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春时节,我们驱车探访深藏于湘潭县西南的石鼓镇。晨雾未散时,四台小车沿着湘潭县道公路蜿蜒而行,掠过青山桥镇的竹海,穿过分水乡的茶田,在湘乡栗山与双峰井字的层峦叠嶂间,终于抵达这座千年古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史长河中的石鼓镇,始终是时光长卷上浓墨重彩的注脚。查阅方志得知,自秦代湘南县治肇始,到明代易俗乡永丰里的烟火,直至1994年撤乡建镇,这座古邑始终在历史褶皱中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律动。当地友人娓娓道来:昌山涓水河畔,两山对峙的平畴间,横卧着镇名由来之奇石——高逾七丈、径达六米的灰白麻石,宛如天工雕琢的巨鼓,静卧于稻浪翻涌的鼓座之上,石鼓镇由此得名,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真正站在石鼓湾边贸遗址时,时空的褶皱在此层层展开。曲尺形古街沿河蜿蜒,黛瓦参差的商铺绵延数里,明清遗韵在错落的马头墙间流转。触摸着青砖缝里滋生的苍苔,恍惚可见昔日商队络绎不绝,驼铃与算盘声交响成市井长歌。转角处,清代当铺的雕花门楣犹存,朱漆斑驳的柜台仿佛仍在诉说茶马古道上的交易秘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在镇上的老街上,时光的刻痕渗透在每块城砖的肌理中。城隍庙飞檐斗拱,雕梁犹存旧时彩绘;古戏台藻井繁复,依稀可闻楚剧余音。更令人惊叹的是,蒸米酒的竹甑依然蒸腾着糯香,手作线粉丝在阳光下如银丝垂落,中元节的孔明灯与元宵的火龙,石鼓独特的文化魅力如木偶戏、哨呐、油纸伞。仍在续写着传承千年的民俗密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镇上新增的一农民自办的博物馆里,青铜犁铧与各种类型的收藏文物静静陈列。创办者向我们一一介绍,他用布满茧痕的双手向我们展示他收藏的文物。当夕阳为石鼓镀上金边时,我们忽然懂得:这座古镇的沧桑,不在断壁残垣间,而在这些倔强延续的生命轨迹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鼓镇的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奏鸣。境内有湘军古道,那是岁月留下的足迹,蜿蜒在山川之间,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顶峰古村,青瓦石墙,错落有致,保留着古老的韵味,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曹家岰瀑布奔腾而下,气势磅礴,水花飞溅间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力量;铜梁湖波光粼粼,湖水与周边的青山绿树相映成趣,宁静而美丽。这些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石鼓镇独特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艺术文化更是石鼓镇的瑰宝。石鼓木偶戏,以精湛的技艺演绎着人间百态,木偶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或嬉笑怒骂,或深情演绎,传递着当地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石鼓唢呐,激昂嘹亮的曲调在空气中回荡,那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婚丧嫁娶时情感的宣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油纸(布)伞制作技艺已流传600余年,伞骨为竹,寓意竹报平安,伞形为圆,象征圆满。从一项非遗工艺,发展成为一个非遗产业,石鼓镇依托浓厚的非遗底蕴,将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伞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工艺伞的特色小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鼓镇的文化传承,体现着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涵。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之路,展现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石鼓镇的文化,就像一颗明珠,在湖湘文化的脉络上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品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石鼓镇还有很多名胜风景都没有去,限于时间关系。在归途的引擎声中,石鼓镇的剪影渐渐隐入暮色,而那些被岁月包浆的故事,我想,仍在青石板上幽幽回响,让人铭记于心。在湖湘大地的西南部,湘潭县石鼓镇静静绽放着独特的文化光彩,它与湖湘文化的发源之地排头乡相邻,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片山水相依、良田阡陌的土地,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与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相互交融且使人无比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