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墨西哥(之三)----墨西哥城篇(2)

文刀山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岩 2025年3月</span></p>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2025年3月11日~23日,我们夫妇随团赴</span>墨西哥、古巴旅游13天,其中墨西哥7天。我们在墨游览了坎昆白沙滩、最负盛名的玛雅遗址--库库尔坎金字塔,参观了瓜纳华托老城、圣米格尔、克雷塔罗、特奥蒂瓦坎、墨西哥城主教座堂等世界遗产,品尝了卷饼烤肉等美食。墨西哥以其多元文化、神秘遗址、碧浪白沙、殖民小镇和特色美食,令人流连忘返。</h1><h1>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国名源于古代墨西卡印第安语,意为“墨西卡人的国家”。面积196万平方千米,全境80%以上为高原和山地,人口1.3亿人,世界上使用西班牙语人口最多的国家。9000多年前种植玉米,推动农业革命。3000多年前形成了最古老的美洲文明--玛雅文明。1519年,被西班牙占领。经过多年斗争,于1821年宣布独立。1846年,遭美国入侵,1848年,被迫割让北部230多万平方千米给美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更名为墨西哥合众国。</h1><h1> 该国是世界重要的矿业生产国,金、银、铜、铋、石油等产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玉米和豆类的原产地,渔业和旅游资源丰富。2024年经济总量1.99万亿美元,列世界第12位,人均GDP1.5万美元,贫富悬殊。</h1> <h1>墨西哥城主教座堂。墨西哥最大和最主要的天主教堂,也是拉丁美洲规模最大、最具历史意义的天主教堂之一。位于宪法广场北侧,始建于1573年,历经近250年,于1813年完全竣工,它是欧洲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与墨西哥本土艺术的混合体,由多位建筑师接力完成。教堂建在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主神庙遗址上,象征西班牙殖民者以基督教取代本土宗教的意图。外观采用“双钟楼”,高67米,内含25口钟,顶部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主立面装饰繁复的巴洛克浮雕,描绘圣母、圣徒和圣经场景。教堂有五座中殿,中央主殿两侧各有两座侧殿,拱顶高耸,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营造神圣氛围。殿中藏有殖民时期名家的绘画、雕塑,以及美洲最古老的管风琴(16世纪)。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h1> <h1>教堂西门</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一角</span></p> <h1>教堂大门</h1> <h1>耶稣受难。西方殖民者在推行基督教过程中很注重本土化。我曾经在北极斯瓦尔巴岛上的教堂里,看到过黄皮肤、黑头发的耶稣形象。这里的耶稣形象是黑皮肤,身上无血迹。</h1> <h1>瓜达卢佩圣母礼拜堂。是这座宏伟教堂中最具宗教与文化意义的空间之一,融合了殖民艺术与墨西哥本土信仰的核心象征。礼拜堂建于17世纪末,专为供奉“瓜达卢佩圣母”而设,纪念1531年圣母在墨西哥特佩亚克山向土著梅斯蒂索人胡安•迭戈显灵的神迹。</h1> <h1>布面油画“圣克里斯托弗”(1801年)(左上)。作者:何塞·玛丽亚•维拉斯奎兹。圣克里斯托弗,旅行者和运输司机的主保圣人。他原名雷普罗布斯,想侍奉地球上最强大的主人,他发现基督是那个主人。他了解到,通过服侍他人,就能服侍基督,于是就在河边帮助旅人渡河。某夜,一位男孩请求他帮助过河,他把男孩放在肩膀上,开始过河,但是,背负行进中,孩子变得越来越重,以至于他几乎无法支撑,惊呼:“我的天啊,你是多么沉重!似乎我把整个世界都扛在肩上了”。男孩回答:“我是基督。现在,你已经到达了你追求的终点。从现在开始,你将被命名为“克里斯托弗”(意为“背负基督者”)。去把福音传给众人吧"。圣克里斯托弗这样做了,大约公元250年,他因传播基督教被罗马皇帝斩首。后被尊为殉道圣人。这个传说旨在提醒信徒,在平凡善行中见证神圣。</h1> <h1>教堂内设置的摆锤。用于观测地震,一旦出现摆动,人员迅速撤离疏散。墨西哥处于全球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由于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城市建于古特斯科科湖的松软沉积层上,使得墨西哥城多次遭受重大地震灾害。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城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死亡1(官方统计)~3万人(实际可能),经济损失惨重。2017年9月19日(与1985年地震同月同日),普埃布拉州、墨西哥城等地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51千米,造成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大地震的发生催生了抗震法规、地震预警、应对措施、防震教育的防灾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h1> <h1>神父座此,听取教徒忏悔。</h1> <h1>管风琴。18世纪建造,拥有超4000根音管。</h1> <h1>"古老的圣母玛利亚(或古圣母)"礼拜堂。建于14世纪的西班牙古圣母神殿供奉一尊历史悠久的圣母像。该圣像被西班牙殖民者视为保护神,影响延伸至拉丁美洲。这个礼拜堂的主祭坛上“老圣母”的形象是西班牙塞维利亚古圣母形象的复制品。</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圣彼得”礼拜堂。圣彼得,本名西门•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首,被视为天主教第一任教宗(教皇)。