整个绿意盎然的大自然的氛围里,使得整个画面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世代佤族人繁衍生息,蒸蒸日上的那种神奇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如此鸿篇巨制的国画长廊,如果要将每一个侧面,每一段空间都细心来描绘的话,我们也许三天三夜也描绘不完,只能比较惋惜的对一些局部或侧面做一些简要的介绍,这样的介绍一定是挂一漏万的,一定是存在着很多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包含了多种元素的草婷非常有画面感。从草亭亭顶上的双牛角来判断,佤族人或许是一个牛图腾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站在班鸽村村寨寨口的路边,来一幅,夫妻合影照,将,我们两口子的形象,与,整个,千里,国画长廊,相契合,这或许会是一种天衣合缝!</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班鸽村的村道上置身其中,会给人一种人在画中行的感觉,而观赏照片时,又会让人羡慕,在画中行的人们的那种悠闲自得,那种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前面将c认作龙脊骨,其实怯怯地说,应当是牛脊骨,佤族同胞作为图腾信仰物,将牛置于非常神圣的地位,因此,牛脊骨就成了他们心目中最美好的一种造型。</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巨型的牛脊骨骨架下,用手机仰拍制服牛脊骨的全景,让人感觉有一种别样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其实,民族与民族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比如对牛脊骨的认同,可能中华民族大体上也是相同的,我们几乎都把能担当,能吃苦,比喻是一种脊梁,不能担当,能吃苦的精神比喻成黄牛精神,这样一来,佤族人的牛脊梁骨,其象征意义不是不言自明了吗?</p> <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游览千米国画长廊,给我们每一个人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启示。</p> <p class="ql-block">人类和大自然,是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契合,相互协调的一种关系,是大自然孕育人类,而人类又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呵护着大自然,装点着大自然,扮美着大自然。</p> <p class="ql-block">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是极为渺小的,从某种角度而言,人类首先应当顺其自然,也就是说,必须顺从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自我,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必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p> <p class="ql-block">而一旦能顺其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维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办美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就一定会,慷慨的奉献出他的所有,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就像我们眼前的千米国画长廊,虽然我们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然而,他却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的审美体验正是经过大自然的造化的熏陶才变得,越来越富有价值的力量,千米国画长廊的艺术性以及表现力,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这种审美力量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面对千米国画长廊,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人类应当如何利用大自然的优势来反哺人类?</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前,或许并不仅仅是闭关锁国的,即使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是极为有限的,在交通极其不发达的过去,佤族,人往往深处原始部落的生活状态之中,人们在贫困线上煎熬,对大自然的美,肯定是视而不见的。</p> <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发达,随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当人们物质得以满足,贫困得以摆脱之际,人们就会很自然的发现自己所处的大自然环境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和谐,如此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于是,千年封闭的班鸽村的,佤族同胞,发现,他们的美丽的自然环境,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是一种观光的资源,是一种旅游的资源,是一种让人得以审美享受的资源。</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的佤族同胞敞开了胸怀,用他们所特有的热情开始向全世界彰显他们这里的自然魅力,民族特色魅力,进而就打破了曾经的封闭,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打开了向全世界敞开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大山的美,于是就完完整整的完美无缺的呈现在人类社会面前,呈现在世界面前,我们这些远隔千里的来自大上海的老年游客,也因此而有幸前往这里参观游览。有幸能看到如此壮美的景色画卷</p> <p class="ql-block">低族民族的特色,佤族民族的文化,佤族民族的精神传承,当这一切都成为一种武质资源,精神资源和财富资源的时候,所带给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收获就会源源不断。</p> <p class="ql-block">佤族人民赖以生存,赖以发展,赖以骄傲的老黄牛的脊梁,不也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吗?</p> <p class="ql-block">而这种具有佤族人民特色的老黄牛的脊梁,其实也是一种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综合特征的财富,将这种财富艺术的展现在班鸽村就营造了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的氛围,激励着每一个前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具有浓郁瓦族民族特色的村落造型,此时此刻也是一种难得的宝贵财富,穷酝酿出了一种旅游环境,它提炼出了另一种精神图腾,它昭示给所有的游客和观光者一种启示。</p> <p class="ql-block">这种启示就是背景的八个字:世界低乡,秘境沧源。世界佤乡彰显的是一种开放精神,也就是说,这个佤族乡村是属于世界的,而秘境沧源,所要表达的的独特性,唯一性,稀缺性。</p> <p class="ql-block">千米国画长廊总也看不完,昌远班鸽美景总也赏不完,有一种艺术叫遗憾的艺术,有一种旅游体验叫做遗憾的旅游体验,我们每一次的旅行总会在收获满满的同时,留下诸多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但是有一点却始终是衡量我们此行值不值得标杆,那就是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直观感受,我们的心情很愉悦,我们的精神状,很开心,很快乐,我们的直观感受很满足,这一切都足以让我们此行没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我们同行的同伴们在班鸽村里,某个地方拍到了这样一张佤族民族特色的壁画,感觉这张壁画很重要,因此必须将它放在我的美篇中,我们今天参观的观赏的,是这里的大自然的千米国画长廊,,这国画长廊显示的是大自然的风光。而这幅壁画所显示的这是千年的佤族人生活的一个侧面,这幅画所要表达的内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所给予人的一种震撼却是显而易见的,留在这里,让我们细细的,慢慢的品味。</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们最想说的是,千米国画长廊,再见了!虽然我们都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年游客,但是我们都有一颗探索大自然美好的心,我们一定会通过积聚在班戈村所获得的精神能量,继续去探索更多的大自然的奇观,继续去观赏,遍布世界的大好河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