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5日-6日,利用周末自驾打卡易县和涿州。主要游览了易县清西陵,易水湖和太行水镇;涿州的辽代双塔,高家大院,涿州博物馆和南蔡村梨花。</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游览参观易县清西陵。</p><p class="ql-block">首先到游客中心换票(70岁以上免票),并且购买了自驾车参观各景点的10元停车费票。我们按照事先了解好游览顺序参观:慕陵—昌西陵—泰陵—崇陵—永福寺。</p><p class="ql-block">清西陵各陵之间的距离还是挺长的,我们从游客中心到慕陵大概是5公里,从慕陵到昌西陵大概是5公里,从昌西陵到泰陵大概是5公里,从泰陵到崇陵大概是8公里,从崇陵到永福寺是5公里以内吧。</p><p class="ql-block">线路特色:从慕陵开始,先欣赏其金丝楠木大殿的精美;再到昌西陵体验回音壁的神奇;然后参观泰陵的大红门、石牌坊等标志性建筑;之后前往崇陵,了解光绪皇帝的陵寝;最后到永福寺感受皇家寺庙的庄严氛围,这条路线不走回头路,能较为全面地游览清西陵。</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景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的永宁山下,是清代皇家陵寝群,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历时185年。清西陵是清朝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包括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和光绪帝崇陵,以及3座后陵,共有14座陵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最后一处封建帝王陵墓群。</span></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的第一座建筑五孔石拱桥,是清西陵的总门户。桥长八十七米,宽十点九四米,全桥用石料砌成,共有四十九座石桥,此桥为国内罕见的巨大而完美的石桥。</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造型优美,桥身线条流畅,桥洞为半圆形,五个桥孔大小相同,均匀排列。桥两侧设有雕花石栏杆,望柱柱头雕刻精美,体现了清代高超的石雕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作为清西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清代陵寝制度、建筑艺术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建筑龙凤门,龙凤门是神道上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为三门、四壁、六柱、四楼的砖石结构,由三座火焰牌坊、四座琉璃照壁和延长的看面墙组成。</p><p class="ql-block">装饰特色:周身黄绿琉璃,正面嵌琉璃蟠龙图案,背面是鸳鸯荷花图案,寓意帝后同穴、永结同心。</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象征着生死之门,皇帝棺椁穿过此门意味着与尘世隔绝,也有收拢视线、突出建筑艺术美感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亭,现在只能从门缝里看石碑。</p><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的神道碑亭是陵寝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它位于下马碑之后,神道桥之前。其体量相对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用以彰显墓主的功绩和地位。碑亭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体现了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的特色,是研究清代历史和陵寝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慕陵神道碑亭的碑文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人物生平记载:碑文由咸丰帝亲自撰写,详细记述了道光帝一生的事迹,为研究道光帝的生平、政治举措和个人性格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 历史事件记录:碑文中会涉及道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等,能让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朝廷的态度,是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 政治文化反映:从碑文中可看出当时的政治氛围、统治阶层的思想观念以及清代的文化传统、皇家陵寝文化等,有助于深入研究清代的政治文化特点。</p><p class="ql-block">• 书法艺术价值:作为皇家碑文,其书法往往代表了当时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鉴赏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的书法风格和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神道桥:清西陵慕陵神道桥位于神道碑亭往北,是连接慕陵各主要建筑的重要通道。它由一座拱桥和东西两侧的平桥组成。拱桥为主要通道,桥身造型优美,拱券坚固,两侧有望柱和栏板,栏板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平桥则相对简单,主要供行人及小型车马通行。神道桥整体建筑风格庄严肃穆,与慕陵的整体氛围相协调,既具有交通功能,又体现了皇家陵寝的威严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清西陵慕陵隆恩殿是道光皇帝陵寝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建筑规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周设有回廊。