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古镇

西马桥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南接浙江杭州、嘉兴,北依苏州,东临上海,西濒太湖。<div><br><div>盛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丝绸纺织重镇,早在明清时期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是其生动写照。</div><div><br></div><div>春秋时期是吴越两国的边城之地,故盛泽最早的地名叫“合路”。清乾隆《盛湖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盛泽古名合路。因春秋间吴越相争,而古檇里在王江泾,名射襄城,盛泽与黄溪皆边城之地,可为吴,可为越,难为分析,故名合路。后禾城(嘉兴)迁徙,是处化为青草,故(三国)孙吴时名为青草滩。至唐宋时仍名合路村。”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司马盛斌在此屯兵结寨,后人称之为盛寨。因西濒大水,寨又改为泽,延用至今。</div></div> <div><b>澜溪</b></div>京杭大运河流经平望后,有东、中、西三条支线通向杭州。东线为古运河,从平望莺脰湖进入盛泽境内,沿黄家溪村的北缘向东,再转向南,经幸福、群铁村的东缘进入浙江,经嘉兴到杭州,其中流经盛泽的河段长约10.8公里。中线自平望草荡进入澜溪向南,流经盛泽新城区进入桃源,经乌镇到杭州,其中流经盛泽的河段长约10公里。西线从平望向西,经頔塘到湖州,再转向南到杭州。京杭大运河的东线和中线,一左一右,一东一西,如两条臂膀把盛泽紧紧地揽在怀中,也把盛泽和有着天堂美誉的苏州和杭州连结在一起,使盛泽得以发展成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的中国丝绸之都。 <b>盛泽烧卖博物馆</b><div>盛泽烧卖小巧玲珑、独树一帜,面皮超薄且有韧劲,纯鲜猪肉馅拌入皮冻,鲜美而富有汁水。<b><br></b></div> 盛泽古镇深弄长巷为数众多,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与丝绸相关有“ 染坊弄、红纺弄、当坊弄、踩坊弄、梭子弄、剪刀弄、小剪刀弄、板箱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等”等。民居大都前门临街、后门临河,纵横密布的河道上有20多座桥梁。这幽深的里弄,这深沉的屋檐,这斑驳的粉墙,无不蕴含着当年“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韵味。 <b>先蚕祠</b><div>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位于盛泽镇五龙路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为盛泽丝业商人公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嫘祖的公祠,兼作丝业公所办公场所。2013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先蚕祠是汉族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砖雕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精美绝伦。</div> 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绣锦”和“织云”,是为当年盛泽丝绸业繁荣的写照。 戏楼两侧与厢楼相通,相传农历小满节为蚕神生日,镇上都会举办“小满戏”连演三天,小满习俗已列入江苏省非遗名录。 <b>蚕皇殿</b>正殿雄伟供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轩辕即黄帝,神农是中国的农业祖先,又称炎,嫘祖是黄帝的妻子,传说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被尊为中国丝绸行业的祖师。上悬巨匾“人文始祖”。楹联两副:“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声名。”“衣被苍生兴百业,彰施藻采映千秋。” <b>财神殿</b>原为盛泽丝业公所议事厅,后改为供奉比干、赵公明、关羽三位财神。 <b>济东会馆</b><br>位于斜桥街,斜桥接也就条小巷子, 从先蚕祠出来沿蚕花路向西走约一百米就可到, 系清嘉庆年间山东济南府人所建丝绸会馆,民国十二年(1923)、1989年、1993年曾有修缮。会馆原规模较大,几经坍塌、改建,现存依次为墙门、前厅、戏台台座、正厅三进。坐北面南,占地329.26平方米。 <b>程开甲故居</b><div>位于盛泽镇银行街12号,本名泺源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整体分为东、西两路,均为两层传统木结构建筑。程家祖辈早年从徽州到盛泽经营祥发升烟杂店,祖父程敬斋一度于1922年在此开设银行。</div><div>程开甲(1918.8—2018.11),江苏吴江盛泽镇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是唯一同时荣获五大国家级荣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奖章”、“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于一身的伟大科学家。</div> <b>昇明桥</b><div>位于盛泽镇东白漾口(此漾一作东白洋,又名菱叶渡)。明崇祯十四年(1641),里人仲时英、归语先、汤三聘、史勤、王士龙始建。清雍正九年(1731),里人郑禹甸、陈舜玉、叶殿文、宋郁照等募资重建。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政府对桥进行整修,现已升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因桥在镇东,朝迎旭日,故名为昇明桥。又因昇明桥架于五龙交汇处,下有五条河流分流,又叫五聚桥。<br>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46.94米,中宽4.25米,堍宽5.45米。中孔矢高5.39米、跨径10.7米,两侧孔矢高均4.21米、跨径均8.43米。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金刚墙全系青石,栏石多为青石,拱券为武康石,余为花岗石。桥身东向楹联:“祥开震簨彩虹高,千秋壮丽;喜溢乾坤新月满,万户盈宁。”西向楹联:“雁齿衔堤,近练白漾流五聚;龙腰亘渡,遥通沧海窦三环。”</div> <b>斜桥</b><div>初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梁式单孔石桥,桥长14米,高2.45米。</div> <b>中和桥</b><div>位于盛泽镇王家庄街,东西走向,跨吴家湾。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花岗石单孔梁式结构,中宽2.6米,堍宽3.05米,长17.09米,高3.10米,跨度5.14米,集梁式与拱形称一体。中孔架设石梁,下有托木,左右两边桥台各开一个泄水孔。如此构筑即减轻了桥的承重,又有利于泄水,还增加了美观,真可谓一举三得,独具匠心。桥面石中心刻有“风涡”之图。拱形泄水孔上方精刻有“月波”、“川媚”和“挹秀”、“梯云”两组楣额,给人以书卷逸美之感,所刻两副桥联,构思奇巧,情景交融。其南向对联:“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上联红梨渡是俞家渡,是元末明初富商沈万三在四周遍种红梨得名,下联中的绿晓庄指明末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卜舜年长年居住的名为“绿晓斋”的一座废庙小楼。北向对联是“北胜跨虹融水德,中和位育贯文风”。2008年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b>东秀桥(乌新桥)</b><div>跨东肠、西肠两圩,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建,清道光十年(1830)重建,同治三年(1864)修。</div> <b>保盛桥</b><div>位于东白漾西口,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单跨石梁桥,花岗石构筑。桥长27米,宽2.7米,跨度5.3米。1926年盛泽遭特大龙卷风,桥面及栏杆损坏,后修复为水泥磨石子桥面、水泥栏杆。两侧楹联:五聚潆洄资保障,六桥锁钥庆安澜;拾级联升磐石稳,登高利涉大川平。</div> <b>带福桥</b><div>旧名搭北桥,位于东港河,明天启四年(1624)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分防厅罗公重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