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境内,距杭州市300公里,距温州市70公里。山水奇秀,天开图画,位居我国三山五岳之列,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享有“天下奇秀”、“海上名山”爱情圣地”之美誉。雁荡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开山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地质年代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前,是中生代白垩纪流纹质”破火山的代表,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流纹岩天然博物馆”和“造型地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雁荡山是一座滨海山岳型风景区,总面积450平方公里,分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胜门、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灵峰夜景、灵岩飞渡、龙湫飞瀑为雁荡三绝。雁荡山山海相连,森林覆盖率达97%,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达3.3万个,是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身、研学逸情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性的游玩精华三大景区,大龙湫景区/方洞@灵岩景区/灵峰景区。</p><p class="ql-block">拍摄日期:2025年3月20日</p><p class="ql-block">制作日期:2025年4月13日</p> <p class="ql-block">大龙湫景区在“雁荡三绝”中独占鳌头,在宋代便有“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的美誉沿溪湖徐霞客之古道,有流纹岩构成的剪刀峰、大龙湫、连云嶂诸景,溪东有常云峰、千佛岩,过干佛岩可至龙湫背。一路奇峰绝壁,飞瀑如龙,美轮美奂,令人惊奇。</p> <p class="ql-block">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p><p class="ql-block">T324考察路线考察点一一大龙湫</p><p class="ql-block">大龙湫位于雁荡山破火山东南部,由流纹岩陡壁形成客差180m的瀑布著称,瀑壁上岩浆流动形成的流纹构造清晰可见,剪刀峰亦为流纹岩孤峰,开可见岩浆溢流形成的二个流动单元。</p> <p class="ql-block">抱儿峰,一高一低,二石相倚,状如少妇抱儿。此景南宋已发现,有诗句云“抱儿爱均于慈母”,正是说的这处景观。</p> <p class="ql-block">剪刃峰,孤峰矗立,状如剪刀,故名。为流纹岩受断裂影响,经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而成孤峰。此峰由不同方向观察,可出现“剪刀”“啄木鸟”“桅杆”“一帆”等造型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流纹构造,流纹构造是由于岩浆在流动过程中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物质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流动记录了火山喷溢出的岩浆在地表流动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球是怎样形成的</p><p class="ql-block">雁荡山岩石都是由火山喷发而成的,根据其化学成分总林沩流纹若。我要的若石有许多,石妹”列起人们的注这些石球其实是空心的,在地质学上称沩球泡构造它是有气体的若米,溢出地表后,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气体局計聚集,形成有空腔的球泡。泡周围岩石纹理为熔岩流动的遗迹,称为流动构造。</p> <p class="ql-block">啄木鸟,剪刀峰移步换景之一,由此望之,山石造型像一只啄木乌攀附于树干之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岩石中发育的裂隙。</p> <p class="ql-block">桅杆峰,剪刀峰移步换景之一,山石造型因似矗立的桅杆而得名,因受多个方向断裂影响,不同方向侵蚀剥落程度不同,故观之造型有明显不同。</p> <p class="ql-block">火山通道,远处的山崖石壁表面可以观察到流纹构造,但它不是水平状的。而是陡立的,表明这里靠近岩浆溢出地表的通道,大龙湫附近的流纹看便是从这里喷溢而出的,这里看到的是火山通道残留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流纹岩岩穹,在锦溪边观景平台,导游总会引导游客观赏“狐假虎威”造型录观,讲解一个岩壁上似有“龙字天书”,天书“龙”字任人想像。