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与传统帝陵隆恩殿相比,规模缩小,取消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雕龙头及鹿、鹤等设置。</p><p class="ql-block">• 功能用途:作为祭祀场所,用于供奉道光帝及皇后神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殿内北部有三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三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隆恩殿月台右侧的石幢,是道光皇帝陵寝建筑的独特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基本形制:石幢整体造型较为古朴,通常由基座、幢身和幢顶等部分组成。基座一般为方形或八角形,起到稳定石幢的作用。幢身呈圆柱形或棱柱形,表面平整,用于镌刻文字。幢顶则多为攒尖顶或宝顶形式,有的还会雕刻一些装饰性的图案,如云龙纹等。</p><p class="ql-block">• 镌刻内容:咸丰二年二月,咸丰帝撰写了碑文一篇,刻于大殿前石幢上,内容为“岁在戊申春三月,上朱谕,藏于殿内东楹”,进一步阐述了“慕陵”名称的由来,表达了对道光皇帝的追思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石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符号,常被用于宗教、纪念等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慕陵中,石幢不仅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更是道光皇帝陵寝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的庄重与威严。</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它见证了清朝道光年间的历史变迁,是研究道光皇帝及其陵寝建造背景、历史事件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清代皇家陵寝制度、建筑风格演变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隆恩殿月台左侧石日晷。象征时间永恒与皇权稳固。</p><p class="ql-block">日晷作为古代计时工具,精准记录时间流转。在陵寝中,它象征着时间的永恒,寓意着帝王的统治虽历经岁月,但皇权稳固、千秋万代 。如同故宫宫殿前的日晷,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与长久延续,慕陵石日晷也暗示着道光帝统治的永恒性,即便离世,其统治功绩和皇室尊严也不会随时间消逝。</p><p class="ql-block">体现“敬天法祖”理念:古人认为时间变化是上天意志的体现,日晷计时与天象紧密相连。放置日晷表明帝王对上天的敬畏,遵循上天安排的时间秩序,是“敬天法祖”观念的物化表达。道光帝通过在陵寝设置日晷,展示自己对上天旨意的尊崇,以及对祖宗传统的遵循,祈求祖先庇佑,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p><p class="ql-block">象征帝王对时间的掌控:日晷能测定时刻,象征着帝王对时间的掌控。在位时,帝王掌控国家事务节奏与发展进程;离世后,石日晷置于陵前,代表其在另一个世界仍具掌控时间的“能力”,也暗示着帝王生前对国家有序治理,希望后世子孙依循时间规律,延续王朝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反映古代宇宙观:慕陵日晷的须弥底座下方上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天体观 ,反映古人对宇宙结构的认知,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建筑选材:隆恩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金丝楠木,造价昂贵。楠木质地坚硬,不易损坏,至今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照的天花板,雕刻的全是龙啊。</p><p class="ql-block">装饰特色: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了1096条云龙、游龙和蟠龙,形成“万龙聚会”的壮观场面。</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的三孔石平桥位于慕陵的玉带河之上,是慕陵建筑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点:桥体采用青白石材质建造,造型简洁,桥身平坦,由三个桥孔组成。仅中路桥安有栏板,栏板上可能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不过相比于其他帝陵的桥梁,装饰较为简约。</p><p class="ql-block">• 位置与功能:位于隆恩殿后,是进入陵寝后部区域的重要通道,在陵寝布局中起到连接南北区域、划分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礼仪功能。</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作为清西陵慕陵的一部分,是道光年间建筑工艺和风格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清代陵寝建筑的发展演变、建筑技术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的青白石平桥位于慕陵隆恩殿后,共有三座,是慕陵建筑的一部分。桥身由青白石筑成,仅中路桥安有栏板,左右两座为无栏板平桥。</p><p class="ql-block">这三座平桥是清代帝陵中较为特殊的建筑形式,虽不如一些拱桥那样造型华丽,但与慕陵整体简约而不失精致的风格相契合,承载着重要的礼仪功能,是陵寝建筑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特点。</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的石牌坊。它位于玉带河北侧,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形式的汉白玉石牌坊,取代了传统的三座门。