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笔记》湖南宁乡市刘少奇故里

踏歌而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翻唱:踏歌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踏歌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52843668</p> <p class="ql-block">【题记】我热衷旅行,已走过国内外152座城市。2019年前跟团游,行程匆忙、走马观花。好在这几年偏爱独自旅行,随心探索,途中惊喜不断,收获快乐,也领悟了旅行更深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4年夏天,我规划了一条旅行路线自由行:湖北黄冈市黄州区~浠水县~黄石市~咸宁市~利川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广汉市~都江堰市~峨眉山市~乐山市~九寨沟县~松潘县~云南昆明~通海县~建水~石屏~红河县~蒙自~屏边县~马关县~文山~砚山县~广南县~丘北县~曲靖市~贵州铜仁市~江口县~湖南长沙~宁乡市~韶山市</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里</p><p class="ql-block">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这里不仅是刘少奇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铜像广场</p><p class="ql-block">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5A级景区花明楼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广场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地势开阔,四周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的氛围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寓意刘少奇同志的高洁品格与不朽精神。</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巍然矗立着刘少奇同志铜像,由中国雕塑泰斗刘开渠与程允贤联袂创作,于1988年刘少奇诞辰90周年时落成,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揭幕。铜像高7.1米,底座与像体的数字蕴含深意:“七一”象征党的生日,寄托少奇同志对党的无限忠诚;71岁则致敬其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光辉历程。铜像造型以刘少奇1961年回乡调研时的形象为原型,身着风衣,目光深邃,展现出人民公仆心系群众的伟岸风采。</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是以刘少奇故居为核心建设的国家级革命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300亩,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始建于1984年,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2018年刘少奇诞辰120周年时完成提质改造。场馆以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为主,主馆坐北朝南,呈三级阶梯展开,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匾额悬挂于正门。</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通过400余张历史图片、94件文物实物及多媒体场景,系统展示刘少奇从1898年出生到1969年逝世的生平轨迹,分为“走上革命道路”“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等九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母亲鲁氏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家庭妇女。1925年,刘少奇在长沙为母亲补办60寿宴,并请人为她画了这幅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1913年,刘少奇走出炭子冲,先后在宁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玉潭学校)、驻省宁乡中学、湖南私立育才中学接受新式教育。在先进思想的熏陶下,他立志报国,把名字"渭璜"改为"卫黄",以表明振兴中华,保卫炎黄子孙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刘少奇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0年,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他赴莫斯科留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同年冬天,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p> <p class="ql-block">1921年夏初,刘少奇和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等一起赴俄留学。8月,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他在这里确立共产主义信仰,转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刘少奇留学回国后,受党的委派,到江西安源和李立三一起领导工人运动。在二七大罢工失败后的革命低潮中,安源地区成为继续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1925年他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筹建工作,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先后参与领导了五州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收回英租界的斗争,成为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p> <p class="ql-block">1922年9月,刘少奇参与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罢工胜利后,他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巩固工人运动成果。安源工人力量大大增强、党组织发展壮大,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面</p><p class="ql-block">1922年8月,刘少奇与时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在清水塘第一次见面。刘少奇向毛泽东传达了中共二大会议精神,并转交大会文件。随后,两人深入交谈了工人运动的形势和目前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何宝珍</p><p class="ql-block">湖南道县人。湖南衡州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学生。一九二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党。因反对学校当局的学潮被开除学籍,一九二三年到安源路矿工会所办之工人子弟学校教书,是年与我结婚。和我一道参加过长沙、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满洲等地党的、工会的、妇女群众的许多工作。生二子一女。于一九三三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入狱,被判徒(刑)十五年,由南京第一监狱执行。因她与狱外党的组织发生关系被发现,第二年判决在南京枪毙。</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1945年于延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任命刘少奇为新四军政治委员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提纲手稿</p><p class="ql-block">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造成目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他的讲话在大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这几年困难的原因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展厅里,那个身着红马甲的小姑娘如同一颗跃动的火种,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位驻足的观众。她的讲解声线虽略带稚嫩,却像一把金钥匙,轻轻叩开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从炭子冲的青砖瓦房到安源路矿的烈烈烽火,从白区斗争的隐秘战线到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她用灵动的语言编织出一幅立体的历史长卷,让刘少奇同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在光影中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p><p class="ql-block">位于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是刘少奇的诞生地和童年成长地。</p><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式土木结构农舍,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整栋建筑坐东朝西,前临池塘,后倚青山,由3个天井、21间半房屋组成,屋顶一半覆盖小青瓦,一半为茅草,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体现了湖南传统民居的质朴风格。</p> <p class="ql-block">1898年,刘少奇在此出生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61年,他回乡调查时曾在此居住6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展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故居在“文革”期间遭破坏,1980年按原貌修复后重新开放,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卧室与书房</p><p class="ql-block">刘少奇青少年时期的卧室陈设简朴,保留了床、书桌和油灯。书房窗外是果园,少年刘少奇常在此苦读,因其嗜书如命被称为“刘九书柜”。</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父母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以其朴素的农舍风貌和丰富的红色记忆,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缅怀伟人的重要窗口。这里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革命历程的见证,激励着后人传承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农具与杂物间</p><p class="ql-block">陈列着刘家使用过的农具、蓑衣、竹篮等,还原了农家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间,她让革命故事走出岁月尘埃;童言稚语中,真理的光芒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少年传承者,用声音为时代铸魂;志愿先行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横堂屋</p><p class="ql-block">曾是刘少奇1961年召开调查会的场所,他在此与村民探讨农村问题,并将故居部分房屋分给无房户,这一善举使其故居在动荡年代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稚嫩的声音,传递信仰的温度;小小的身影,扛起历史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故居前面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花明园</p><p class="ql-block">园内的飞机是一架苏联制造的客机,曾作为刘少奇的专机参与过多次重要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这架伊尔-18型飞机于1959年由苏联赠送给中国,是新中国早期引进的重要航空装备之一。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专机,它见证了刘少奇在外交和国内事务中的多个关键时刻。</p><p class="ql-block">伊尔-18型飞机以其可靠性和舒适性成为当时中国领导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该机型由苏联伊柳申设计局研制,1957年首飞,最大航程6500公里,可搭载125名乘客,配备四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曾广泛应用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民航和军事领域。</p> <p class="ql-block">外事访问:1963年4月,刘少奇乘坐该机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四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的东南亚外交行程,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中朝友谊:1963年5月,刘少奇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乘坐该机访问武汉,与毛泽东会面,进一步巩固了中朝两国的传统友谊。</p> <p class="ql-block">走进刘少奇故居,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岁月的温度。这座江南四合院式农舍,见证了一位伟人从农家子弟到革命领袖的蜕变。穿行于陈列着农具、旧物的展室,仿佛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脉络。从炭子冲走出的少奇同志,以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其故居不仅是历史的坐标,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欣赏!再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