其实这里在地质学上到是有意义。火山喷发的熔岩的流动构造是近于水平的,而此处流纹都从下而上,由直立到孤形,这表明岩浆是从这里挤出地表成为一个老写。若写已破裂保留了右半部分。某种意义,岩宵即为岩浆溢出地表的通道,大龙湫流纹若是距今1.21亿年前从这喷溢出的。</p> <p class="ql-block">大龙湫景区在“雁荡三绝”中独占鳌头,在宋代便有“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的美誉。沿溪湖徐霞客之古道,有流纹岩构成的剪刃峰、大龙湫、连云嶂诸景,溪东有常云峰、千佛岩,过干佛岩可至龙湫背。一路奇峰绝壁,飞瀑如龙,美轮美奂,令人惊奇。</p> <p class="ql-block">忘归亭位于大龙湫瀑布西侧坡地,是观赏大龙湫景色的佳处。据记载,忘归亭在大龙湫下,曾一度圮毁,后得以重建。重建后的忘归亭为石质建筑,单檐八柱,八角亭形制,整体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忘归亭”三字,为书画家周昌谷所题。历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许多与忘归亭相关的诗篇。如明代朱希晦所撰七言律诗“入眼千峯翠作堆,喜寻龙雁窟中来。半崕有日飞晴雪,一壑無云吼怒雷。驻锡巳知尊者意,挥毫空想谪仙才。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湲坐碧苔”,从侧面反映了忘归亭及大龙湫景色的迷人。</p> <p class="ql-block">大龙湫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历经宋、明、清、民国等时期,名人题刻众多,如宋代两浙转运使张瑰、明代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等。今存摩崖28处,碑碣7方。</p> <p class="ql-block">“大龙湫”:由清代梁章钜题写,其书法起源于“颜”,后学“苏”“米”,端庄正气、浑厚轻灵。</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瀑”:由清代江西巡抚李桓所书小篆,运笔果敢,结字方圆兼备。</p><p class="ql-block">“天外飞来”:由清代黄岩知县孙熹所书。</p> <p class="ql-block">“白龙飞下”:由晚清康有为所书,线条张力与韧劲十足,平稳结字中尽显大气庄重。</p><p class="ql-block">“千尺珠玑”:为民国“浙江首富”阮季良所题,形容瀑布如颗颗珍珠。</p><p class="ql-block">“活泼泼地”:于民国十三年由时任瓯海道尹的沈致坚题写,拟人化地表现了大龙湫瀑布的生动生趣。</p> <p class="ql-block">“缥渺空濛”:由民国乐清县县长徐麟祥所提,贴切地描绘了大龙湫下弥漫的水雾。</p><p class="ql-block">“矫若游龙”:由民国温州名士、实业家吕渭英题写,行草兼用,生动地形容了瀑布雄伟磅礴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大龙湫的摩崖石壁书法艺术多样,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俱全,风格各异,有端庄秀美的小篆、刚劲有力的楷书、灵动飘逸的行草等,展示了不同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灵岩和方洞两个景区连在一起,我们把车停在灵岩景区,从灵岩景区坐中巴车到方洞景区,然后徒步从方洞进灵岩出,这样比较轻轻松一点。</p> <p class="ql-block">方洞景区位于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灵岩景区西面。其洞口呈方形,洞内空间较大,景区以此得名。这里山峰陡峭,岩石奇特,是集奇峰、怪石、幽洞、飞瀑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宝库。</p> <p class="ql-block">方洞栈道。沿天然岩层开凿栈道,栈道中以“方洞”称胜,故名。栈道顺雁荡山第三期喷发的流纹岩夹层(即“金腰带”)而行,沿途风景优美,景色各异,随处可见各类典型的火山地质现象。</p> <p class="ql-block">“千古流芳”摩崖石刻,刻于1992年春月。内容为“白溪上阮村台胞朱昌信先生挽同村民朱文浩发心修建方洞道路俾便游人上灵岩村题”,记录了朱昌信、朱文浩等人修建方洞道路,方便游客前往灵岩村的善举,旨在让他们的贡献和精神千古流传。</p> <p class="ql-block">“天根月窟”石刻:是民国时期游人所题,刻有同游者姓名。“天根月窟”出自邵雍诗句“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观音峰,峰似观音,座如莲花,故名。该地貌是雁荡山第二、三、四期火山喷发形成不同岩石的典型垂直剖面,反映了雁荡山火山的演变历史,是一本天然的雁荡山火山“史书”。</p> <p class="ql-block">三景合一:</p><p class="ql-block">1、金钟罩:是方洞景区内岩石风化形成的景观,也被称为梅花洞。从外观上看,它形似一口倒扣的大钟,又因洞口周围岩石纹理如同梅花花瓣,故有此别名。