</p><p class="ql-block">• 外观设计:牌坊面阔12.2米,中门正面额枋上刻有满蒙汉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汉文:“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笔遗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子臣奕詝敬录”。左右二门额枋则是龙凤图案,一龙居中,两凤在侧。</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终生孺慕”之情,其名“慕陵”也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石五供。是陵寝“后寝”部分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由石祭台和一个香炉、两个花瓶、两个烛台组成。</p><p class="ql-block">• 外观形制:祭台为长方体须弥座形状,上枋刻缠枝莲花,上下枭刻仰覆莲花瓣,束腰刻琬花结带,下枋刻杂宝和吉祥图案。花瓶排在最外侧,五供器物表面有“万福流云”等纹饰雕刻。</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寓意着长眠于地宫中的帝后们能一直享受后代子孙的供养。</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慕陵宝顶位于方形月台的须弥座中央,为正圆形,其下是地宫。地宫采用青白石条合龙券顶,上覆城砖,再上覆三合土形成宝顶。</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慕陵宝顶在建筑规制上有所简化,没有方城、明楼等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整个宝顶与周围的石五供、石牌坊等建筑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文化寓意:宝顶作为陵寝的核心部分,象征着帝王的归宿和安息之地,也体现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以及对皇权的尊崇。其圆形造型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蕴含着古人对天地宇宙的理解和敬畏。</p> <p class="ql-block">游览参观清西陵的第二站是昌西陵。</p><p class="ql-block">昌西陵是清仁宗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p><p class="ql-block">昌西陵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回音壁和回音石。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圆形宝顶矗立于北弧墙前。宝顶前神道正中嵌有回音石,人站在上面发声,地下可将声音扩大数十倍传出。弧墙两侧为回音壁,人在东侧细语,西侧人贴墙能清晰听到,如同打电话。</p> <p class="ql-block">三路三孔石拱桥是昌西陵陵宫外的重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宫外建有三孔拱桥、两侧三孔平桥。</p><p class="ql-block">• 建筑结构:由三座三孔石桥组成,桥身由青白石建成,平整厚重。桥洞为拱形,中孔较大,侧孔较小,这种设计利于泄洪。桥面两侧设有石栏杆,栏杆顶部有望柱,多雕刻有桃形、龙凤等造型,栏板上浮雕、透雕荷叶净瓶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隆恩门是进入昌西陵宫殿区的门户,标志着陵寝引导建筑结束、主体建筑开始。它面阔5间,进深2间 ,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规制,中间一门门楣悬挂“隆恩门”匾额。此门不仅是空间过渡的节点,更体现封建陵寝建筑规制与等级秩序,其庄重威严的建筑形象,彰显着皇家陵寝的肃穆与尊崇 ,进入此门后便步入陵寝主要祭祀区域。</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隆恩殿是嘉庆帝孝和睿皇后陵寝内重要的祭祀建筑 ,位于陵寝中轴线上。其面阔三间,规模相比其他皇后陵的隆恩殿较小 。木料显得陈旧,但柱子和房顶装饰精美。地面铺青石 。天花板彩画独具特色,摒弃传统的三朵莲花图案,采用彩绘金凤图案,金凤以金箔贴就,色泽明快,做工精细 。如今,大殿作为刺绣服饰展的展厅 。</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陵寝门也叫三座门、琉璃花门 ,位于隆恩殿后面,是陵区“前朝后寝”格局中,划分前院祭祀区域与后寝区域的重要建筑,起着空间过渡与界定作用 。它有三个独立门口,均为单檐歇山顶 。中门稍大,左右侧门较小 。左门(东门)是皇帝出入的“君门” ,右门(西门)是大臣出入的“臣门” ,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神门” 。</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的石五供是清代皇后陵寝祭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基本构造与布局</p><p class="ql-block">• 祭台:采用标准的长方体须弥座形状,由青白石雕琢而成。上枋雕刻缠枝莲花,上下枭雕刻仰覆莲花瓣,束腰刻琬花结带,下枋刻杂宝和吉祥图案。</p><p class="ql-block">• 五供器物:包括一个香炉、两个花瓶、两个烛台,均放置于祭台上。从道光帝的慕陵开始,昌西陵等后8陵的石五供均是花瓶排在最外侧,烛台靠近香炉,这种排列方式更符合人们日常的审美习惯。</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象征祭祀与供养:石五供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寓意着长眠于地宫中的帝后们一年四季都在享受后代子孙的供养。</p><p class="ql-block">• 体现等级制度:在清代陵制中,只有皇帝陵和皇后陵内才设石五供,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彰显了帝后的尊贵身份。</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造型精美:花瓶、烛台等的形状与实物相似,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展现出清代高超的石雕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雕刻细腻:祭台上的各种雕刻图案,如缠枝莲花、琬花结带、杂宝等,雕刻细腻,线条清晰,富有立体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宝城宝顶:宝城是环绕宝顶的城墙,宝顶则是陵寝主人地宫的封土堆,下方是埋葬帝后棺椁的地宫。