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亭闲话之“东庆街二三事②”

蓉宝宝👶

<p class="ql-block">🌱🌳💃🏻东庆街二三事②</p><p class="ql-block">作者:增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柑子园</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长沙市原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的一条麻石老街,名曰柑子园,1998年拆建为解放东路。柑子园古为私家园林,园内广植柑橘,故而得名。清嘉庆《善化县志》省城图上即标有柑子园街名,说明此时柑园早废,其地已成街市。</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这里再度成为私家园林。这一年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的李星沅,以姑息下属事被议降四级留任,随即因病奏请开缺回籍,在柑子园筑李家花园,广植花木,堆砌假山,修建亭栏,以为暮年颐养之地。</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李已筑芋园,离柑子园仅数十米之遥,很可能李家花园就是芋园的延扩。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民国时李家花园园景荒芜殆尽,政府原有收买作为地方公园之意,今已为高等法院临时院址。"(摘自钟新莲、刘闻振、陈先枢《芙蓉古韵》,黄琳《重大考古发现》,刘振闻《历史街区写真》杨里昂、陈先枢《老街古巷遗韵》,李少白《古迹名胜揽胜》,杨嘉音《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 </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长沙文化人,每逢春秋佳日,即从柑子园、芋园出发,经浏正街,登老长沙城墙,沿城墙步道行走到天心阁,下城楼,横穿到对面的龙伏山脉南面山脊之上,从山脊南行,可望蔡公坟,前行数百米,过戏台岭(熙台岭),可俯瞰白沙井城市居民取水胜景,再南行为燕子岭,经燕子岭可达妙高峰山脉,由此可分两条线路,继续南行,可瞰南沙井,再前行,则为老龙潭,继续前行,可见朱张手迹,再往南则到大椿桥,前行,经杏花村,可到朱张渡,过河就是橘子洲头以及岳麓山。另一支则从妙高峰北麓西行,经卷云亭、潇湘一览亭,可探福王赵汝愚墓,再从青山祠西北行,可探陶公祠祭拜陶侃。再西行北转则到香火鼎盛的天符庙(楚湘街),由此过西湖桥入城。(任大猛撰文)</p> <p class="ql-block">🪢废品店</p><p class="ql-block">柑子园有一家废品店,店里约有四五个人,都是头发花白年纪一大把的老师傅,店面不大,呈长条形,店门口有两个人掌秤,身后则有人往几只麻袋里分拣东西,最里面还有个管账的。管账的师傅用一只手打算盘,另一只手记账,动作好麻利。有人拿来废品,掌秤的老师傅就一边称秤,一边扯开喉咙高声唱道:肉皮一斤,筒子骨头两斤,鸡菌子皮三个,塑料烂凉鞋一双。废品店门口停了一辆板车,车上放置两个大箩筐,车尾插上一面红旗。每个星期中有一两天,店里就会派两个老师傅拖着板车提着喇叭走街串巷大声吆喝收购废品。</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收货卖货的人都会吆喝,吆喝中还夹带着货物的名称、产地、特色,比如卖酱油的:“打酱油来,军区酱厂的黄豆子酱油来。”又如卖黄泥巴的:“黄泥哦,卖黄泥哦,两角钱一箩筐有八十斤重的糯米黄泥哦。”吆喝声拖得很长,很有韵味,那真的是声音洪亮,余音悠扬,久久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在五一广场旁边的凯旋门照相馆门口玩,正好有一队行军拉练的解放军士兵经过,士兵们停下来坐在马路边上休息,其中一个士兵不小心摔烂一只水壶。那个水壶是生铝的,质地脆,容易碎,士兵把破水壶扔掉继续行军,我赶紧捡起来跑到柑子园废品店卖了三角五分钱,然后喊上同学帆伢子,两个人跑到长沙饭店兴高采烈地吃了一顿水饺。</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学画画最初都是从临摹连环画开始的,有一次我捡了一书包的碎玻璃,送到柑子园废品店卖了一角六分钱,马上跑到水风井的古旧书店买了两本打折的连环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