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埃塞是埃塞俄比亚的简称,更是埃塞俄比亚民主共和国的简称。</p><p class="ql-block"> 提起对埃塞俄比亚的印象,如果从儿时算起,当年在非洲的国家中,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如雷贯耳的国家除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这两个由于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而妇孺皆知之外也许就是埃塞俄比亚了,何况当时她还有一个名叫海尔·塞拉西的末代皇帝,这无疑为当年孩童懵懂的世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位末代皇帝在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为了向美国表明忠心,决定派遣一个营的兵力加入“联合国军”。但也只参加了上甘岭一次战役,便伤亡过半,败下阵来。</p><p class="ql-block"> 从此,海尔·塞拉西皇帝逐渐醒悟,终于在1970年11月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亲自访问了中国。</p><p class="ql-block"> 这已成了遥远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 是啊,当年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跨越千里来埃塞俄比亚旅行,而且还是为了骑行而来。这简直是有点天方夜谭了。</p> <p class="ql-block"> 我把这次骑行非洲命名为“溯洄尼罗河”。</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溯洄尼罗河”如果从尼罗河的下游埃及的开罗开始,就应该沿尼罗河一路逆流南上,在抵达埃及最南端城市阿斯旺后,再往南过了埃及著名的阿布辛贝神庙,经苏丹和南苏丹两国进入埃塞俄比亚的话那是最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是,由于以上两国正处于动荡时期,因此,不得不从阿斯旺再返回开罗,从开罗坐飞机前往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了。</p><p class="ql-block"> 乘坐的是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航班,起飞的时间是夜里两点二十分,飞行时间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这让人有点不能理解。</p><p class="ql-block"> 如此并不算长的飞行时间为何一定要安排在夜间飞行呢?</p><p class="ql-block"> 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机票2200多元人民币,比北京飞开罗十多个小时的飞机票还要贵。</p> <p class="ql-block"> 昏昏沉沉中飞机昂首飞入了黑茫茫的夜空。看不到机身下的大地,也不知道飞行路线,心想,如果是白天飞行,那该会多好啊!那样的话,也许就能看到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亦或是狭窄细长的苏伊士运河,亦或是炮火连连的红海,甚至有可能俯瞰动荡中的苏丹与南苏丹了。</p><p class="ql-block"> 但,这是黑夜,一望无际的黑夜。什么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机上的乘客除少量的中国人外,主要就是埃及人与埃塞俄比亚人了。身着深色制服的埃塞俄比亚空姐对于中国乘客的微笑似乎更加甜美一点,更加舒心一些。让昏昏沉沉的大脑感受到了一丝温馨与舒畅。</p><p class="ql-block"> 凌晨六点多,在巨大的轰鸣声中,飞机降落在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入境埃塞俄比亚可以选择落地签,费用是60美金。至于办理手续不用有任何担心,什么返程机票,什么小黄本,什么住宿酒店名称通通不看也不问。偶尔问上了一句,也没听懂,丰满的女签证官无奈地与旁边的另一位女同事对视一笑,转头隔着玻璃窗对骑者说道:“走,到另一个窗口交钱去。”</p><p class="ql-block"> 说着,她亲自拿着我的护照走到另一侧交给了交费窗口的工作人员,示意我在那里等候缴费。然后又走回了自己的窗口。我不禁向她投去了感激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是啊,这样的服务是不是很舒心呢?</p><p class="ql-block"> 拿到签证后,转身看到,在一个用施工围挡围成的狭窄的通道口摆着一张小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位睡眼惺忪的工作人员。他伸手接过我的护照,翻到签证一页看了一眼,就还给了我。指了指背后的通道说道:“这里进去,往左。”</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顺利地通关进入了机场大厅。花15美元买了一个两个星期的当地流量卡。取了行李,组装完自行车便心情愉悦地骑进了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p> <p class="ql-block"> 初到亚的斯亚贝巴的中国人一定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里与想象中的非洲相差甚远。如果将街市间行走的黑色皮肤的当地人换成黄色皮肤的中国人,那这显然就是一座中国的县城或者是一座国内四线城市,因为这里的建筑与中国的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一家酒店的门前刚刚停下来,准备进去看看房时,“China”的呼喊声便从附近传来,抬头四顾,已经有两个黑人朋友围了过来。其中一个抬手指了指旁边的一座正在施工的大楼对我说,看,这个是中国建的。</p><p class="ql-block"> 整个亚的斯亚贝巴城市到处都在施工,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处处尘土飞扬。街边擦鞋匠一字排开,生意仿佛也并不冷清。街面上行走着一群群男男女女的年轻人,有的像白领,但更多的像是打工仔。这不禁让我想起来30年前的深圳。</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埃塞俄比亚是非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具有3000年历史。历史上曾经受到过来自葡萄牙、奥斯曼、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侵略。1890年意大利入侵了埃塞俄比亚。1896年,孟尼利克二世率领埃塞俄比亚军民在著名的阿杜瓦战役中打败了意大利的军队,捍卫了埃塞俄比亚的主权和独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我在参观完了位于孟尼利克二世广场上的跨着骏马、手持长矛的孟尼利克二世雕像后,又骑车前往附近的阿杜瓦战役纪念碑参观。