昌西陵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回音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游览参观清西陵的第三站是泰陵: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p><p class="ql-block">• 建造时间:于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兴工营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入葬,历时八年。</p><p class="ql-block">• 埋葬人物:地宫中葬有清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p><p class="ql-block">陵址选定:雍正帝即位后,最初在遵化九凤朝阳山选定陵址并动工,但兴建中发现穴位土质含沙石且形局未全,遂废弃该地点。后经多处勘察,选中易县泰宁山下的太平峪,雍正帝考虑到另辟陵区有违子随父葬的传统葬俗,便谕令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大臣们从史籍中找到了另辟陵区的实例,于是正式决定将泰宁山下太平峪作为“万年吉地”。</p><p class="ql-block">这个五孔桥位于泰陵南端,是进入陵区的前奏。</p> <p class="ql-block">泰陵石牌坊是进入陵区的标志,共三座,一座面南,两座东西相向,建筑大小和样式一致,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采用青花石建成,高12.75米,面阔31.85米。</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泰陵石牌坊采用木结构的雕刻和构造方法,顶部雕有大脊、兽吻、瓦垄、勾滴、斗拱、额枋,并施以不同颜色的彩画,六根大型夹杆石上分别雕有腾龙、祥凤、瑞麒麟等吉祥图案,造型生动,雕技精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牌坊:共三座,一座面南,两座东西相向,是进入陵区的标志,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建成。</p> <p class="ql-block">三路三孔石桥:起到连接神道和陵寝主体建筑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泰陵是清西陵诸陵中营建最早、规模最大、建筑最全的陵墓,修建基本遵循了清孝陵的规制,又承袭清景陵的制度,同时在建筑细节中还有一些创新处理,如大、小碑亭增饰了青白石券脸等。</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泰陵隆恩殿是泰陵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 。</p><p class="ql-block">• 外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单翘 ,庄重威严。</p><p class="ql-block">• 装饰: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大点金,枋心彩画为“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 ,色彩调和,使得殿宇金碧辉煌。地面用花斑石墁地,黄色方石板带紫色花纹 ,有满堂宝石之誉。</p><p class="ql-block">功能用途</p><p class="ql-block">清代时,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末,以及帝后的周年纪辰,每月初一、十五等,都会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牌位 ;西暖阁曾供奉敦肃皇贵妃神牌 ;东暖阁空置。大忌之时,需把神龛上神牌请到前方雕龙(奉祀皇帝神牌)、雕凤(奉祀皇后神牌)宝座上 。</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内的龙饰暖椅。</p><p class="ql-block">• 所在位置与背景:隆恩殿是泰陵的中心建筑,是供奉帝后神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殿中正面的大屏壁下部有三个暖阁,其中两个龙饰暖椅位于暖阁前板房,前设一个大龙凤案。</p><p class="ql-block">• 用途:在清代,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末以及帝后的周年纪辰,还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朔望等,都会在隆恩殿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皇帝和皇后的牌位会被放置在暖阁内的龙饰暖椅上,接受后人的祭拜。</p><p class="ql-block">• 外观设计:椅子为龙饰造型,符合清代皇家的尊贵身份,彰显出帝王的威严,体现了清代皇家家具和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泰陵的五供台和明楼。泰陵的明楼前方这座摆放着石制器皿的台子就是五供台 。五供台也称石五供,由一个石鼎、两个石花瓶和两个石烛台组成,是陵寝祭祀时供奉的象征,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敬意 。</p><p class="ql-block">泰陵明楼是泰陵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泰陵方城台面正中 ,处于陵寝建筑中靠后的位置,是整个陵寝建筑序列的重要节点 。方城呈正方形,长、宽各20.55米 ,高15.4米 ,明楼建于其上 。</p><p class="ql-block">• 屋顶样式:为重檐歇山顶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较高的形式,庄重威严 。</p><p class="ql-block">• 结构组成:整体结构稳固,下部方城为砖石结构 ,明楼部分木石结合 ,覆黄色琉璃瓦 ,彰显皇家陵寝规制 。