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迈巴赫☆14590704</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文/迈巴赫</p><p class="ql-block">音乐/经典歌曲:易经之歌</p><p class="ql-block">演唱/歌手:阿才</p> <p class="ql-block"> 学习易经哲学.感悟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三章</p><p class="ql-block"> 续解《周易》第22卦《贲》卦</p><p class="ql-block"> 上接第五十二章第五节:续解《贲》卦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解读《贲》卦: 六四爻、六五爻、上九爻的爻辞、小象和爻意分析,还有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第六节:解读山火《贲》卦六四爻</p><p class="ql-block"> 一. 《经文》原文与译文:</p><p class="ql-block"> 原文: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p><p class="ql-block"> 注释:(1)<span style="font-size:18px;">皤: 白色之意。(2)白马翰如:为“显衣素马”之状。(3)匪: 同“非”字。(4)匪寇婚媾: 非寇,古代一种婚媾的习俗或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 译文: 六四,淡淡的装饰,显衣素马,一身素白,胯下的白马亦是纯白无瑕。将迎亲的队伍装饰得光洁皎皎,雪白的骏马向前飞奔着。不是来抢亲,而是前来求婚的。</p><p class="ql-block"> 二. 《传文.小象》原文与译文:</p><p class="ql-block"> 原文:《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p><p class="ql-block"> 注释:(5)终无尤也: 终无怨恨也。</p><p class="ql-block"> 译文: 六四,阴居阴位,当位。虽然是合情合理的事,却不免有所疑惧。得知不是来抢亲而是来娶亲的,最终就不会留有怨恨。</p><p class="ql-block"> 三. 山火《贲》卦六四.爻意分析: </p><p class="ql-block"> 六四,与初九相应相,用六四的阴柔来文饰初九的阳刚。六四,重柔之身,虽未处尊位,但其性至柔,擅长于文饰,其文饰水平不是一般的绚烂华丽,而是自然,真诚,有返璞归真之象。</p><p class="ql-block"> 六四,对初九爻,求之心切,虽因心中犹疑而跳躅不前,心中却对初九爻是友非敌,能亲近而莫远离。初九,与六四志同道合,极为相契,所以,六四,要固守心中的礼法,与初九真诚相对,便可确保毫无怨尤。</p><p class="ql-block"> 六四,人性真诚,道义质朴,专为婚姻而来,因与对方没有交往,互不了解,在途中踌躇不前,心神未定,生有疑虑。六四,心生疑虑怕自己所托非人。初九能弃车步行,不做奢华君子,六四,就像天然雕饰,素雅纯净,两人志趣相投,秉性相合,欣然前往,必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第七节:解读山火《贲》卦六五爻</p><p class="ql-block"> 一. 《经文》原文与译文:</p><p class="ql-block"> 原文: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戈戈。吝,终吉。</p><p class="ql-block"> 注释:(1)贲: 装饰之意。(2)丘园: 指山丘地区的林园。(3)束帛: 指五匹一束的丝织品。(4)戈戈: 形容轻少之意。(5)吝: 吝啬之意。</p><p class="ql-block"> 译文: 六五,装饰山丘园圃,持一束微薄的丝帛,虽显吝啬,很是寒酸,最终可获吉祥。</p><p class="ql-block"> 二. 《传文.小象》原文与译文:</p><p class="ql-block"> 原文:《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p><p class="ql-block"> 注释: (6)有喜也: 六五求婚成功,故有喜也。</p><p class="ql-block"> 译文: 《象传》说:六五吉祥,将有喜庆。女家张灯结彩,装饰丘园,迎接取亲队伍。男方送上的礼品却很少,显得吝啬,然而新娘遇见俭朴的男人,喜获吉祥。</p><p class="ql-block"> 三. 山火《贲》卦六五爻.爻意分析:</p><p class="ql-block"> 六五,阴爻居于尊位,是阴柔的君主。君主来到初九隐居之地,以微薄之物做为聘礼,邀请初九出山为自己效力。君主送薄礼,吝啬,是因为六五知道初九是清高质朴的贤人,不会在意礼品的薄厚。初九,更注重的是与六五精神上的契合,微薄的礼品丝毫没有影响到君臣之间的关系,终吉。</p><p class="ql-block"> 六五,固守正道,有礼有节,屈身求贤,被天下人所信服,令初九崇敬仰慕。六五心境澄明,深谙《贲》之精髓,行事文饰不过度,做人质朴又勤俭。辅佐这样的君主,臣子追随不后悔。</p><p class="ql-block"> 六五,求贤若渴,以阴柔来文饰亲近初九,两相得宜,相见于山间田园,礼仪隆重,心意挚诚,虽携带的礼物过于微薄,令自己也觉得吝啬,心中忐忑,怕初九误解自己心意不诚。以世俗人情来衡量,六五的确惹人非议,但是所幸初九的性情早已返璞归真,不以物质薄厚来评定善恶,而是以礼仪与德行定夺是非,礼轻不足以诟病,无德会令人心忧。六五此举并未背离《贲》之大用,终得吉祥。</p> <p class="ql-block"> 第八节:解读山火《贲》卦上九爻</p><p class="ql-block"> 一. 《经文》原文与译文</p><p class="ql-block"> 原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九:白贲,无咎。