</p><p class="ql-block">2、智慧泉:属于雁荡山火山第三期喷发后岩浆溢流形成的流纹岩层景观。泉水清澈甘甜,终年不涸,传说饮用此泉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伶俐,增长智慧,因而得名“智慧泉”。</p><p class="ql-block">3、关公刀:指的是关刀洞,是在天然形成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而成,洞呈方形,洞口有一块突出的岩石,形状酷似一把刀柄,从远处看,仿佛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刀柄,因此被称为“关公刀”或“关刀洞”。</p> <p class="ql-block">金钟罩,洞竖直状,高约100米,形如金钟罩顶,故名。该洞穴是由于岩石受差异风化影响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梅花洞处在方洞栈道沿线,是岩石风化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和自然风化,岩石逐渐剥落、侵蚀,形成了如今的山洞形态。洞口周围岩石纹理如同梅花花瓣,从远处看,形似一朵盛开的梅花,因此被称为梅花洞,洞内空间开阔,光线从洞口射入,明暗对比鲜明,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洞壁上的岩石纹理独特,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悬崖咖啡:主打咖啡饮品,同时供应文创雪糕。自正月初一开业后迅速走红,这里能让游客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壮阔山景。其以简洁经营模式,满足游客对咖啡的基础需求,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观景休闲服务 。</p> <p class="ql-block">方洞崖边栈路长,峰峦叠翠沐朝阳。凭栏览尽千般景,不负人间雁荡行 。</p> <p class="ql-block">倒侧孔雀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从特定角度观看,岩石形状宛如一只孔雀,且头部似有倒过来的感觉,身上的花纹仿佛一幅天然壁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云端拾光,集咖啡与轻食简餐于一体,在设计上融入工业风吧台、半悬空方盒子、光影阶梯等现代元素,打造出玻璃观景台等网红拍照场景。天然洞穴与现代建筑碰撞出野奢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相较悬崖咖啡,人气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铁拳峰是雁荡山方洞景区的一处奇峰,因其形状酷似紧握的拳头而得名,从远处眺望,山峰突兀而立,仿佛一个巨大的拳头直插云霄,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天空之桥,这是雁荡山独有的悬空铁索桥,建于两个悬崖之间,跨度100多米,人走在上面桥会剧烈晃动。</p> <p class="ql-block">雁荡山方洞珍珠瀑是方洞景区的一处特色景观,珍珠瀑的水流从高处的岩石上淅淅沥沥地落下,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形成了独特的“珍珠”景观,故而得名。瀑布周边是典型的流纹质火山岩地貌,岩石纹理独特,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水流侵蚀,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天心亭,在仰天窝北面小山的山头上,有一座六柱石亭天心亭,从亭中可俯瞰仰天窝及周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景天湖,从仰天窝下行不远就可到达景天湖,湖水清澈,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互映衬,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卧云栈道是一条连接灵岩和方洞两大景区的中高山慢行步道,全长1.3公里,宽2米,地形图标高在450-500米区间,涵盖57米长的玻璃栈道及玻璃平台。行走在卧云栈道上,抬头是云雾缭绕,低头是纵深幽壑,可将灵岩群峰、卧龙谷等美景尽收眼底,还能远眺万亩山林,以往需要仰视的群峰,此刻都成了脚下山峰的丛林、石头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灵岩景区是雁荡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雁荡三绝”之一,被誉为雁荡山之“明庭”。面积为9平方千米,共有景点91处,涵盖了峰、岩、石、嶂、洞、谷、瀑、泉等多种自然景观,以及寺、庵、亭、塔等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展旗峰,在灵岩寺左前方,与天柱峰相对,高约260米,状如大旗飘扬,传说此峰是黄帝征服蚩尤后,班师之际留下的大旗化成的。