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广东惠州东坡纪念馆(三)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继续跟随我参观惠州东坡纪念馆。</b></p> 文学泰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突出的人物,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而且个性鲜明,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最杰出的大家之一。</b></p> 改革词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宋词坛,词作以婉约为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以诗入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苏轼流传下来360多首词,玉国维评苏词: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b></p> 诗意人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其诗歌中表现得淋漓酣畅,诗中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流露,显得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他创造出许多妙语成语,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等。在宋诗的鼎盛时期,虽有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诗歌大师.但从艺术成就而言,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b></p> 文采飞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不但诗词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其史论、赋作、疏谏、政论杂说、书札、序跋等皆体现出了极高的文学造诣。流传于世的许多书札,成为影响中国文风的标杆。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仅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文则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太白仙诗卷】(复制)宋代 苏轼。</b></p> 画外有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画墨竹,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认为画家的创作应该是“人的对象化”与“自然的人性化”合二为一,以文人心态去领悟绘画精神,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既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b></p> 画中有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的画论思想十分丰富,从他的论画诗文中,我们可以窥见苏轼深刻的文人画思想和特点。到了北宋,由于苏轼等人的亲身实践和极力提倡,文人画才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发展时期,从而开拓了文人画论研究的新领域。</b></p> 书法大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江上帖》又称《邂逅帖》,是现存苏轼书法的最后一件作品,书于他临终前三个月的那天,即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四月二十八日。此帖为苏轼书与故友杜孟坚的信札,言故友时隔八年,江上重逢,“怀仰世契,感怅不已”的慨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苏轼行书题跋《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绢本,名《王齐翰勘书图跋》,苏东坡自署书于元祐六年(1091)二月,凡十行,计一百二十五字。南京大学历史系文物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寓惠书法作品】。</b></p> 广交天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交游之广几无人比肩。无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还是文人墨客、僧侣道释,乃至贩夫走卒、田野村夫等,苏轼都坦诚相待,成为朋友。在文人地位至高的宋代,苏轼与当朝众多文人交往甚密,多有创作和交流。</b></p> 苏门六君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领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后进。他在《答李昭玘书》中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未世之知,而轼独先知之”。所谓“苏门六君子”(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都是苏轼奖掖提拔的人才,其师生情谊传为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 “晁张”,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秦观(1049—1100).江苏高邮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准海居士。元丰八年,考中进士,成为苏轼的弟子,列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其为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黄庭坚(1045—1105),字鲁连,号山谷道人,晚号洛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集》,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其诗书画号称“三绝”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李廌 (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网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六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元𧙗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任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以拗峭惊警见长。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是“苏门四学士”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宛丘先生文集》《柯山集》等。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造贬谪,晚居陈州。</b></p> 博学多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形成了苏东坡独特的思想内涵。在政治上,他表现出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仕途处于逆境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静达圆通”,他在佛道思想中去追求一种简易、实用的思想境界。苏东坡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兼收并蓄,批判继承,出神入化,从而构筑了诗人完美的文艺境界,哲理常融入其作品中。</b></p> 佛心一生 道学深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东坡从小受佛教影响,早年“喜佛”,青年“游禅”,中年“近禅”,老年“逃禅”。他的诗词、文赋、书画,融汇儒、释、道三家的血液。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忘世”并蓄于心,三家思想杂糅形成了苏东坡“外儒内禅”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好交方外之人,东坡曾说过:“吴越多名僧,与余善者常十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坡一生,始终未脱离仕途,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一直影响着他。