</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1)<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贲: 指素白朴质的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 译文: 上九,处于《贲》卦最高位,反璞归真是一切贲饰的最高境界,采用朴实无华的素贲饰,没有什么坏处。</p><p class="ql-block"> 二. 《传文.小象》原文与译文</p><p class="ql-block"> 原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span></p><p class="ql-block"> 注释:(2)上得志也: 上九,居于上位,去实现自己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译文: <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传》说:采用朴实无华的贲饰,没有灾祸。上九,居于上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崇尚质朴,反璞归真,去追求贲饰的最高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 三. 山火《贲》卦上九爻.爻意分析:</p><p class="ql-block"> 上九,居于《贲》卦的终极之位,面临穷极返始的问题。以“文饰”为用的《贲》卦到穷极之时,原本华美富丽,绚烂多彩的“文饰”已转变为无色无形,质朴平实,反璞归真。</p><p class="ql-block"> 上九,主张摒弃“文饰”,以质为重,恐有行与时相违之嫌,原本应当有错咎,因其位于终极之位,言行都符合文与质的规律,谨慎小心,张弛有度,光辉射于外,贞静存于内。上九,饰终而返白,符合“贲饰”之道。</p><p class="ql-block"> 上九,深知“文饰”再美,色彩再绚丽,最终色彩也会消散,难以存留,最终依旧是还我本色。上九,心中的境界已经超越非凡,只留存真元。虽然身居《贲》卦终极,气数尽而德行不散,时运穷而志向固守,在事物循环中卓然自立,持以无色之“贲”,所以毫无错咎。</p> <p class="ql-block"> 第九节:《贲》卦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叔孙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朝纲朝仪安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古圣先贤在《周易》第22卦,《贲》卦中阐释的“礼仪”传承几千年了。礼仪是建立与维持秩序,制定文明的规矩,规范个人的行为,是不可少的文饰。然而,一切人为的文饰,应当恰如其分,重内涵的实质,实际的效用不在外表的形式。中华礼仪是高尚的,不可因虚荣而铺张,陷入繁琐,就失去了礼仪的意义。然而,一切文饰都是空虚的道理,惟有重实质,有内涵的朴实面目,才是文饰的极致。</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有许多讲究礼仪的故事。例如: “孔融让梨”,写的是孔融年幼就知礼让他人;“张良拾鞋”,说的是张良能为一位老人到桥下去拾鞋,并且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穿上。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都教育人们要以礼待人,汉代的叔孙通以朝纲朝仪安天下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当上了皇帝,由于刘邦出身市井,一班功臣也多是犬马之辈、沾酒之徒,见识鄙陋,君臣上下,举止粗俗,无规无矩,不成体统。一天,秦朝博士叔孙通对刘邦道:“现在天下已定,朝仪不可不正,臣愿到孔夫子老家鲁地征集儒生,让他们和我的弟子一道,来京都讲习朝仪。”刘邦欣然同意了。叔孙通受命至鲁招集了二三十个儒生,回来后,与鲁地儒生、自家弟子共同商定,逐条演习。</p><p class="ql-block"> 待新的朝仪定下来以后,又奏请刘邦同意,派文吏先到郊外学习。到文吏学的差不多了,又请刘邦当面视察。总的说来,这套朝仪反映的宗旨是尊君抑臣,上宽下严。刘邦看后颇为满意,于是降诏,让群臣观礼学习。</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新年来临,刚好新皇宫“长乐宫”已竣工。元旦那天,各诸侯王和大小文武百官,均到新修建的长乐宫朝贺。天刚蒙蒙亮,便有专门的导仪官引着诸侯群臣依次进入,并按尊卑排列于东西两阶。殿中早已陈列齐备,仪仗威严,气氛庄重。不同等级的司仪官肃立殿旁,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只见高祖刘邦乘着专车慢慢来到殿前,登上宫殿,面南而坐。这时,诸侯百官按等级渐次进入,以不同朝仪进行拜贺,然后依次分座入宴。宴席旁立有临察数人,诸侯百官个个谨小慎微,惟恐失仪,所以只是象征性地饮宴,不敢放肆。只有在按礼敬酒之后,才能略为放松。酒过三巡,有的便放松下来,稍有越轨行为,立即被司礼官请出,不准再坐。</p><p class="ql-block"> 汉朝开国以来,如此秩序井然的宴会,还真是第一次。这一套礼仪,差不多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整个封建社会运用的基本上都是这些礼节。宴罢席散,刘邦退入内廷,不由一阵大喜:“我今日方知皇帝的尊贵了。”遂重赏叔孙通等人。</p><p class="ql-block">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礼不成朝政。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实体,都要有自己的规范、秩序,否则就不能成大事。礼仪是由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p><p class="ql-block"> 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言行举止,是中华民族永久的时尚,不仅有利于人们自身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文章是根据自学笔记整理发布的,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