</p> <p class="ql-block">卧龙潭是灵岩景区的一处优美景点,是由上游山溪的雨水、山溪水汇集而成。潭水澄碧,在非雨季时水量较少,但依然景色优美。周围伴有阵阵白雾,仿佛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石般神水,石船,横卧涧中,形似梭船,故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蛤蟆待雁”是雁荡山灵岩景区的一处奇特景观,从特定角度望去,有一块岩石形状酷似一只蹲伏着的蛤蟆,它仰着头,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而在蛤蟆上方的天空中,每当有大雁飞过,就仿佛是蛤蟆在等待的对象,构成了“蛤蟆待雁”的奇妙画面。</p> <p class="ql-block">卧龙谷长约1.5公里,是一个高爽清幽的峡谷,谷口如一条伏卧的龙。谷内有多个景点,包括龙口湖、石泉神水、卧龙轩、观景台和藏宝洞等,附近还有断肠崖、小龙湫等知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断肠崖在卧龙谷尽头,这里景色秀美。因金庸武侠名著《神雕侠侣》而闻名,是小龙女与杨过定下十六年始得重见之盟的地方,充满了梦幻色彩。崖上镌刻着“十六年后,再次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背面则刻着“易水长天,今世无缘,盟誓来生,等你万年”,让人感受到杨过与小龙女凄美爱情的同时,也增添了断肠崖的文化底蕴和浪漫氛围。</p> <p class="ql-block">独秀峰,峰体方柱形,高 100多米,节理裂缝将之与山体分开,使峰体完全独立。峰上近水平的纹理极为清楚,这是火山喷溢岩浆流动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龙口湖位于卧龙谷尽头,湖水清冽碧绿,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山谷之中。周围群山环绕,峰峦叠嶂,谷内高爽清幽,奇景罗列,飞尘不到,恍若世外桃源。龙口湖中有一尊观音像,塑像前方有两朵莲花,游客若将硬币投入莲花正中的圆孔,观音脚边的莲花座便会喷水,增添了一份趣味与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岩性界线/岩相境界,对面的山峰被一条水平的界线分割成了两部分,二者为不同期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不同性质的岩石。上部岩石展示出如书页般的纹理,下部岩石因球泡和角砾风化脱落的孔洞而如奶酪一服。</p> <p class="ql-block">龍鼻洞,高40余米,宽10米,深30米。尽端有石柱似龙鼻,故名。洞穴是因断裂而形成的,洞顶有告脉侵入流纹岩层,青灰色岩脉石质细腻,宜石刻。洞壁约有历代80方碑刻,故有“雁山碑窟”之称,沈括,徐霞客均曾考察此洞。</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龍鼻洞摩崖題記</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一九年十月七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浙江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龙鼻洞摩崖题记说明</p><p class="ql-block">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雁荡山风景区龙鼻洞内,现存题记最早为唐贞元十年(794),至民国时期均有题记、碑刻留存。摩崖题记沿山势而分布,上下共三坛。摩崖主要分布在第一坛两侧岩壁,左壁尤力密集。碑大多竖立在三坛平地上,少数嵌在崖壁间。摩崖题记共94处,分为题名、题字、诗刻、记游等,书体多样。经辨认,有宋代科学家沈括的题刻、明代总兵杨宗业的草书诗碑、民国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的碑文等,洞口路旁一个岩石上,有朱熹所书的“天开图画”四字。明代旅行家徐霞容称其为〝嶂右第一奇”,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出自众多名家之手,书法艺术性较高,表现出不同时代的正、行、草、隶、篆各种书体,具有较高的书法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鼻洞的“霖雨苍生”是常居敬题写的。常居敬是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曾任湖广武昌卫。他题写的“霖雨苍生”位于龙鼻洞右壁,高70厘米,宽178厘米,为楷书字体。</p> <p class="ql-block">摩崖碑刻|有“雁山碑窟”之称,计有历代摩崖碑刻80多处。洞中摩崖分布在两壁最上层,以唐贞元十年(794)包举题名为最早,延至民国,涵盖诸多书体,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涎池与龙鼻洞的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观相互映衬,为龙鼻洞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大量赞美龙涎池及龙鼻洞景色的诗篇和题刻,丰富了雁荡山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天开图画”四字刻于龙鼻洞洞口岭旁的巨石上。