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盐都”新场古镇

朱忠良

<p class="ql-block">上海郊区古镇不算少,但像浦东新场这样完整的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新场因盐业而兴,有“千年盐都”之称,初名“石笋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span>朝廷将盐场管理机构从下沙迁至石笋里而得名“新场”。因盐商及南迁宋室氏族的入迁等因素,新场人口剧增,集市鼎盛,一举成为江南盐业中心,繁华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上海县城,赢得了“小小新场赛苏州”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虽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等历史阶段,新场古镇依然是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铺、古寺……一派江南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盐业之都”,人才荟萃,出过朱国盛祖孙三代朝廷重臣,以及50名进士、举人等等。竖立在新场大街中部的“三世二品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常寺卿朱国盛(其祖父朱镗、父亲朱泗同为朝廷二品要员)在家乡新场建造的。老坊毁于“文革”,2006年得以重建,为古镇恢复了一处历史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古镇,顿感古风扑面。两横两纵古河道把新场划为井字形,形成了南北长1500米的新场大街及东西长500米的洪东、洪西等主要街道;现存100多幢明清古民宅、69座古仪门、20处三进以上的“街宅桥园”式的江南水居建筑(古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共同支撑了古镇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新场在历史上形成了张、叶、周、朱、闵、奚等名门望族,给古镇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场大街南段,老建筑数量之巨大、之集中,超过了人们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奚家厅分为洪东街116号的东厅和122号的西厅。西厅始建于明代,部分重修于清代,共有四进,前后、中间共有三个仪门,两层的门面房仍保留着精美的木雕装饰件。</p> <p class="ql-block">东厅建于清末,正门为石库门形式,门框有精美设计镂花装饰,窗框饰以西式壁柱,二楼则是清一色木质门窗及外廊栏杆,中西合璧,正门两侧的装饰砖已经风化、残损,满满的沧桑感,竟成古镇曝光率最高了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位于新场大街271号的张氏宅第(俗称“张厅”),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四进式院落,“前店,中宅,跨河花园”,中西合璧,仪门上还饰有罗马立柱,大厅地面铺以马赛克,十分精致典雅,是新场保存最高的中西合璧的大宅院。</p> <p class="ql-block">张氏宅第曾是张信昌绸布店,后来张氏长孙张于道于1938年参加革命,以布店为掩护,从事地下联络活动,为“张厅”增加了红色。</p> <p class="ql-block">郑氏新宅,又名郑生官宅,建于清代,占地面积619.5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三进院落。一进3开间门面房,二层楼,底层排门,楼上木裙板、玻璃窗。入内中门墙,歇山瓦顶门楼,砖雕人物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二、三进为四合院布局,分别进深6.8米和8米,三层楼,硬山灰瓦顶,二、三层楼三面走廊,安铸铁栏杆,玻璃门窗。宅后有马鞍水桥,风火墙为古镇最高,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2015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后现为新场古镇法治文化博览园,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洪东街106号的“江家房子”,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老宅子,建于清末民初,一条石板街将宅子分为两个庭院,路南的为中式四合院风格,路北的则融合西式建筑风格,二层楼的木结构房高大宽敞,廊柱和廊杆精雕细刻,客厅顶部更是饰以七彩玻璃镶嵌的半圆形屋顶,派头实足,只是其大杂院的状态仍未改变。房子的主人江倬云是个传奇人物,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帮过周恩来躲避国民党的追捕,又是旧上海大亨杜月笙的把兄弟,在新场更是乐善好施,口碑很好。</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曾有35座桥,现存9座,其中包括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洪福桥。</p> <p class="ql-block">洪福桥两堍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段,江南水乡文化典型象征的“第一茶园”就在其侧。这座茶楼始建于清同治末年,20世纪20年代翻建为三层楼房,成镇上高度第一,故俗称“第一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当地著名的茶馆,二十</span>世纪三十年代起开设书场。1940至1943年间,曾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古桥还有位于新场大街南市的包家桥。包家桥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清咸丰七年(1857年)再修,成石级环龙桥。</p> <p class="ql-block">包家桥南堍西侧有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江南茶楼“中华楼”,2008年经修缮后又恢复了江南茶楼的传统模样,门额上挂出了“中国锣鼓书艺术馆”的牌子,为老街增加了一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新场大街南端,有一段二三百米长、一色石板的街道,两侧是风格一致的小黑瓦平房,其中包括明代四进江南传统住宅--朱玉琳宅等等,是一难得的静美之区。</p> <p class="ql-block">难能可贵的是,新场古镇如今还居住着万余名原住民,老镇的生活方式还在,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原真性,还是一座活着的古镇。古镇的维护、改造还在进行之中,对老建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p> <p class="ql-block">四库书房是新场古镇南山寺旁的一间古色古香的荷塘书阁。这间典型的坐北朝南的精致老宅,藏书量超3000册,涵盖《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天禄琳琅》丛书单种等中国历代经典古籍,是传统与创新和谐兼容的特色文化空间、新场古镇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眼下正进行升级改造。相信随着这些项目的完成,新场古镇的内涵会有新的充实,也将更有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