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9】九省遊追記 2025 年4月 顏彥

神農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接</span> 一條大河·8</p><p class="ql-block"> {大河【下游段】記}</p><p class="ql-block">(九)大河入海--------山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黃河流入渤海 黃藍兩色分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黃河入海流 》作者 阿紫 誦 光輝</b></p> <p class="ql-block">  黃河在河南省蘭考從山東省東明縣入境 呈北偏東流向 經菏澤 濟寧 泰安 聊城濟南 德州 濱州 淄博 東營9市23個縣 在墾利縣注入渤海 總記河道長628公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山東境內黃河流域水文示意圖</b></p> <p class="ql-block">  【李白《贈裴十四》】詩曰《黃河落盡走東海 萬里寫入襟懷間》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詩的依據 明清時黃河故道出東海</b></p> <p class="ql-block">  菏澤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 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 下轄2區7縣 黃河流經東明縣牡丹區 鄄城縣 鄆城縣 共流經菏澤市185公里</p> <p class="ql-block">  濟寧位於山東西南部,西北角隔黃河與聊城市相望。轄2區2市7縣 從梁山縣黑虎廟鎮高堂村北入境 至小路口鎮孫樓村北出境 中泓道長25千米 主河槽寬500至2000米 河牀寬1.5至6千米 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33億立方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黃河濟寧段俯瞰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山東省西南部 黃河下游南岸</b></p> <p class="ql-block">  泰安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南麓 西隔黃河與聊城市 河南省濮陽市相望與東平湖相生相伴 與京杭大運河 大汶河相接相融 是黃河下游唯一蓄滯洪區 【阮籍(詠懷)】有詩《泰山成砥礪 黃河爲裳帶》</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岱廟 又稱東嶽廟 位於泰安市 始建於西漢武帝時期 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 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b></p> <p class="ql-block">  濟南黃河流經濟南河牀高於工人新村地面4到6米 爲典型之懸河形態 河道變化大 長平灘區最寬地方10公里 而槐蔭以下河段寬度一般在500米到2公里之間 黃河流經濟南市7個區縣 流經濟南長度爲183公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濟南京嵐線黃河公路大橋景觀</b></p> <p class="ql-block">  德州地處山東西北部 黃河下游北側 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 德州齊河縣緊鄰黃河 黃河流經沿線達到了62.5公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德州市東方朔公園</b></p> <p class="ql-block">  濱州在山東省轄地級市 位於山東北部 華北平原東部 黃河三角洲腹地轄2區4縣1市 全市境域橫跨黃河兩岸 黃河自鄒平市西北部苗家入境 東至博興縣老蓋家村附近入東營市 境內河段長94千米 南堤長99.3千米 北堤長91.6千米 兩堤間灘區面積爲158.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濱州蒲湖風景區黄河樓</b></p> <p class="ql-block">  淄博地处山东省中部 下辖5个区3个县区 黄河在淄博市高青县过境长度46.4公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淄河路燒烤一條街</b></p> <p class="ql-block">  東營位於山東省北部 是銜接環渤海地區與黃河流域 重要戰略節點 是黃河流域重要出海通道 下轄3區2縣 黃河入海口 黃色河水與藍色海水相互交融 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 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 在墾利區東北部注入渤海 全長138公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東營市美麗景觀</b></p> <p class="ql-block">  【王之渙】曰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老朽之讚美止筆于山東 非缺乏智慧及詞彙 雖齊魯大地景緻優美 文化資源富集淵源 但吾毫無心境描繪江山 因黃河之害殃及此地久遠 禍此年年 民不聊生 苦不堪言 泣吞嚥 止欲憐 災蕩 窮墜 天不恙 憾追 洪破 居往遷 黃河恍惚無止境 豈知兩岸悲滄崛 欲哭無痕揮不去 欲罷怎忍苦連環 觸目驚心河灘辱 不見牲畜鳥無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黃河決口後流離失所的難民</b></p> <p class="ql-block">  自古黃河如龍在此渾然擺尾 糟蹋此地上千年 凡朝代更迭均救災於此 效果不盡其然 熟不知 朝代弱 銀兩虧 工不足 政不宣 詔不尊 官不喚 欺詐連連 有備者奔赴他鄉 可慘庶民淵怨深陷 蒼天不長眼 叫地地無言 殘衣持鈸 乞討街田 人心不聚 何以歸天 殘骨掩河牀 神鬼不泣咽 【白居易(望月有感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 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爲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吾之黃河 悲慘一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蹚著洪水逃荒的難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背井離鄉 