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陈道明主演的《我的1919》,讲述了在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就中国胶东半岛问题在巴黎和会上进行外交斡旋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维钧,很多中国人因巴黎和会知道了他,记住了这个代表中国对西方列强说“不”的第一人。事实上,他同样也是让世界对中国说“是”的第一人,《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维钧故居“厚德堂”,位于上海市嘉定镇西大街94—96号,由顾维钧的父亲顾溶所建。现办作顾维钧陈列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嘉定是个历史悠久的江南城市,以教化闻名。嘉定城中有江南最大的孔庙,人文传统源远流长。明清两朝出过3个状元和几十名进士。到了20世纪,嘉定走出好几位中国外交家,有“外交家之乡”之称。 而顾维钧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外交家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8年1月29日,顾维钧出生于上海,祖籍嘉定。此照片为少年顾维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嘉定人。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一生出使多国,出任过外交总长、财政总长、摄阁总理,历经三朝变革,是中国驻联合国的第一位代表,76岁时又当选为国际法庭副庭长,离职时获终身国际法官的荣誉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5年,顾维钧进入哥大,先后担任《中国留美学生月报》、哥大《旁观者》( Columbia Daily Spectator )总编,开创了中国留学生担任美国大学校园刊物主编的先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元年(1911年),顾维钧回国担任总统袁世凯的英文秘书,随后进入外交部任秘书、参事,自此投身外交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2年6月,民国政府改组外交部,解散无法胜任外交工作的旧式官员,启用有专业背景的人士,顾维钧在这一背景下进入外交部,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外交官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在对外交涉中表现出不凡勇气和才能,1915年,27岁的顾维钧被任命为驻美公使。短短三年之后重返美国,顾维钧已从一个留学生成了中国驻美国的最高外交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黎和会巴黎和平会议。1918年11月11日,被后人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正式结束,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之一赴巴黎参加“巴黎和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9年6月28日,顾维物作为当时代表团的实际负责人, 代表中国以拒签表达了中国的立场。这件事打破了近代中国在外交中“始争终让”的惯例,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出了“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1年,担任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全权代表,收回了一战中被日本侵占的胶济铁路及青岛,会后回国担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6年,代理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废除不平等的《中比条约》,署理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主导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空前的民族危机又一次将顾维钧推到了中国外交的第一线。在南京政府邀请之下,顾维钧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法国公使等,并赴多地进行重要外交活动,寻求各方国际援助,为遏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作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1月,国际联盟派遣委员会调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情势,团长是李顿爵士。顾维钧直面日本的威胁,作为中国代表帮助调查团了解日本的侵略本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9月,顾维钧被任命为中国驻法公使,并兼任中国驻国联代表,为反对日本侵华争取国际援助付出了全部精力。他一方面敦促国联出台措施制裁日本,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这一时期顾维钧在外交战线上的努力,使正在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国日益赢得西方社会的同情和道义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顾维钧作为中国驻英大使参与中英新约谈判,废除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其间,他坦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作为个人处世立身之箴言。但这一箴言不适用于一国之外交。在谈判中应以做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为目的,如果取得百分之六十就应该满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战后世界的安排提上了主要同盟国家的议事日程。作为中国最早参与国际联盟事务的外交官,顾维钧对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十分关注, 亲身参与了联合国的筹建工作,对联合国各项基础性制度的构建出谋划策,更为中国的大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这次会议将为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奠定基础。顾维钧是中国首席代表。期间,他坚持中国参会目标为确保四大国之一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同美英合作,促成四国发表公报。这是中国被承认为四大国之一的重要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中国与美、英、苏一起作为发起国,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大会,筹建联合国。在顾维钧的举荐下,董必武作为共产党代表成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在国际外交场合亮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6月25日, 联合国制宪大会全体会议在旧金山通过。联合国宪章,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一个中国人名:顾维钧。作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由此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一名中国人,顾维钧大半生都在海外任职。他见证了民国兴衰,在强国斗争的漩涡中以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家利益。在近代中国踉踉跄跄走向世界由弱转强的过程中,顾维钧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这不仅得益于他杰出的外交才干,也因为一片永恒的爱国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交舞台上的顾维钧总是西装革履,但平时在家,他却喜欢穿中式服装。在人们的印象中,顾维钧从思想到外表是很"西化"的,其实在他身上可发现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维钧一直都保持着中国国籍,也一直心系故土。晚年,只要遇到上海来人,都要问是否去过故乡嘉定。他喜欢的戏曲是京剧,他还专门抄写了《武家坡》《空城计》和《碧玉簪》等京剧唱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97岁的顾维钧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张嘉定县城的地图,图中央是家乡高耸的古塔,下面写“孔庙”两字,又画东西大街,西端写“西门”两字。这就是他美丽的家乡,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同一年,他还用毛笔为家乡写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维钧喜欢书画,闲时在家穿中式服装。他说着,画着, 思绪如潮,不能自已。他生命将逝那年,抄写了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寄思对故土的深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顾维钧使用过的皮包、手表、奖状等,他赠予家乡,寄托着一份对故乡的眷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11月14日晚,顾维钧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98岁。时任中国驻美大使韩叙、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以不同方式表达吊唁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们再读顾维钧的一生,必须读懂他为之自豪的事物、奋斗终生的理由,这是顾维钧用自己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思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