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Les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城市的品质和产业特征,来源于它的地缘秉赋,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唯物叙事。就像大同的名重如金的能源工业,来自“海”一样的煤炭蕴藏;大同的名扬四海的旅游业,是靠“一代京师、两朝陪都、明清重镇”,二千多年辉煌的历史遗存。但是,说到大同的餐饮业,便没有像能源和旅游那样来的天赐,亦或“宿命”。它是大同市地缘历史在文化变异中开放的一朵瑰丽奇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大同有一夥人,在邓小平时代“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怀着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率先汇入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大潮中,成了餐饮界第一拨“弄潮儿”。“红旗”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它是大同准温饱时代召示“吃吃喝喝”的第一面旗,杜振瑞就是这面旗下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说,大同的旅游业激发和推动了餐饮业;倒过来,餐饮业又成了支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只健足。这话在逻辑上没有毛病,但在土生土长的大同人看来,却并不真实。谁都知道,大同餐饮,已经热闹了四十年。而大同的旅游业真正红火起来,却是近些年的事情。十多年前,一过国庆节,云冈石窟、悬空寺等景区,也都关门歇窗,休息过冬,直到来年五一节过后才会开张。旅游的季节性崎形,让大同的餐饮何以依靠?大同餐館中通年中的川流不息的“食客”又是从哪里来的?说一句时髦的话:这是大同人自己的“钢性内需”。就是那一批最先想靠餐饮致富的“弄潮儿”,用他们的聪明和才智,首先培育和诱放了大同自己人的“味蕾”,完备了一个内需循环,创造了一种由供给侧直接主导消费的奇迹。直到2013年大同古城复兴成就,特别是2022年新冠疫情结束,京津人蜂涌来到大同时,才真正发现:大同不仅是一座最值的饱览和熟读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座最能诱人大快朵颐的北方美食之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不长不短的四十年中,我是一个真正的“观潮者”,在我的“观潮笔记”中,记录着“杜振瑞们”这伙人的业绩和精神。他们:精明而又厚道,灵活而又执着,大胆而又细心……还要补一句:他们并非外来客,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地道的大同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是大同火车站广场北侧“红旗大饭店”的三十周岁。三十年,弹指间,大约当时代的大同餐饮业头批“掌门人”,都已急流勇退,真正站在“红旗”下,笑迎四方宾朋的仿佛只剩下振瑞先生一人,这难免让我觉着:“慷慨而有余哀”。然而,当我突然悟到:在这面“红旗”飘拂之间,又一处座落于大同清远街以“振瑞”的延伸意义而命名的高档饭店“瑞丰酒楼”,正在高挂红灯,张罗开业时,我的心中便油然升起一股肃然的敬意。我明白,此时此刻,大同这个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打卡地上,又在奏响一支辉煌的创业之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杜振瑞先生如何看待“他”的历史,亦或是如何看待“红旗大饭店”的历史。在我的心目之中,杜振瑞是一个忠实的擎旗人和守望者。人所共知,“红旗”是大同当代餐饮的“第一品牌”,起家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承包制”之中。四十年改革大浪淘沙,“红旗”一脉,在大同餐饮史中几经“裂变”,这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红旗”这个名字的存续,本身就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其中包含着对于初衷的敬畏,对于传统的秉持和对于团队的信守。杜振瑞在“改名换姓”和“与时俱进”之中,选择了后者,让我看到了他的忠诚。“守候传统,不离不弃”,传统,不是他手中的一张“牌”,而是他心中的一面“旗”。他在大同火车站那块九流混杂的四冲要道上崛起,播弄着“老红旗”的味道,招呼着“老红旗”的食客,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代表着大同餐饮历史主流之一的派脉波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大同餐饮业的“王道”?这个问题肯定会引起众说纷纭的争议。纵观全市大小饭店,我个人以为,“王道”就在下面十六字中,即:“立足本地,博采众长,扬弃吸收,自主创新”。这十六字诀,大概齐也可以表达为杜振瑞的“生意经”。新世纪的到来,大同的经济也和全国一样热得像个“销金锅”。其中的餐饮业更是酒海肉林,南北通吃。一时间,四大系之名师,钓鱼台之秘谱……俱現古城,饕餮人间,不亦乐乎。但是杜振瑞深谙大同人“恋土、好客”的习性,以及古都由来的“局气大于盘算,面子重于钱包,豪放胜过精明”的风气。他牢记“大同人要做好大同菜”的信条,坚持“南北通吃,地品为王”路子,并以此为立业图存之“战略”。真正把“红旗”做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高档“地菜”品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有弘雅(老“红旗”),北有红旗”!这是老大同食客送给他们的金字招牌。而这块金字招牌,恰恰是他们站在滚滚而来新的旅游大潮的潮头之上鼓掌而呼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厚道兴业,诚信务本”,不仅是一项普适原则,更是一笔文化遗产。老话讲得好,“灶头馆子,非行即帮”。在这一行当之中,不仅要拼比见识和手艺,还要讲究人品和本色。杜振瑞和他的团队,能在老红旗下留得一脉风采,能在车站广场竖起一表丰碑,这便是一块有光有彩的表证,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无须细问,红旗大饭店的团队肯定是我们这座城市餐饮界中一个最资深的团队,在这本书的主题文章中有这样的叙述:“红旗大饭店,员工的工资每月15日准时发放,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拖延一天”,“逢节假日,只有提前发放,绝没有推迟一天”。一滴水可见大海蓝天。发薪推迟一天半日,说起来也许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三十年始终如一,这便是一种“至诚”之所在,便是善莫大焉!当我们把这个善莫大焉的“至诚”和他们对待顾客的“红旗餐饮十不用”(見书中主题文《用情怀铸造红旗品牌》)联系起来看时,便深切领悟到了杜振瑞成功的真谛。当我们在又一座新店即将开业之际,笑谈“红旗”大厨围裙中裹动着的三十年油盐酱醋的风味的时候,即时发问:这里的老板和员工,师傅和徒弟,前台和后厨……三十年,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深刻的世纪叩问吗!我相信这会有一个肯定而欢乐的答案:他们创造了美食,也创造了就业,更创造了财富和前途。我们的社会应该感谢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企业做“文化”很是时髦,正因为很时髦,所以文化便“酷”的不可言喻了,甚至于成为形而上学。其实文化就八个字:“文质彬彬,雅俗共之”。就像振瑞先生的饭店,老则颂之,新则庆之。相约三五老友,喝一壶老酒,炖一锅羊肉,拉一席家常话……然后写出一本书来,抒情于过往,寄怀于未来,便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三五旧友乐宴毕,主人嘱托年长者作序,余则欣欣然而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巳年桐月缘槐小筑李尔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