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散文 七叶茶</p><p class="ql-block">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暑期谈起。</p><p class="ql-block"> 一日午后,我带着十几本校刊《覃怀风》(总第18期),骑着电动车来到县城诗友王沁芬先生家中。在沁园轩里,主人让座上茶,气氛甚是亲热友善。</p><p class="ql-block"> 燥热泛味去,神清气爽来。一杯茶水过后,又来一杯。沁芬先生问道:“这是我自制的七叶茶,味道怎么样?”我不问茶的来处,只管回答:“能喝,味道蛮好。”就这样,我俩在一边喝茶中,一边交换了各自的书籍(我取的刊物是《中州诗词》),交流了在创作中的愉悦和意见。</p><p class="ql-block"> 沁芬先生长我四岁,他是王宗望老师的长子,也曾是他父亲的高中学生。我和王宗望老师是同事,因情趣相投成了忘年交。沁芬先生和我的诗词启蒙老师都是王宗望老先生。我很尊重王宗望老师,不管是在岗工作,还是退休离职后,每年都要和王宗望老师走动几下。在此期间,我认识了既是师兄又是诗友的沁芬先生。</p><p class="ql-block"> 沁芬先生受父亲的诗词文化薰陶,秉承父亲的治学精神和文人风骨。在艰难劳动之余,用其独到的眼光,聪慧的心灵,笔耕诗坛四十年,写出了近千首近体诗,约六百篇词曲,成为当地少有名气的“农民诗人”。在王宗望老师仙逝前后,是沁芬先生诗词活动鼎盛期,他曾担任县老干部大学诗词课教师十余年,他现在担任县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之职。他自费出版了诗词集《垅上吟草》……</p><p class="ql-block"> 曲终人散情缘在,茶毕事成终有时。</p><p class="ql-block"> 在我起身告辞中,沁芬先生赠送我一袋自制的七叶茶。让我带回去慢慢地喝,喝出一个好心情,喝出一个好身体……</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期间。我带上校刊《覃怀风》(总第20期)等物品到沁芬先生家作客。主客相见,茶意缠绵。我说喝七叶茶感受:清热去火,解毒通便。并告诉沁芬先生说,我的妻子深有同感。先生听了很是高兴。他说七叶茶是试着还原古方制成的。七叶茶原来流传在洛阳怀庆两地民间,现已消失数十年。他是从父亲讲的一段往事中,才得到泡制七叶茶方法的。</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省立武陟中学避日难,迁徙登封县山区。父亲在该校上学,周日和同学登山。山中有座尼姑庵,庵里边住有十几个尼姑。为了维持香火旺盛。她们每天煮一大锅自制的七叶茶,招待四方香客。”</p><p class="ql-block"> “採制七叶茶方法:清明前採摘柳叶、桑叶、梨叶(杜梨叶最好)、枸杞叶。清明后採摘枣叶。谷雨前採摘竹叶。立夏前后採摘国槐叶。采集齐七种叶子,大概要用2个月的时间。七种叶子的采集量要均等。每採摘一种叶子都要先用清水洗净沥干,然后用小火炒熟荫干。最后将七种叶子的成品拌匀即成——七叶茶。每次捏适量的七叶,用开水冲泡后当茶喝,味佳养生。若把七叶茶稍煮一下再喝,效果会更佳。”</p><p class="ql-block"> 听了沁芬先生关于七叶茶的来由及泡制方法,我立刻对沁芬先生产生了一种敬意,对七叶茶产生了敬畏之心。是啊,从先生採摘不同时间的树叶到制成茶叶,他所付出的心血和劳动代价是难以用金钱计算的。从饮用的角度来讲,七叶茶虽然难以和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大红袍、铁观音、黄山毛峰等名茶比美,但在药用养生方面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实惠之茶。</p><p class="ql-block"> 事情总是这样的,完事要走人,见好就收。我和先生喝茶、论茶一番之后,接着以七叶茶为题进行一唱一和。先生吟道:《七叶茶传奇》七叶新茶结友情,养生健体益三明。槐荫树下和诗唱,重续儒乡待客诚。(梁丘子注:天三明日月星,人三明耳目口,地三明文章华。)我稍作思索步韵和之:《七叶茶》七叶新茶家国情,探究泡制著三明。沁园轩里茶香绕,挚友茶缘醉意诚。接下来又聊了一会儿先生的诗集《垅上吟草》的编辑、印刷、发行中的趣事和不尽人意之处。</p><p class="ql-block"> 师兄弟心心相印,茶缘分惜惜相别。</p><p class="ql-block"> 临走前,我没有忘记妻子的嘱托,向先生要了一包七叶茶……</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13日午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致谢网络图片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