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榆次大学毕业生温靖返乡创业小记</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归去来兮辞》是西晋的陶渊明先生,为了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返乡过田园生活写的一首著名词赋。他很勤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然而由于自己不是农人,结果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他以此为乐,认为自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在田园中安置他的生活,寄托他的理想。他用《桃花源记》描绘着自己心中向往的田园生活,成为了田园诗派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但陶渊明返乡是源于对官场生活的不满,是在逃避现实,他的理想社会只能是虚构的,所以毛泽东主席曾在诗中,发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诘问。</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位从乡村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也回乡了,不过他是为了改变现实,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他面对家乡“空心化”日益严重的现象,有着“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紧迫感。回乡后,他种植大棚菜,成立合作化公司,为农村走合作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示范。</p><p class="ql-block"> 他是父母亲顶着压力,在生育了四个女儿的情况下,才生下的独子。他自幼聪明好学,从村里考到“北京理工大学”读书。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又参军服了兵役。之后,他在京城参加工作,从事金融事业。但最终因放不下对故乡的惦念,在离家15年后,决定返乡创业。</p><p class="ql-block"> 对他的选择,同学老师不理解,父母亲及爱人也不理解。因为走出乡村是农村人最大的愿望,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出去了,都到外面的大世界发展了,村里只剩下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怎么北京理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反倒回乡了呢?</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却顶着周围人的质疑和反对,义无反顾地回乡了。因为他看到了乡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地反倒成了农民的负担。而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的他,怎么能对家乡的衰退视而不见?回乡创业,这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责任,也是对家乡的回报。他说“农村其实是个广阔的天地”,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家乡发展慢,是因为家乡人没有外出学习,眼界不宽、文化格局不大,跟不上时代快节奏、高速度发展的步伐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乡下村里搞起了种植示范。面对乡村土地分散到户的情况,他敏锐地发现,只有实现土地的集约、规模、智能化经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他和同学亲友创建了“第二次合作化”的模式,通过走绿色种植的道路,取得了好的示范成绩。</p><p class="ql-block"> 不过,创业是艰难的。由于集约化经营需要土地连片,他需要把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流转集中起来。由于土地分开时讲肥瘠搭配,使土地集中连片变的更为复杂。这时出现了一些怪象,他自己的同学愿意流转,本家亲戚反而不行。漫天要价的有,撕破脸皮的有,提各种条件的有,真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青山是故乡》中演的那样,最难的竟是兄弟。他只能慢慢来,采取小集体利益均沾的方式,把有志于做农业的人请进来,把那些名下有土地,但人上了年纪,自己种不动老人也吸引进来。最终,他建成了两个现代化、智能化大棚,出现了“大棚蔬菜,枝繁叶茂。绿色种植,硕果累累”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他种植的水果西红柿,叫“榆千户”,意为带领当地千户乡亲共同富裕。那西红柿真好吃,我吃了一个,吃到了小时候绿色西红柿的味道。仔细品味,比那时的更好,更沙瓤,更清甜。这源于本村的优质土壤、富含多种元素的水质和施用有机肥料,不施化肥,不使用任何催熟剂,自然成熟,是百分之百的绿色农产品。</p><p class="ql-block"> 他并不只是为个人发展,还不忘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他曾全力收购乡亲们去年严重滞销的西红柿,开发出西红柿加工产品“蜂蜜番茄汁”,减少了大家损失,增加了大家收入,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拥护。他还计划发展农业园300——500亩,扩大到粮食作物,打造农作物文化品牌……</p><p class="ql-block"> 他在村里创办了“山西靖果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计划成立“东阳书院”,办一个农艺班,做文化工作。他已请到农大教授作指导,让全村大棚种植户入学,按时听专家讲课,进行教,学,研,种,一条龙的农科技培训服务,立志改变乡下人的眼界不宽的格局。大家说,科学智能数字化种田待后生。</p><p class="ql-block"> 他是新时代的创业者,在振兴乡村的路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乡村需要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更需要。他们在改变着自己家乡的面貌,让自己的家乡充满着绿色、朝气蓬勃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4.11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