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陪兄嫂游览黄山、庐山,因要在长沙乘飞机回西安,便特意安排时间前往岳麓书院一游。</p><p class="ql-block"> 此前,曾多次来长沙,始终未曾有缘踏入岳麓书院,但心中其一直对其充满敬仰。</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认知里,岳麓书院仿佛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学府,有着足以影响世风、朝堂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b>一、书院风貌</b></p><p class="ql-block"> 还未踏入岳麓书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就已扑面而来。书院外的赫曦台就有很多文人故事,两侧的巨大的“寿”和“福”字,也有着神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进入书院,感觉其建筑布局严谨,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集中于中轴线上,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分明的社会伦理关系。</p><p class="ql-block"> 漫步其中,随处可见的古建筑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区域,墙壁上保存着众多碑刻,其中“岳麓书院学规碑”尤为引人注目。这块刻于清乾隆年间的碑刻,共有9行18条,内容涵盖为人、治学两方面,简洁易懂却又蕴含深意。</p><p class="ql-block"> 讲堂两侧有诸多附属建筑,如崇道祠、文昌阁、船山祠、慎斋祠、濂溪祠、四箴亭等,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纪念着一位位先贤。</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年青时也经常来此旁听讲座,他学习的地方也被标识出来了,供人们纪念。</p> <p class="ql-block"><b>二、理学之辩</b></p><p class="ql-block"> 跟着其他游客听了几位导游的讲解,方知岳麓书院以儒家理学思想为核心,几百年来並因此而受世人追捧。讲堂上的“道南正脉”牌匾是乾隆皇帝所赐,意思这里是理学在南方的正宗。此匾被一个有心保护,侥幸逃过了文革浩劫,现在被视为书院至宝。</p><p class="ql-block"> 然而,对于儒家理学,我心中始终存有几分疑惑。</p><p class="ql-block"> 所谓儒学,本来源于孔夫子之学说,应以《论语》为基础,但经这些大儒的“理解和发挥”,就成为了“宋儒理学”,其核心就是追求“大公无私”的圣人思想,其实践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若个别文化人去追求高尚,去做“圣人”,倒也无可厚非,甚至能助其修身养性;但若鼓吹全体士子追求,未免有些不切实际,甚至会培养出一批伪君子。</p><p class="ql-block"> 导游应该並没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只是照本宣科讲故事,充满赞誉。理学并非全然不可取,它强调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对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有一定的作用。但理学大家从来不敢批评皇权制度,也不敢议论朝政。针对皇帝个人的批评,往往又会遭到打击报复,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这种只要求百姓为圣贤,而对统治制度不作批评的思想,最终只是培养了中国人的奴性。中国历史几千年,改朝换代几十次,无论是谁当皇帝,百姓、士人最后都是忠君“不二”,信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是不是很可笑?</p> <p class="ql-block"><b>三、朱熹与张栻</b></p><p class="ql-block">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庞大而精深,我是读不懂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朱熹着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径,倡导人们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取知识,进而修养自身品德,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种思想激励着无数读书人过着“清教徒”一样的生活,但又有“学而优则仕”的追求,其努力提升自我的目的,还是要为官,要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朱熹在历史上有些诟病,比如他纳妾,甚至有“纳尼为妾”之说,说明“灭人欲”只是对别人的说教。</p><p class="ql-block"> 张栻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其父张浚是南宋宰相,出身优渥。但此公好学而不为官,终为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师从胡宏,讲学于岳麓书院,致力于将理学与实践相结合。张栻主张“民本”思想,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还注重学术交流与辩论,与朱熹的“朱张会讲”成为学术史上的佳话。在讲学过程中,张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担当的学者和官,使湖湘学派闻名全国。</p><p class="ql-block"> 张栻是一个君子。</p> <p class="ql-block"><b>四、爱晚亭</b></p><p class="ql-block"> 从书院的西门出来,不远处便是著名的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的爱晚亭与陶然亭、醉翁亭、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最初由岳麓书院的著名山长罗典修造,名为“红叶亭”,后来,一个晚辈学子认为此名甚俗,在亭中写下杜牧的《山行》一诗,但故意漏写“爱”、“晚”两字,暗示应更名为“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罗典闻之,欣然按排改之,並提携后辈进步,“爱晚”就有了“爱护晚生”之意。</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烫金为字,周围古木参天,亭前有水,面向东南属火,<span style="font-size:18px;">亭基为石,</span>是占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亭,风水极佳之地。此处枫树成林,每到秋季,红叶似火,美不胜收,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拍照,乐此不归。</p> <p class="ql-block"><b>五、感悟与思考</b></p><p class="ql-block"> 此次匆匆游览岳麓书院,似乎让我对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书院鼎盛时,不但是中国最高的学术机构,更是培养当代官员的重要学府。当然,这里更是儒家文化的再造和传承之地,但其功过还有待后人评价。 </p><p class="ql-block"> 当今,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AI让知识的获得非常容易,学习已经不用“苦读”了;世界已然是一个“地球村”,现代通讯和交通使得国人真正做到了“睁眼看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无疑会影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我们对所谓的“圣贤”、“伟人”也应该有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无论怎样,岳麓书院是一个很美的古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匆匆一游,姑妄论之。</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4日于长沙飞西安途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