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的长夜》

丽亚

<p class="ql-block"><b><i>  作者:迟子建</i></b></p><p class="ql-block"><b><i>朗诵: 丽亚</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告而别,抽身离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感谢这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剩一星一月遥遥相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那也是熄灭在光明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