但愈到晚年,老庄思想对他的浸润愈加深厚,由青年时期的力辟佛老到晚年的融合佛老,强调老庄与儒学的一致,力图把道学同儒学结合起来,认为道家的教义合于儒术,并以学道为养生的途径。</b></p> 况味雅趣 东坡美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在生活中也不乏况味雅趣。民以食为天,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美食家,诗中有食、食中有诗。其不仅喜爱美味食物,还潜心研究各种制法,独创许多美食佳肴,流传至今。相传与苏东坡有真接关系的名肴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东坡菜肴成为中国又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本人可谓史上最为著名的美食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东坡肘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图:东坡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东坡鱼。</b></p> 东坡与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爱酒程度堪称一个“痴”字,三百余首传世的词作中,“酒”字出现了九十多次。美酒点燃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火花,激发了他横溢的文艺才华。苏轼不仅爱喝酒,还对酒的酿制独有心得,成为他遭遇贬滴,处于人生低潮时的快乐之源。除了饮酒,苏轼对酒文化还有其他的研究。</b></p> 东坡养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养生家。他将传统的中华民族养生方法与中药调养和道教修炼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养生体系,养生内容非常丰富。他的养生理论杂楺儒释道三家思想和中医理论,其中道教色彩最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攆茶图】宋 刘松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事迹陈列》的第三部分“旷世奇才”展馆,思绪万千。馆中文学泰斗、书画艺术、广交天下、苏门六君子、博学多才五大板块如熠熠星辰,闪耀着苏轼非凡人生的灼灼光芒。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屹立不倒的巍峨巨擘,恰似一颗划破历史长空的耀眼彗星,以其无与伦比的光芒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浩瀚苍穹。</b></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抬眼环顾,墙上那黑底白字的标识,宛如一声轻柔的叹息,悄然告知我们,这场穿梭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事迹陈列》展馆的奇妙之旅已悄然步入尾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缓缓迈出展馆,那一段结束语却犹如余音绕梁,在脑海中久久盘旋,挥之不去。“苏轼是伟大的。苏轼之伟大,在于他人格的圣洁和情怀的豁达。”这寥寥数语,恰似一把精准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们对这位千古文豪内心世界的深度探寻之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无疑是北宋文坛夜幕中那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他以非凡的才情与勇气,开一代风气之先,在诗词文赋的广袤天地里纵横驰骋,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篇章。那些佳作,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引得世人纷纷仰望,为之倾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命运的轨迹对苏轼而言,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屡遭贬谪,备受打击,然而他却并未如常人般陷入悲观绝望的泥沼。他的超脱,绝非那种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归隐,更不是放弃报国之志、消极出世的消沉。相反,他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对祖国山河更为深沉、对黎民百姓更为浓厚的炽热之爱。这份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支撑着他在困境中坚守,在磨难中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的一生,恰似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完美诠释了积极入世与超凡脱俗的和谐共生。他始终坚守着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在尘世中砥砺前行;同时,又不懈追求着超越世俗的艺术化人生境界与纯净的心灵境界。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如海,才情如潮涌般源源不断。尽管忧患如影随形,命运多舛,但他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礼赞,对美好的向往。他怀揣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以悲悯众生的人间情怀,温暖着世间万物,无愧于“千年英雄”这一至高无上的赞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遥想宋元符三年(1100)正月,苏轼在流放海外后踏上北归之路。漫长的旅途劳顿,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躯,疾病悄然缠身。最终,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这位文学巨匠带着无尽的才情与未竟的抱负,溘然长逝,一代文星就此黯然陨落,年仅六十五岁。时光流转,宋高宗时追赠他“太师”之位,谥号“文忠”,这无疑是对他一生功绩与品德的高度认可与褒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日,置身于这段历史的长河中,探寻苏轼的生平事迹,仿若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心灵的震撼与启迪。这一趟旅程,无疑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实在是不虚此行,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馆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资料,都像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辰,我怀着敬畏之心,竭尽全力,努力将它们一一捕捉,珍藏在心底。如今,我已用三篇文章,为大家徐徐展开了《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事迹陈列》馆内那丰富多彩的画卷。在这些文字里,我试图还原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带大家领略他的才情、他的豁达、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下一篇文章里,我将引领大家走进《一自坡公谪南海 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寓惠事迹陈列》馆,一同去感受那段特殊岁月里,苏东坡与惠州这座城市相互交融、彼此成就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继续沿着历史的足迹,探寻东坡先生留给这座城市的无尽宝藏与深厚情谊 。 (文中展板图片和部分文字介绍为展馆摘录)</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cqwz2c"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b>参观广东惠州东坡纪念馆(一)</b></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dnq9jy"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参观广东惠州东坡纪念馆(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