</p><p class="ql-block">• 标识功能:作为泰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楼起到标识陵寝主人身份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祭祀相关:明楼内竖有一通高大石碑 ,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世宗”和谥号 ,在祭祀等活动中,是人们追思凭吊的重要对象 。</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泰陵方城明楼由方城和明楼两部分组成 :</p><p class="ql-block">方城:方城呈正方形 ,长、宽各20.55米 ,高15.4米 ,是明楼的基座 ,为砖石结构 。台面东、西、南三面边沿砌成锯齿状垛口 ,北面砌女儿墙 ,起到承托明楼以及防护作用 。作为明楼的基础,使明楼显得更加高大宏伟,增强了陵寝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明楼建筑结构 。</p><p class="ql-block">明楼:位于方城台面正中 ,为重檐歇山顶 ,是泰陵最高的建筑 ,覆黄色琉璃瓦 ,彰显皇家陵寝的尊贵 。楼体木石结合 ,整体造型庄重威严 。明楼内竖有一通高大石碑 ,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世宗”和谥号 ,碑座浮雕游龙祥云 。</p><p class="ql-block">• 功能用途:一是标识功能,明楼作为泰陵重要标志性建筑,明确标识出陵寝主人身份 ;二是祭祀相关,在祭祀等活动中,人们会在明楼前举行仪式,表达对逝者追思 ,明楼内石碑是凭吊的重要对象 。</p> <p class="ql-block">游览参观的第四站崇陵。清西陵崇陵的第一座建筑物是五孔石拱桥。崇陵是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的合葬陵,位于清西陵区域内。在崇陵的陵寝建筑中,五孔石拱桥是进入陵区的第一座重要建筑,它位于北易水河上,由青白石建成,桥长84.5米,宽8.7米,雕有桃形望柱和荷叶净瓶栏板,显得庄重而壮观。</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p> <p class="ql-block">崇陵隆恩殿是祭祀光绪帝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建筑规制:重檐歇山顶 ,屋顶曲线优美,层次分明 ,面阔五间 ,体现清朝皇室礼仪规范与儒家“五常”理念 ,覆黄琉璃瓦 。</p><p class="ql-block">• 结构特色:木料采用珍贵的铜藻、铁藻木 ,质地坚硬,有“铜梁铁柱”之誉 。殿内四根明柱底部饰海水江涯图案 ,柱身有金龙盘绕向上 ,装饰富丽堂皇 。</p><p class="ql-block">• 功能用途:是崇陵祭祀活动核心场所 ,清朝时重要节日皇帝会率百官在此祭拜 ,表达对光绪帝追思 。殿前月台陈设铜鼎、铜鹤、铜鹿等青铜器物 ,组成完整礼仪空间 。</p> <p class="ql-block">游览参观的第五站永福寺。</p><p class="ql-block">永福寺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东部 ,是清代皇家陵寝御用寺庙,也是现存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御用寺庙孤品 。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 ,乾隆帝为完善陵寝制度、纪念雍正及生母孝圣宪皇后而建 。</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山门:单檐歇山黄瓦顶 ,内供弥勒佛、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 ,黄琉璃瓦盖顶 ,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 ),两侧为十八罗汉像 ,东配殿供关帝,西配殿供观世音菩萨 。普光明殿:全寺规模最大殿堂 ,重檐歇山顶 ,黄琉璃瓦覆顶 ,规制超帝后陵隆恩殿 ,供奉不动佛、药师佛、无量寿佛 ,两侧有八大菩萨像 。宝云阁:又称藏经阁 ,高2层 ,用于存放经卷 ,原供斗母等密宗神佛 。功能:肩负阐扬黄教、团结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政治任务 ,清代有常驻满族喇嘛 。皇帝皇后忌辰 ,会派喇嘛到陵寝念经 。</p> <p class="ql-block">游览参观清西陵用时4个多小时,之后前往易县县城中心找酒店住宿。第二天打卡燕都古城。</p><p class="ql-block">易县燕都古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是一处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该地有城墙、古街、八拜楼等建筑 ,建筑风格融合京派与徽派 ,雕梁画栋 ,极具观赏性 。由于我们是在酒店早餐后到达此地,感觉像是一条商业街,由于时间太早,商家都没开始营业。因此拍了几张照片,赶往易水湖景点。</p> <p class="ql-block">不到9点来到了易水湖,游览的人并不是很多。昨晚打卡网红安家罩饼店时听北京来的游客说去易水湖景点人很多,需要早一点过去。看来可能是假期最后一天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去易水湖需要做船过去,老人优惠票每人80元,由于没有去过,坐船游览一下吧。船是上下两层,可坐游客大概是160人左右吧。</p> <p class="ql-block">乘坐游船约10-15分钟可到达老子峰登山处。这是易水湖最著名的登山景点之一,以险峻的山峰、蜿蜒的栈道和湖光山色著称。游客下船后,可沿栈道徒步登山,欣赏丹霞地貌与湖泊相映的独特景观,全程约2-3小时,适合大多数游客体验。</p><p class="ql-block">老子峰特色:栈道依山而建,途中可俯瞰易水湖全景,有“小桂林”之称的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这里目前山上的树木还没有绿,有些桃花开了,景色一般。</p> <p class="ql-block">下船后看到易水湖的水上飞人表演。表演时,表演者借助特殊装置,通过高压水泵将水从船里抽出并喷射到空中,产生反作用力,使表演者能在水面上方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如空中翻滚、盘旋、跳跃等,极具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老子峰登山入口有登山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太极大道台是在易水湖中心的老子峰下,周边环绕着易水湖的碧水,老子峰的奇峰峻岭以及茂密植被,山水相依,风景如画。