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连云港)•总督漕运部院(淮安)

乐山居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我在旅途中之三【连云港淮安之旅0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果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境内。花果山山门建成于1996年7月1日。一到山门口,《西游记》氛围便扑面而来。山门是在传统古城门的骨架上,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以渲染。正门上首为孙悟空的头像,背衬圆形图案,象征功德圆满,法轮常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19日游览连云港花果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龙桥</p><p class="ql-block"> 由南天门下行抵九龙桥。九龙桥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条大涧在这里汇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过去香客从南天门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气继续向上攀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元宫</p><p class="ql-block"> 是云台山区的主庙,也是花果山的主体建筑。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早在1600年多年前东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上便载有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记叙。明代苏北鲁南三元信仰非常兴旺,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谢淳破家扩建三元宫,奠定了三元宫建筑群的基础。《西游记》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坚定信仰者,书中说唐僧是东海陈光蕊的儿子,这庙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宫易名海宁禅寺,改塑释迦牟尼佛,三元圣像已移至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圣佛 </p><p class="ql-block"> 是在自然石的基础上,凿刻而成的孙大圣头像,供孙大圣的信仰者祭祀。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回真经,功德圆满,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地位已远远高于观音菩萨。斗战胜佛,顾名思义是好斗善斗,而且是凡斗必胜。在人们心目中,孙悟空就是正义的象征,智慧的象征。每年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很多进香团到花果山来朝拜孙大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台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供奉三元大帝。相传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干宝著有《搜神记》,记载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天,分管天、地、水三界。明《三教搜神大全》中补记:陈光蕊乃真仙转化为人,娶龙王三个女儿,每个龙女均生一子,其子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后被上天封为三元大帝。明代云台山一带居民信仰三元,仅周围就有10多座三元宫、三元家庙。云台开山高僧谢淳,原先在淮安家中就信奉三元大帝,后来此出家,扩建了三元宫。吴承恩作为三元的信仰者,在《西游记》中将唐僧描写为海州弘农县陈光蕊的儿子,与三元大帝就成为了兄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元大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千年银杏</p><p class="ql-block"> 殿前有两棵千年银杏,显示着三元宫古老的历史。抗日战争时三元宫遭受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两棵树虽然枝干断裂遍体枯焦,但在胜利的春风吹拂下,又绽发新芽,结出了累累果实。三元宫近年经过多次修葺,已逐渐恢复原貌,只在东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块当年的残垣断壁,作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屏竹禅院</p><p class="ql-block"> 过义僧亭油口票碑、高心泉,便到了屏竹禅院。屏竹禅院坐落于一片金镶玉竹之久金留玉竹是竹子里面的珍品,嫩黄色的竹竿上每节都有一条绿色的浅沟,位置上下交错,此前彼后,好似在金版上镶进一块块碧玉一般,美丽淡雅。金镶玉竹在宋代的文献上便见记载,后渐渐失传。</p><p class="ql-block"> 屏竹禅院为明代谢淳舍家开山时所建,曾惨遭日寇焚毁,仅存院门。1984年政府拨款重建。屏竹禅院又有松风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称,面积虽不大,但在园林设计上却达到了较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果山水帘洞</p><p class="ql-block"> 位于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唐宋时称苍梧山,亦称青峰顶,为云台山脉的主峰,是江苏省诸山的最高峰。 李白:“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与苏轼:“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云台山。被誉为:“海内四大名灵”之一。花果山以古典名著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因美猴王的神话故事而家喻户晓,名闻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果山详情</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0日,本人发表了“花果山”美篇:</p><p class="ql-block"> 花果山(连云港)</p><p class="ql-block">——1999年我在旅途中之七【连云港一游】</p><p class="ql-block"> 欲知花果山更多详情,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浏览,在此恕不赘述:</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nse6q4" target="_blank">花果山(连云港)</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督漕运部院</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由录事陈敏兴修,元为淮安路总管府,元三十年(1293年) 阿思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知府范中政建淮安府署,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改为淮安卫指挥使司,成化五年(1469年)通判薛淮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督御史周金在城隍庙东新建督察院,隆庆五年(1571年)知府陈文烛将此重修,万历七年(1579年)都御史云翼将淮安迁往城隍庙东,移总督漕运部院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炀帝为巩固其全国统治地位,大力开挖运河,发展江淮漕运,增强国力。隋文帝开皇4年(584年)到隋炀帝六年(610年)20余年间,充分利用过去开凿的运河和天然河湖,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长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酌京杭天运河漕运。促使隋统一中国,并为唐宋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游览淮安总督漕运部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漕运广场两边的小亭——申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旌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水是人类的起源,漕运是王朝兴衰的命脉。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开凿运河,以通漕运。可以说,水治好,漕运通,国富强。反之,则国衰败。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争雄称霸一时。战国后期,秦国异军突起,消灭山东六国,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 自隋起,朝廷在淮安楚州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漕运总督部院</p><p class="ql-block"> 规模宏伟,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房213间,牌坊3座,中曰“重臣经理”,东西分别曰:“总共上国”、“专制中原”。依中轴线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后院等;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在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大门对面有照壁,大门前还有元代从波斯国运来的白矾石狮子一对。大堂坐北朝南,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2.8米,五开间五进,青砖地坪,有大柱34根。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柱子上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官做群民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p><p class="ql-block"> 地居黄运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滴皆从心上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督漕运公署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漕运总督衙门大堂遗址</p><p class="ql-block"> 现存有33个柱础1860年,漕运总督署迁往15千米外的清江浦,这里的建筑逐渐废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漕运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淮安区漕运广场,主要由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和中国漕运博物馆组成。总督漕运公署为明清两代管理漕运事务的最高机构,清代称为总督漕运部院。公署的主要职能就是督察催促漕运事宜,管理南粮北调的筹运工作。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在2002年8月旧城改造中被发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漕运博物馆建筑采用我国明清时期江淮流域建筑的主流风格,典雅凝重、古朴大方,总建筑面积约8680平方米。它打破了传统陈列式博物馆模式,通过史料、文物、图版、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千年漕运的历史潮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淮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市中心,是淮安标志性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