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 怎么回事?大海沉落了?不,是我的土地在生长!一种新的热情托着它上升!</i></b></p><p class="ql-block"> <i>——尼采</i></p><p class="ql-block"> 日升日落,浪奔浪流。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里,我,一介恂恂儒生,始终坚守在那三尺讲台上,用我的青春与热血,书写着师道尊严的篇章。几十年如一日,我站在那里,传道授业,解惑答疑,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而我,就是那永恒不变的守望者。如今,我已至暮年,即将离开这个我深爱着的岗位,心中自是五味杂陈。但我知道,只要我站在这里一天,我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用我最后的力量,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近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痛心。在初三毕业班的课堂上,我竟然遭到了一帮顽劣学生的辱骂(细节隐去一百字)。他们不想听,不愿学,不服管,而我却不敢管,不能管,更不愿管,只能装聋作哑般自导自演一番,待下课铃响,便仓惶逃离了教室。那一刻,我惊愕了,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屈辱与不解。教育,这个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方净土,何以沦落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学校并非方外之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教育这片曾经神圣的净土,似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风暴。《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荀子·致士》中也提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曾几何时,教师是学生心中的灯塔,是知识的引路人,是品德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千百年来位列“天地君亲师”五尊之列的教师这一古老而崇高的职业,如今却屡屡陷入被质疑、被挑战的尴尬境地,不禁让人沉思:师道,是否真的已步入了黄昏?</p><p class="ql-block"> 静下心来,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从教经历。曾一度,我坚信教师是我一生的理想,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求知若渴,在阳光下奔跑如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因为有我而喜欢学校,爱上学习。当我看到学生们因为我的引导而豁然开朗,那份成就感与喜悦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那是一个博爱而清贫的教师最大的慷慨和富有,也是醉心而满足的辉煌时刻。但也有过无数次失落的瞬间,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与无力。沉浸在教育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的领地,我在其中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不辨是非,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当我在自习课上巡视班级,并不时为学生答疑解难时,却在不知不觉间被顽皮学生在后背贴上极具侮辱性绰号的纸条而遭来一片哄笑。那一刻,我深感无地自容的尴尬,从此以后我只得远离教室走马观花。</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当我用戒尺惩罚那些顽劣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后,却被家长追到学校不问青红皂白横加责难,我只好强装笑脸赔礼道歉。那一刻,我深感无能为力的屈辱,从此以后我只能放弃戒尺徒逞口舌。</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当我带领班级学生每日晨跑不断时,却被学校有关领导以违反学校规定为由叫停,并给以善意的批评劝诫。那一刻,我深感举步维艰的无奈,从此以后我不求创新但求听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教师这个职业,我只能微笑着向你道歉。我所有对职业的理想,对工作的热情,就在一次一次的尴尬、屈辱和无奈中慢慢平淡下来。身为教师的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教育,老师是无能为力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也明白,上述遭遇非我个例,这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与教育困境。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的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他们渴望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探索,甚至开始质疑教师的权威,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的期望也日益复杂,他们既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又往往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教师,稍有不满便横加指责。而学校领导呢,在追求升学率、政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使得教师们在夹缝中艰难求生。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幕幕令人心寒的场景:有的教师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辞职,有的教师在家长的责难中黯然神伤,更有甚者,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事件,无疑给师道尊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师道何在?尊严何存?这不仅是教师的呐喊,更是整个社会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之教育现状,我不禁要问:是我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我们真的应该就此放弃对师道的追求么?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在我看来,老师,教得了孩子课本上的知识,却教不了孩子成长中的品格。无论学校教育有多出色,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无论老师有多负责,老师教不到的地方,都是父母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优秀的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负责任、有爱心、有远见的家庭,父母的榜样作用、家庭教育理念和情感支持共同塑造了孩子的成功。当然,并非每个三观不良的家庭,都会有个品行不端的孩子。但是,每个品行不端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三观不良的家庭。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牢记,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是种植而非制造,是点燃而非灌输。我们种下一棵棵小苗,期待它萌芽,抽枝,开花。可是不是所有的树木最终都会繁花似锦,不是所有的树木最后都会成为栋梁。而那些不开花的、矮小的树木,自有它们生存的价值。它们在轻风细雨里摇曳着枝条,在阳光和煦中欢快地歌唱。它们也能给过路的行人带来一点绿荫,它们也能使周边的空气湿润清新。</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躺平,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可以躺平。跪着的老师,是教不出站着的学生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无尽的指责和质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逃避责任或拒绝改变。相反,面对时代的挑战,教师们更应该积极适应、主动创新。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回师道的尊严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教育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芒和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品德、既有能力又有情怀的新时代人才。师道的黄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对教育的信仰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天理流行不用寻,鸢飞鱼跃自升沉。细观自有昭然处,始信严师是此心。”天道自然,人心亦然。在教育这条路上,最不该被苛责的是老师,最不该被娇惯的是学生,唯有适时的管教,才能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教书育人,任重道远。但不论何时,只有把“戒尺”交回到老师手里,给老师适当管教的权利,还老师适度惩戒的自由,才能让教书和育人真正统一起来。真诚的希望家长和社会多给老师们一丝宽容和理解,让更多老师敢于管教学生。衷心的希望每位孩子,都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心中有光的好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