躲避洪水</b></p> <p class="ql-block"> 【溫庭筠】怒斥《黃河怒浪連天來 大響谹谹如殷雷】 因河水裹泥沙 沉澱於河底 逐年擡高 致使河水氾濫 曾多次改道 波及兩岸上百公里無炊煙 遠古黃河水爆增向北曾改道河北入渤灣 民國時爲抗日拒侵 人爲扒堤 使黃河氾濫改道南涌 繞過山東半島南下東拐 滾入東海 黃河下游遊動鋪展範圍之大 涉險於危難之廣 吾中華之劫 令人咂舌驚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河堤開始決口 洪水波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決口緩和後的水勢氾濫</b></p> <p class="ql-block">  九曲黃河萬里沙 魯民謠曾流傳《一天二兩土 白天不夠晚上補 關上門 閉上窗 不誤晚上喝泥湯》 爲黃河沉沙池區民衆生活真實寫照 《電線桿子比樹多》 曾是人們記憶中黃河口鹽鹼灘之模樣 亦成爲【地上懸河】歷史 此段河水平面高於普通地面八至十六米 站地面不見大河流淌 局部只見空中舟帆 似幻覺 大船可飛舞 小舟可騰躍 攀爬丈許立岸堰 黃河懸空東不返 兩岸堤壩城牆寬 如此巨厚煩鼠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河牀高出兩岸地面的河 又稱地上河 泥沙量大 河谷開闊 水流平緩地段 泥沙堆積 河牀漸漸擡高 水位相應上升 為了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不斷加高防護 年長日久 河牀高出兩岸地面成爲懸河</b></p> <p class="ql-block">  此地黃水確實天上來 三年兩決口 百年一改道 【地上懸河】災害深重 九曲黃河從河南末端至山東入海 黃河沿岸人民飽受水災困擾 這條母親河發起威來實在令人生畏 在中國歷史上 黃河下游發難給人類文明帶來巨大之影響 據統計黃河下游決口氾濫有1500多次 較大改道有二三十次之多 其中重大改道有6次 僅雍正朝 黃河決口年份就有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八年之記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歷史上黃河決口河道變換圖</b></p> <p class="ql-block">  黃河泥沙含量高 治理難度大 水患嚴重 歷史上曾多次決口 改道 洪澇災害波及範圍北達天津 南抵江淮</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黃泛區波及範圍河南山東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舊社會黃河洪水頻繁氾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造成良田毀壞 大量難民 當地經濟崩潰 瘟疫肆虐 重建困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牲畜死亡 房屋被淹 人民流離失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災害小一點的地方人們等待洪水慢慢退去</b></p> <p class="ql-block">  積極樂觀亦爲黃河人激盪磨鍊出之精神氣度 歷史上無常洪汛並未形成陰鬱傷感之文化 而歷練出民衆生活之熱情 【崔曙】曾曰《已孤蒼生望 空見黃河流》山東黃河流域民謠曾唱《呱噠板 上南京 一棵麥子打一升 烙白餅 卷大蔥 咬一口 熱烘烘》 表現為洪澇來時賣藝逃荒 災害過後恢復生產 盡享豐收滋味 充滿樂觀精神 另有民間流傳故事 《洪水來時 正織布巾幗無慌忙 憑對水情之經驗 即使屋入水亦鎮定自若 織完計畫中一段布 再收拾搬家》此織女坦然 老朽佩服 正是【陸遊】《三萬裏河東入海 五千仞嶽上摩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們積極投入到災後重建中</b></p> <p class="ql-block">  勤勞務實 積極樂觀 堅韌頑強 崇德向善 尚美求真 和諧共生所構成山東黃河流域 民俗文化之精神 雖經滄海桑田之變遷 作爲精神共同體組成部分 仍具有歷久彌新重討價值 魯人戰天地之精神 老朽暗歎豎指 此前被互花米草侵佔區域 如今鹽地鹼蓬 海草牀 蘆葦漸次迴歸 正如【李夢陽】《黃河水繞漢宮牆 河上秋風雁幾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解放後人民政府為民解難</b></p> <p class="ql-block">  火紅鹽地鹼蓬連成片 河汊蜿蜒其中 螃蟹洞密麻分佈 近岸硬地上 蟹殼 蠣殼 蛤殼俯拾皆是 鷺類 鷸類 鳥兒在遠處時起時落爭鬥異常 時現羣禽鋪天遮日 時聽萬鳥仰天長鳴 沃野浮齊魯 溼地仙萬家【胡曾】詩篇《博望沉埋不復旋 黃河依舊水茫然》如今 黃河寧 則天下大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黃河三角洲鹼蓬群落的傑作</b></p> <p class="ql-block">  黃河泥沙含量間有高低 漢代已劃正 一石黃河水含泥沙六鬥 宋代泥沙相半 明代仍十分之六 清代黃河鬥水沙居其七 據統計黃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 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 剩餘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 縱然國有人口14億 如每年去黃河母親那裏領一紅包 且每紅包爲1噸多泥沙 將其砌成高1米 寬1米沙牆 便可繞地球27圈之多 亦從地球到月球一個半之來回 此泥沙進入黃河入渤海 換言之 黃河年均爲祖國大河出海口填海造陸 面積爲整個香港本島之大 若年可造港島 十年幾何 且百年又幾何</p> <p class="ql-block">  黃河掠平川后流入華北平原 流速變緩河道變寬 泥沙慢之 囤積起肥厚沃土 一年約增高10公分 十年1米 一百年10米 多麼可怕之數字 所諸多日本旅行團 如砌兒屁一般往返大河中下游 植樹造林 因黃河倘若如此攜砂下流去 總之一天會與狗馹之小本子接壤相連 屆時兩者若爆發烽煙 豈用海軍彪戰 陸軍亦裝甲隆隆直接踏平倭寇 抹其江山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黃河地上河剖面圖析</b></p> <p class="ql-block">詞句解譯 (崛)——凸 起 (烽煙)——戰爭 (呱噠板)——快板 (沃野)——肥沃土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毛主席說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中部分視頻圖片來自網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續 請看下集【一條大河1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