相传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手书,也有说法认为是明代朱晦翁所书。注:没有落款</p><p class="ql-block">“天开图画”高度概括了雁荡山灵岩景区的自然风光之美,仿佛是上天刻意展开的一幅天然画卷。它既描绘了灵岩景区内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石室等自然景观的奇妙组合,也表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小龙湫,悬崖环峙,瀑飞崖上,触石腾空,如长龙饮润。瀑高约 70米,不足大龙湫之半,故名。瀑壁为火山喷溢的流纹岩,受断裂影响,同时流水常年冲刷,岩石不断风化崩落,形成了瀑下陡峭的山谷。</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初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由开山祖师行亮与神昭二僧初创,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咸平二年(999年),真宗赐额“灵岩禅寺”。</p> <p class="ql-block">1924年,灵岩寺请康有为写了“大雄宝殿”匾额。康有为是近代政治家、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为灵岩寺增添了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口的两个石狮为光绪年间的老物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寰中绝胜”是明朝万历年间张惟任题写的。</p><p class="ql-block">雁荡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美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灵岩寺周围群山环列,环境清幽,为雁荡“风景三绝”之一,“寰中绝胜”四字高度概括了灵岩景区在天下美景中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雁荡山灵岩景区灵岩寺的“海上名山”是明朝万历年间张文熙题写的。张文熙的题字与张惟任题写的“寰中绝胜”一同成为灵岩寺前的文化标识,彰显着雁荡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在天下名山中的卓越地位。</p> <p class="ql-block">“钟鼓齐鸣”:是较新的一处石刻,由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p> <p class="ql-block">“名胜多欺客,此山亲游人。雁荡如仙境,一见倾我心”。由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2008年莫言游览雁荡山时留下诗句,2012年其获奖后,诗句被刻于此。</p> <p class="ql-block">屏霞嶂|壁立干霄、五彩相间,状如锦屏,故名。远远观之,其上部近水平的纹理,记录了约 1 亿年前火山喷溢、岩浆流动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雄鹰展翅,仰望天柱峰顶,其形如雄鹰展翅,故名。一峰从不同角度观之,其形态备异。这就是移步换景。</p> <p class="ql-block">老僧拜塔,高低两岩,高者如塔,低者如僧,呈朝拜之姿。移步变换方向观之,其造型亦变,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赋予它新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青蛙聚会,峰顶错落排布的岩石,状如群蛙,栩栩如生,故名。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岩石受节理裂隙影响,风化剥蚀后易形成各种造型的奇岩。</p> <p class="ql-block">在雁荡山灵岩景区,有一块巨石刻着“灵岩”两个朱红大字,是癸亥年卧云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这块摩崖石刻是陈兴亞在1937年夏天游览雁荡山时所题。“伟雄怪奇”四个字高度概括了雁荡山灵岩景区的景色特点。“伟”体现了灵岩景区山峰雄伟壮观,如天柱峰、展旗峰等,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雄”突出了景区景色的雄浑大气,给人以豪迈之感。“怪”描绘了灵岩景区独特的怪石,它们形态各异,如犀牛望月、老僧拜塔等,充满了奇趣。“奇”则涵盖了景区的奇特景观,包括灵岩飞渡等奇妙表演,以及双珠谷等奇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造像位于双珠谷口,是景区内唯一的人物雕像。