天主教最高神殿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沙俄首都是“圣彼得堡”。圣经记载,他因信仰坚定被耶稣赐名“彼得”(希腊语意为“磐石”)。曾三次否认耶稣,后忏悔并成为早期教会领袖。传说在罗马殉道,被倒钉十字架(自认不配与耶稣同方式赴死)。他的殉道日(6月29日)是天主教和东正教共同的纪念日。</h1> <h1>执蜡台者</h1> <h1>国王祭坛。位于墨西哥城主教座堂东侧主礼拜堂,教堂主祭坛,教堂最著名的艺术瑰宝之一,也是西班牙殖民时期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代表。建于1718年~1737年间,名称源自其顶部供奉的雕像--三位圣经中的国王(东方三王)以及西班牙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一世和费尔南多二世),将西班牙君主与圣经君王并列,强化“君权神授”的殖民统治合法性。建筑风格 以“丘里格拉风格”(以西班牙建筑师丘里格拉家族命名,特征为极致的装饰主义)为主,大量使用镀金木雕、螺旋柱、华丽浮雕和动态曲线,体现巴洛克的繁复与戏剧性。祭坛高约25米,占据教堂东端主礼拜堂的整个墙面,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祭坛中央为圣母升天像,象征天主教信仰在殖民地的核心地位。顶部为圣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像。两侧雕像包括西班牙天主教双王、圣经中的犹太王与先知(如大卫王、所罗门王),以及新西班牙守护圣人等。其间葡萄藤、天使、花卉纹样交织,镀金与深色木雕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神圣感。</h1> <h1>这里曾是总督府举行盛大宗教仪式的场所,如感恩节弥撒、王室婚礼或新总督就职典礼。因地震和沉降问题,祭坛历经多次修复,现为墨西哥城重点保护文物,是参观教堂不可错过的文化地标!</h1> <h1>神圣萨尔瓦多祭坛。也被称为神圣的天意祭坛。巴洛克式祭坛画来自18世纪,由匿名作者制作。画作献给耶稣和他的十二使徒。</h1> <h1>耶稣十二个使徒的名字如下:西门(彼得)和他哥哥安得烈;西别多的儿子雅各和他哥哥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马太;小雅各亚法乌斯,达太,狂热的西门,以及后来背叛耶稣的加略人犹大(犹大死后的替代者为马提亚)。叛徒犹大的画面被圣保罗占据。</h1> <h1>祭坛侧面墙壁上的油画--圣安妮的报喜(左)。胡安•桑切斯•萨尔梅隆(17世纪)的作品。</h1> <h1>祭坛侧面墙壁上的油画--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夫妇(右)。胡安·桑切斯·萨尔梅隆(17世纪)的作品。</h1> <h1>圣经导读。为方便阅读,教堂针对信徒可能出现的诸如诱惑、感谢、疾病、焦虑、农业等状况和问题,提供阅读圣经的章节和段落。</h1> <h1>圣腓力教堂。圣腓力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常与圣巴多罗买一同提及,传说在希腊、叙利亚等地传教,最终殉道。祭坛背景墙有三行三列,共九个图案,分别是:圣彼得殉难(左上)、耶稣的圣菲利普神化(中上)、圣安德鲁与他的十字架(右上)、圣子托马斯为圣菲利普求情(左中)、圣格特鲁迪斯(中)、切除耶稣圣菲利普的耳朵(右中)、圣菲利普在他殉难的十字架前(左下)、圣腓力(中下)、圣菲利普的尸体被盗(右下)。</h1> <h1>圣波利卡普塑像。公元1~2世纪基督教殉道者,据传,他由圣约翰亲自任命为主教,是早期教会连接使徒时代与教父时代的关键人物,被誉为“使徒时代最后一位门徒”。天主教和东正教均在2月23日纪念其殉道。棕榈枝(象征殉道胜利)、火焰、主教权杖是其象征物。</h1> <h1>油画《至圣光明圣母》</h1> <h1>绘有圣经故事的大门</h1> <h1>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塑像,墨西哥是全球第二大天主教国家(信徒人数仅次于巴西),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1979年、1990年、1999年和2002年四次到访墨西哥城。他在2002年访问告别时,用西班牙语深情表示:“墨西哥永远在我心中”。塑像寓意了这个场景。</h1> <h1>警官值勤,满脸严肃。当提出给他拍照时,他欣然允许,面带笑容,潇洒地站在镜头前。。</h1> <h1>街头医生</h1> <h1>街边青铜艺术座椅</h1> <h1>吉利在墨西哥推出全新“Cityray”车型(中国博越COOL),每辆售价54.9万墨西哥比索,约合人民币19.7万元,比在中国售价贵不少。这是墨西哥城里的巨幅广告。2025年,吉利设定墨西哥销车目标2.5万辆,远超2024年的销售业绩。墨西哥城正在进行电动公交试点,200辆比亚迪电动巴士投运,减少排放,但充电桩不足限制扩展。</h1> <h1>革命广场</h1> <h1>出租三轮车司机在耐心等待客人</h1> <h1>街景</h1> <h1>墨西哥城不同街区差别很大。经过一条街道,就可能是从一线城市到了四线城市、甚至城乡结合部。</h1> <h1><br><br></h1> <h1>街边熟睡</h1> <h1>公交中巴。车站满客即走,招手即停。与北京前些年的情况有点类似。</h1> <h1>“虚位以待”</h1> <h1>雕塑“马塔”。俗称“小黄马”。</h1> <h1>老邮局。威尼斯哥特式建筑风格,金色内饰与青铜楼梯极具奢华感,现仍作为邮局使用。</h1> <h1>城市雕塑</h1> <h1>绳子上悬挂鞋子。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毒品交易的地方,贩毒分子不至于那么随意吧。也有人说是儿童游戏。还有人说是庆祝毕业之类的纪念事件。可能寓意“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吧(笑话)。</h1> <h1>街边的寻人启事。我们在墨西哥城多处见到,规模还不小。据说,全国每年有成百人失踪。</h1> <h1>雕像下是“寻人启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