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连蜜莲

Maxim.Zhang

<p class="ql-block">阳城县人民剧团以全国道德楷模连蜜莲顾亲爱家的故事为蓝本,通过现代剧的形式将其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舞台,这无疑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指导方针的重要实践。这种创作方向不仅呼应了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更在新时代借助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指导方针的延续性</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对文艺界的批示中明确指出,文艺创作应“植根于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并警惕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创作的方向,从早期的《兄妹开荒》到如今的《百年首钢》,这些作品虽因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引发争议,但其核心精神始终在于展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图景。近年来,文艺界通过回溯历史题材与聚焦现实问题,进一步实现了对“人民性”创作原则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二、**当代舞台的多样化实践</p> <p class="ql-block">1. **题材选择的生活化</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许多剧目从“小切口”切入日常生活,如山东柳子戏《大河粮仓》以三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改良盐碱地为线索,展现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话剧《救援队之风雨同舟》则将民间救援队的真实事迹搬上舞台,凸显了平凡英雄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2. **艺术表达的创新融合</p> <p class="ql-block">传统戏曲现代化:京剧《弄潮》融合电音与交响乐,以工业美学呈现港口建设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地域文化挖掘:吕剧《烈烈渤海红》通过地方剧种演绎革命历史,沪语版《长恨歌》用方言重构老上海记忆。</p> <p class="ql-block">3.社会议题的深度介入</p> <p class="ql-block">邹平吕剧《老牛嫁女》批判高额彩礼陋习,山东梆子《闯关赴任》探讨廉政建设,这些作品通过戏剧冲突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彰显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p> <p class="ql-block">三、**观众共鸣与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票房数据与口碑反馈来看,这类剧目的成功在于“真实感”与“代入感”。例如,《永不迷航》融入渔家号子等非遗元素,让观众在艺术审美中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烟火人间》通过复刻青岛里院场景唤醒集体记忆,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这种创作路径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p> <p class="ql-block">未来,文艺工作者需进一步探索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需求的结合点,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例如,《我家门前有条河》融入直播带货元素,使“人民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活力。正如连蜜莲的故事所展现的那样,文艺创作应始终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艺术形式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动人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