雕像中的徐霞客长衫束腰,身型精瘦,发髻高盘,长髯及胸,背负一斗笠,目光坚毅而有神,生动地展现了徐霞客作为一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旅行家形象。在雕像的底座旁,有一打开的书页状石头,上面刻有徐霞客的简介,介绍了他的姓名、字号、籍贯以及在地理、旅行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还提及了他三次考察雁荡山的经历以及相关著作。徐霞客一生游历广泛,其撰写的《徐霞客游记》具有深远影响。他三次考察雁荡山,纠正了大龙湫水源来自雁湖的错误观点,以独特之笔描述了雁荡山的地形地貌,为雁荡山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景区设立这尊造像,意在将徐霞客当作雁荡山的代言人,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徐霞客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贡献。</p> <p class="ql-block">灵峰景区,是雁荡三绝“二灵一龙”之一,以1亿年前火山溢流喷发形成的流纹岩,并经后期风化形成的悬崖叠嶂、奇峰怪石、幽深石洞、清润碧潭称。景区内奇峰环绕,千形万状,美不胜收;畅游夜景,移步换形,变换多姿,昼夜不同,妙不可言;更有观音奇洞,高筑九层楼阁,堪为雁荡第一洞天。</p> <p class="ql-block">双笋峰,两峰矗立,高80余米,其形如双笋并立。这是由于流纹岩层中发育两个方向的裂隙,在裂隙处岩石较破碎,后经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岩石崩塌,残留下两个峰柱。</p> <p class="ql-block">果盒桥,始建于清光绪 28年(1902年),重建于1982年。它与鸣玉溪中的凝碧潭和果盒岩(亭)合称果盒三景。</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琅琊榜》中琅琊阁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斗鸡峰,凌霞嶂顶有两峰形如“两鸡伸颈相持”,栩栩如生。斗鸡峰的岩石为火山爆发形成的熔结凝灰岩,因火山碎屑物质成分不均,易风化剥蚀成象形石。</p> <p class="ql-block">雁荡山灵峰景区“灵峰”摩崖石刻是天启二年(1622)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张素养所题。该刻落款除张素养外,还有张师绎、贾允元、华敦復、康新民四人。</p> <p class="ql-block">超云峰,峰高约百余米。它由火山喷溢形成的巨厚流纹岩层构成,受断裂影响,后经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而形成陡崖,其下有瓜瓢洞。</p> <p class="ql-block">“雁荡景奇”是谷牧对雁荡山景色的高度赞誉。谷牧曾担任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是改革开放的破冰人,新中国建设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雁荡景奇”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雁荡山的景观特色,“景奇”二字简洁明了地指出了雁荡山景色的奇特之处,也体现了谷牧对雁荡山的认可和喜爱,为雁荡山增添了文化底蕴,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东瑶台位于灵峰古洞顶部东侧,是景区内绝佳的观景平台,站在东瑶台上,可将灵峰谷内的合掌峰、观音洞、白云庵、北斗洞等景点尽收眼底,还能眺望四周群山,欣赏奇峰竞秀、千姿百态的景色,若有云雾弥漫,群山若隐若现,更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云亭,也叫看不足亭,为四柱石亭,南侧亭额为“看不足亭”,檐柱上刻唐僧人释惟一写雁荡山的诗句“四海名山曾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北侧亭额为“云亭”,柱子上刻楹联“云飞天外静观远,亭立山中小坐闲。在亭中可观灵峰谷内景色,是遥望观音洞和北斗洞的佳处。</p> <p class="ql-block">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剧组在东瑶台搭建了约20平方米的木质结构“琅琊阁”布景,风格古朴,与周边景色相得益彰,东瑶台被用于拍摄“琅琊阁”的相关场景。</p> <p class="ql-block">西瑶台为石平台,正对着观音洞与北斗洞,与东瑶台相邻,从东西瑶台之间可走到灵峰古洞上部入口。在此可俯瞰灵峰、合掌峰、观音洞、白云庵等景点,将灵峰全景尽收眼底。遥望对面东瑶台,石亭与远处的斗鸡峰及超云峰相结合,景色迷人。不过,右侧树木有遮挡,遥观北斗洞效果不如东瑶台。</p> <p class="ql-block">灵峰古洞位于金鸡峰下,鸣玉溪畔,洞口朝南、俗称倒灵峰、为倒石堆积洞根据记载此洞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的地质灾害遗迹,670多年前因山体断裂构造发生山崩地裂,岩块向下滑移、崩落,在山根处架空堆积成洞穴群。