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游之江湾景区

温柔的虎

江湾景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境内的东北部,2001年6月20日建成开放后,即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至2013年1月16日,江湾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江湾景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建时有滕、叶、鲍、戴姓四家人在江湾河湾处聚居,始称“云湾”。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南宋名臣萧振之后萧敌始迁江湾,其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后改称江湾。据导游介绍,江湾是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祖籍地。 江湾是一座具有丰厚的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不仅村周有山有水,村内绿植遍地,古建云簇,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其中的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江湾标志性景点也完好无损。 江湾一带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名人云集,据婺源县誌记录,自宋代至清代,江湾这一小众地,却先后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文人学士19人;还留存了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卷被选入《四库全书》。 江湾景区内河湖交错,各式桥梁横跨;古亭古轩林立,在树木的映衬下愈显玲珑。那天下雨,空间氤氲沉浮,雾霾吹拂,使得园内景致似披上了一层轻纱,略带朦胧缥缈,似有一股仙气在花园中飘曳挪移。 江湾景区内有一片硕大的湖泊,因那里生态环境极好,每年冬天会吸引大批鸳鸯来此度冬,故名鸳鸯湖。鸳鸯湖水质清冽,淡绿色的湖面上常常折射出周边建筑的轮廓和岸上的树木,景色清幽静谧。 鸳鸯湖上筑有一道长堤,弯弯曲曲地静卧于湖水中,使得一片硕大的湖更具型致、更富趣味。游客来到鸳鸯湖上,免不了要去堤道上走一走,穿行于堤道中部的牌楼北安门下,赏湖、看景,趣味盎然。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87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24年(民国十三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曾一度被拆毁。萧江宗祠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 江永纪念馆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江湾北门街58号处,是一处非常陈旧、简陋的小院落。但江永却是江湾的一代积学宿儒,是清代伟大的经学家、思想家、儒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教育家、音韵学家、皖派朴学的创始人。 三省堂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的祖居屋。堂名出自《论语学而》,寓意子孙需铭记“吾曰三省吾身”之道德修养。三省堂建于清代中期,原为三进二层的楼房建筑,可能是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故现仅存第一进及后堂的灶间。 景区内著名的北斗七星井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国风水学最高原则。北宋初年,南唐国师何令通遭贬来到江湾灵山隐居,与萧江六世祖江文采交往甚笃,为改善当地人们颇为忧虑的风水状态,遂在村中挖七口井,并按北斗七星的状态排列分布。 乡贤园‌在江湾古代园林“后桃园”基础上扩建而成。园内有廊、舫、阁、汇贤湖、文笔塔、观鱼台等景观,还辟有名人名树观赏区和历代名人石雕群。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承载着江湾深厚的文化底蕴。 江湾人引以为骄傲的是后龙山,自古以来,江湾人不准任何人动后龙山上一草一木,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走进后龙山,就如同走进了原始森林,满山古木,遮天蔽日,给依山而建的江湾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韵。 江湾的建筑布局极具特色,一街六巷,纵横交错,登上后龙山俯瞰,江湾区域里的巷道间构成了一个硕大的“安”字,令人叹为观止,让人十分感叹古人对镇区地理位置的设计巧夺天工。 在江湾景区碧绿的草地上,矗立着不少白墙黑瓦的照壁。照壁,亦称影壁、照墙,原本是古式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门外的一道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江湾景区中的照壁既是一种古建的展示,又为景区增调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江湾景区既是一个园林,又兼备了古镇的元素,真可谓二者兼得,且并行不悖。鸳鸯湖的一角,停驻着一艘不系舟~石舫,也被称为旱船,这不仅是园林中的一种景致,还代表着古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坚韧不拔、不断前行。 我们各人手持一台相机,我端的是尼康单反,先生则拿着佳能,我俩兜兜逛逛,边赏看景致,边各自取景拍照。因为我喜欢拍摄,而先生则更愿意留影,故一路走来,我为他拍摄了不少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