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安石轶事</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幼时好学,熟读经书。相传,他曾三次到大学者周敦颐门下拜师求学,周敦颐听说他心高气傲,有意让他多碰钉子,便三次都闭门不见。王安石见拜师无望,就愤怒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的学问出自六经,难道我不能也从六经悟出些玩意儿吗?”自此,王安石发奋苦读,终于得中进士。后来,王安石官运亨通,从扬州签判、鄞县知县一路做到江东提点刑狱,成为周敦颐的上级。两人相见时,各说各的学问体会。随后,王安石仔细琢磨周敦颐的话,颇受启发,学问遂大有长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入朝以后,最初与“涑水先生”司马光相交甚厚,后因政治立场大相径庭,一个保守旧制,另一个力主革新,双方逐渐疏远。宋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上台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实施“变法”。司马光以朋友之间应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数次写信劝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很反感。新法施行中,触犯了一些人既得利益,反对之声不断。司马光上书,历数新法的害处,他说:“汉武帝对汉高帝的约束之法多有改动,于是盗贼满天下;汉元帝改变孝宣帝的政治,汉朝于是衰落。这样看来,祖宗的制度是不能变的。”不久,名臣韩琦也上书规劝皇帝停止实施青苗法,赵顼似乎被打动,打算接受韩琦的意见,便由司马光草拟批答诏书,上面有“士大夫沸腾,百姓骚动”的说法,惹得王安石大怒,几乎辞职不干,皇帝只好妥协。</p><p class="ql-block"> 尽管司马光等保守派竭力反对变法,但新法最终还是实施了。这主要得益于王安石在朝中两位得力助手曾布和吕惠卿的帮助。每次王安石设计出一项新的政策,群臣如若反对,曾布、吕惠卿等人就在皇帝面前反复剖析,使赵顼变法之心不为众议所动。这样,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等相继出台。1085年3月,宋神宗赵顼驾崩,时方10岁的赵煦(哲宗)即位,权归高太后。高太后支持保守派,不久召见司马光等人商议,废除了新法,史称“元祐更化”。</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晚年居住于南京钟山。传说,有一次苏东坡来访,碰巧王安石有事在忙,就叫管家带苏大学士到书房等候。苏东坡见书桌上有王安石刚写的诗稿《南浦》:</p><p class="ql-block">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p><p class="ql-block"> 暗香无觅处,黄犬卧花心。”</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觉得此诗“不切实际”,便信手将最后一句“黄犬卧花心”中的“心”字划圈,改为“阴”字,变成“黄犬卧花阴”。王安石忙完回到书房,见苏东坡给他改诗,心里很不高兴,便将最后一句划掉,改为“日落画桥西”作为定稿。相传,随后苏东坡被调任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便是王安石的主意。因黄冈有一种类似蜜蜂的小动物叫做“黄犬”,特别喜欢躺在花蕊上睡大觉,意思是让苏东坡去见识一下。也有一种说法,江宁方言“黄犬”与“黄蚬”(一种黄色小虫)发音相近,王安石的诗是语含双关:有人像狗(黄犬)一样忠诚,像蜜蜂一样勤劳、为人类酿造甜蜜生活,却不被理解。很久以来,这首诗成为诗界争议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王安石每次吃饭时,习惯边吃饭边想事,而且只吃放在眼前、最近身边的一盘菜。开始,厨师以为他对这个菜色有偏好,就将之作为“固定节目”,每餐都上这道菜。后来,厨师无意间将这道菜放远了,结果这道菜原封未动,仔细观察,才发现不管做多少道菜,王宰相只吃其中最接近其身的一道菜。后人便把这种食法,叫做“宰相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相传,王安石中年丧妻,后续娶年轻貌美的娇娘,但因政务繁忙冷落了她。娇娘与府中仆人私通,王安石发现后本欲严惩,但转念一想:“堂堂宰相不应因小事动怒”,最终选择宽容处理。有一次,王安石为取证假装外出,随后又转回家中,听到娇娘与仆人正在卿卿我我。王安石十分克制,拿起竹杆子,故意捅树上的老鸹窝(乌鸦巢穴)惊飞乌鸦,借以警示二人。待到中秋赏月时,娇娘以诗认错:“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赠银成全二人。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当只船大过肚腹时,就是宰相也不能硬撑下去、只能放任其哪儿凉快飘哪儿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著名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影响十分深远。 王安石晚年被封为“荊公”,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荊公”。由于其新法损害了已经萌芽的工商业发展,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因此,至今在民间,妇女打骂淘气做坏事的孩子,就骂道:“荊公仔你呀!”</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