现洞内辟有云雾、透天、含珠隐虎、好运、玲珑、凉风七洞,巨岩全叠处洞洞相连形状各异,迂回曲折,深幽奇特。洞顶有东西瑶台,登上瑶台,灵峰储景一览无余、这里还是极佳的写生、摄影和影视剧外景拍摄基地,《神雕侠侣》、《琅琊榜》 《仙剑奇侠5—一云之凡》等都曾来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合掌峰位于雁荡山灵峰景区,是灵峰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由右峰灵峰和左峰倚天峰合成,各高约270米,在群峰环拱中直插云天,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夜幕轻笼灵石颠,双峯紧偎正相恋,妪童窃窥心情异,丙寅早春游雁荡”位于灵峰游廊点前大石,是费孝通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位于雁荡山梅岭西麓、灵峰景区的合掌峰内,朝东,洞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依岩构筑九层楼阁,为雁荡山第一洞天。</p><p class="ql-block">观音洞原名灵峰洞,唐咸通年间高僧善孜独居洞中,宋崇宁五年于岩上塑五百罗汉,改名罗汉洞,清同治年间改称为观音洞。明万历年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陆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p><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即见天王殿,从山脚要经历403级逶迤石阶,才达顶层大殿。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坐像,旁立十八罗汉塑像,岩壁上新增了三百应真。洞顶有泉水三处,名洗心、漱玉、石釜,仰望洞顶,中开一小罅,阔尺余,长三四丈有一线天光泻下,名叫“一线天”。</p><p class="ql-block">观音洞自唐以来就一直游人如云,是雁荡山著名的佛教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游览。山门的观音洞三个字是赵朴初题写,楹联“胜境人知游雁荡,名山我欲礼观音”出自谢稚柳手笔。</p> <p class="ql-block">雁荡灵峰景区观音洞的“神游”二字是林曦明题写的,落款为“丁卯之冬”。林曦明是温籍著名画家,1926年出生在浙江永嘉。</p> <p class="ql-block">雁荡灵峰景区观音洞“无上妙境”是王惟英题写的。</p><p class="ql-block">王惟英(1897—1970),字士宝,号元鲁、王路人,曾历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常委、组织部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邓拓为雁荡灵峰景区观音洞题写的是一首诗,名为《雁荡山观音洞》。</p><p class="ql-block">注:邓拓(1912年—1966年5月18日),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邨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他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有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合掌峰中藏古洞,千年禅韵诉梵音。</p> <p class="ql-block">北斗洞位于观音洞左侧,朝南。它古称伏虎洞,因洞口正对着伏虎峰而得名,后因道家礼拜北斗元君,改为北斗洞。洞上岩壁有大蝠之形,洞口俯视有岩似大蝠飞升,洞顶有横石似青龙入洞,还有水痕似白龙腾飞。洞顶偏左的赭黑色岩石中嵌着一条虬曲的青色岩石,宛如龙腹部的鳞片,称“青石卧龙”。洞左下方有石髓泉,俗名“龙井”,泉水从石罅中渗出,晶莹清澈,水质甘冽,常年不枯。洞内筑有四层道观,有凌霄殿,殿前为大天井,天井前为八仙楼,楼前有小花园,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北斗洞位观音洞左侧,朝南。它古称伏虎洞,因洞口正对着伏虎峰而得名,后因道家礼拜北斗元君,改为北斗洞。洞上岩壁有大蝠之形,洞口俯视有岩似大蝠飞升,洞顶有横石似青龙入洞,还有水痕似白龙腾飞。洞顶偏左的赭黑色岩石中嵌着一条虬曲的青色岩石,宛如龙腹部的鳞片,称“青石卧龙”。洞左下方有石髓泉,俗名“龙井”,泉水从石罅中渗出,晶莹清澈,水质甘冽,常年不枯。洞内筑有四层道观,有凌霄殿,殿前为大天井,天井前为八仙楼,楼前有小花园,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迎仙亭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亭子处在灵峰的要道,周边奇峰环绕,环境清幽,视野十分开阔,游客能在此将灵峰诸峰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它造型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间尽显传统建筑韵味,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传古时有仙人在此出没,迎仙亭也因此得名,为这里增添了一抹神秘浪漫的色彩,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休憩,感受自然与传说交织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白云庵隐匿在幽深静谧的山林之中,四周峰峦叠嶂,云雾时常缭绕,仿若人间仙境。