</p><p class="ql-block">• 外观设计:地面是一幅阴阳八卦太极图,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线条简洁流畅,图案清晰,体现了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中的阴阳平衡理念。</p><p class="ql-block">• 文化内涵:易经文化中,太极乃万物之源,代表着天地混沌初开、阴阳未分的状态,蕴含着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变化之道。游客身处此地,可感受易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观景功能:作为观景台,这里视野开阔,游客可近观老子峰的悬崖峭壁、栈道奇石,远瞰易水湖的湖光山色、碧波荡漾,以及周边群山连绵的壮丽景色,是易水湖景区的绝佳观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由于体力有限,没有去登山看风景。在观景台拍了几张照片,就坐船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从易水湖出来开车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恋乡·太行水镇</span>不到10公里。由于是周日,这里还是很热闹。</p><p class="ql-block">恋乡·太行水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临易水湖,北靠清西陵,南连狼牙山,处于易县全域旅游中心位置。项目总规划3.5平方公里,总投资36.6亿元,分四期建设,2016年核心区一期工程落成并运营。</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 有游客中心、房车露营地、恋乡码头、大场院、贴山崖、恋乡馆等,还有风情小吃街、传统十二工坊、大师工坊、风情客栈等特色景点。</p> <p class="ql-block">中午来到涿州的鼓楼大街,在附近吃午餐。准备打卡涿州的一些景点再回京。</p> <p class="ql-block">车子停在涿州博物馆停车场,步行打卡高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涿州高家大院位于涿州市鼓楼北大街362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晚清建筑。大院建于清末,距今约100年历史,主人高晓轩早年在京城开首饰店,因给西太后做金佛塔获重赏并赐雅号“金塔高”,后定居涿州建造此大院。</p> <p class="ql-block">大院建筑布局为横向排列三套院落形式,均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2844平方米,建筑面积1224.38平方米。西侧两路院为四合院式布局,东侧为跨院。</p> <p class="ql-block">距高家大院不远有辽代双塔。</p><p class="ql-block">涿州辽代双塔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古城内,是涿州的标志性建筑,由南塔“智度寺塔”和北塔“云居寺塔”组成。</p><p class="ql-block">这张拍的是智度寺塔: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高44米,为须弥式塔座,有乐伎、瑞兽等砖雕。五层塔身外部形制相同,各角悬铁铃,塔刹为白色圆球状。塔内中空,一层和五层设塔心室,二层至四层设单环外壁,踏垛穿塔心而上。</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塔: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高55.69米,外部形制和智度寺塔基本一致,塔刹为蕉叶宝瓶刹。塔内为双环壁加中心柱式结构,楼梯在内回廊内穿折而上,第五、六层因面积小未施中心柱。</p> <p class="ql-block">涿州博物馆开馆于2014年6月30日。建筑风格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使用面积5000平方米,共有10个展厅,其中9个为常设展厅,1个临时展厅,馆内还设有地下一层中厅休闲娱乐区、松筠书院、学术报告厅和观众休息厅。</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现有藏品近3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311件,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各类珍品。镇馆之宝包括东汉彩绘陶神灯、东汉彩绘陶镜台、东汉陶苍鹭等。</p><p class="ql-block">展览基本陈列:以“幽燕沃壤 大美涿州”为主题,设有“序厅”“涿水长歌”“石艺通灵”“陶韵绚彩”“范阳遗风”“货泉集珍”“峥嵘岁月”“古城记忆”等展厅,展示了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专题陈列:如“古城记忆”展厅,展览面积近2000平方米,内容分为“地方戏曲”“百工技艺”“古街印象”“传统花会”“民间艺术”等部分,展出上百件精美非遗艺术品。</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比较紧,在馆里没有拍照匆匆游览了一下,这是博物馆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返京途中打卡涿州南蔡村的梨花,这里离房山比较近。</p> <p class="ql-block">旅游个人照也记录留存吧。</p> <p class="ql-block">周末一晚两天的河北易县涿州自驾游放松心情很是愉快,了解了当地历史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建华辛苦了,这一路,方向盘上全是你的付出,谢谢你带给我一场美好的出游。</p><p class="ql-block">本篇部分文字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拍摄照片均为苹果手机14pro max。</p><p class="ql-block">制作于2025年4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