它历史悠久,历经岁月沧桑和多次修缮,古风依存。庵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着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有大雄宝殿、斋堂、僧房等建筑。大雄宝殿庄严肃穆,供奉着金身佛像,法相慈悲,信众常在此虔诚参拜,香火不断。庵内环境清幽宁静,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还有潺潺溪流相伴,更有奇花异草点缀其间,四季皆有不同景致。漫步其中,能让人抛却尘世喧嚣,心灵得到极大的慰藉。这里还流传着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更为白云庵增添了几分迷人魅力,吸引着游客和信徒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虹彩垂天,晕染出如梦似幻的绮境,为古老的白云庵披上一层瑰丽的羽衣。飞檐斗拱与七色光带相映,千年的梵音与缥缈的虹影交织,绘就一方超脱尘世的人间净土。</p> <p class="ql-block">七彩霓虹垂落,与白云庵金鼎相融,这一瞬,时光仿若凝驻,祥瑞之气四溢,尽显超凡气象。</p> <p class="ql-block">雪洞因洞内石色洁白如雪,所以得名雪洞,也叫南碧霄洞。其历史悠久,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被开发。洞内有诸多古摩崖,如开元二年太守夏启伯到此山建寺的相关摩刻,还有北宋地质学家沈括所题“沈括”等宋代石刻 。不过在“文革”期间,这些古摩崖被涂上水泥沙浆,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雪洞现有两层庵舍三楹,座北朝南,门由西入,门上额书篆体“别有天”。院落南边靠墙处立有石碑,是清宣统二年所立,上面镌刻着岁进士蒋炯所撰的《中兴南碧霄洞碑记》 。 1989年,住持显敏募缘重建大雄宝殿等建筑,木构结构,大殿奉三世尊,文珠、普贤,楼上法堂中坐地藏,全寺占地面积1670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真济寺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它肇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熙宁元年(1068年)获赐匾额,寺名“真际”源于佛教术语,意为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p><p class="ql-block">因地处偏僻,真际寺在志乘中记载较少。元朝泰定年间,李孝光在诗中就曾感慨真际寺的荒废。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僧体如重兴该寺,并铸造大铜钟,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僧定生进行修葺 ,此后屡经修建。1934年,孙科陪生母卢氏游雁荡山,卢氏认为真际寺环境清幽,若有桂花点缀更佳。孙科便从上海购来二百株桂花,种植于寺前,如今寺前仍存二十多株桂花,枝叶繁茂。</p><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1936年僧白波所建,坐北朝南,全是木构楼房,采用浙南常见的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屋面覆盖青瓦,为硬山顶,正脊吻饰已损毁。四周筑有块石围墙,正南有单间台门,台门内和正屋间有较大天井 ,台门外是笔直的林荫大道,大道两边便是桂花林。寺前绝壁间有“飞来观音”洞穴,一年仅数日阳光射入可见观音像,还有形似楼阁的“石楼洞”。进南坑谷,能看到五马回槽、仙人叠塔等景致。</p><p class="ql-block">2018年,在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住持济群法师发起下,真际寺自筹资金开始恢复重建,历时6年落成。重建后的真际寺将唐风宋韵与现代元素融合,以生态寺院建设和管理规范为蓝本,既恢复昔日庄严肃穆,又融入新时代汉传佛教建筑特色与生态理念,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得以彰显。</p> <p class="ql-block">金鸡峰在雁荡山灵峰景区东北侧山脊高处边缘,由雁荡山第二期火山碎屑岩经风化剥蚀而成。远看像雄鸡引颈,栩栩如生,换角度又似羊驼,又称“草泥马峰”。在景区远距离难辨其形,需到特定位置或附近山坡,才能欣赏这独特奇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