</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推着自行车隔着一条小马路向一个小广场内的那座阿杜瓦战役纪念碑抬头张望时,突然,广场内的一个执勤军人隔着马路向我喊话,顿时感到一惊。虽然听不懂他的意思,但是担心会不会不让自行车进入广场呢?那样的话,自行车停放在哪里才会安全呢?</p><p class="ql-block"> 不由得眉头一锁,忧从心来。</p><p class="ql-block"> 这时,只见那位执勤军人急匆匆地顺着马路向前走了大约十米,从一个人行横道跨过马路,然后招手示意让我从人行横道进入广场。</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我推车横过人行道时,他还在旁边替我拦截住了来往的车辆,这让我不免有些受宠若惊,更是心生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在纪念碑前方摆好自行车准备拍照的时候,又有一位执勤军人表情严肃地向我走来,为了避免再生意外,我掏出一盒清凉油友好地递了过去。他接过清凉油后显得非常的高兴,脸上也露出了腼腆的微笑。当我举起自拍杆对着他示意要拍照的时候,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却不无羞涩地扭捏了起来。这一滑稽的场面不禁让我哑然失笑。</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还请他用我的手机替我拍几张手扶车把车座,站立在纪念碑前的纪念照,他欣然接受,只见他用手举着我的手机,弯腰下蹲,一招一式做得非常认真,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 难怪亚的斯亚贝巴这座城市与中国的小县城如此的相似,就连我所住的酒店的餐厅服务员都指着餐厅落地窗外的马路和大楼对我说:看,这马路,这楼房都是中国帮助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在亚迪斯亚贝巴的一天傍晚,在一家饭馆里我遇到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朋友们在聚餐。他们告诉我说,埃塞俄比亚首都国际机场和某某大酒店都是他们建造的。其中一位来非洲已经工作了三十多年,今年已经56岁的北京负责人对我说,他们每半年可以回国探亲一次,他早已习惯了在非洲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三天以后,我离开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连十天沿着一条和中国一样的平坦国道向南,向着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的边境小镇莫亚雷骑去。一路上穿越了许多小型的城镇和乡村,由此对埃塞俄比亚的生存状况有了更深一步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埃塞俄比亚人口1.29亿,2023年人均GDP为1272.02美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p><p class="ql-block"> 骑行途中最大的特点也是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从道路两旁的茅寮中、土房中经常会传来大人小孩的呼喊声、招呼声与问候声。在埃及,这种问候声一般是,“Hello(你好)”、“Welcom(欢迎)”等等,而在埃塞俄比亚,这种问候直接变成了“China(中国)”,无论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还是只有五六岁的儿童都是如此。可见中国的影响力在这里已经是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但,这也并非全都是好事,一路上受尽了这种骚扰,骑行在埃塞俄比亚的国道上让你片刻不得安宁。</p> <p class="ql-block"> 简单地说,骑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就如同过街的老鼠,处处得到关注。</p><p class="ql-block"> 当你正在精疲力尽,呼哧带喘地骑行的时候,眼尖的孩子们一百米开外就发现了你,他们从屋檐下,院落里,乱石中飞奔而出,一边呼喊着,一边穿过草丛,跨过石坎儿,冲到你的车前,两眼冒着惊喜与贪婪的目光,嘴里不停地喊着:“Money,Money(钱,钱!)”面对如此的包围你是无法逃脱的,尤其是缓慢上坡,或者是推车爬坡的时候。他们跟踪在你的左右,一遍遍地向你呼喊。如果你对他们的呼喊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大胆点的孩子就会冲你吼叫。虽然听不懂,但也会大体明白,他的意思是说,嘿!说你呢,快点拿钱。</p><p class="ql-block"> 他们看你还没反应,有的就会上来扒下你的车把,有的就会在后面拽下你的驮包,试探一下你的反应。此时,你如果停车,眼睛稍微一瞪,他们就会惊吓地四散开来;你如果继续前行,他们又会再次蜂拥而至,继续跟随;你如果蹬车加速,他们会迈开穿着拖鞋的双脚一路跟跑。而且跟跑能力超乎你的想象。最快一次,曾经有个孩子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紧随车旁,不离不弃。要知道这里可是在海拔2000米上下的高原上啊。</p><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的困境,此时的脑海里便出现一幅在非洲的草原上一头雄狮被一群鬣狗包围的画面。正可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如此一来也只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了。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盼望着赶快来个下坡,好把他们甩掉。但当下坡终于到来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追踪无望,讨钱未果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因失望而气愤,从地上抓起一把石子向你甩来,以表达内心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刚刚甩开了一群孩子,刚想要轻松一下,结果偏偏此时后车胎又扎了,急忙用眼角向四周扫了一眼,却不幸地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两个孩子正在向这里张望,心想这下坏了。</p><p class="ql-block"> 果然,刚把车推到路旁的草地上,一群孩子便从四面八方奔跑过来,围了上来。既然如此,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好硬着头皮卸驮包,拆车轮,换轮胎,打气,装车轮。</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住了,这群孩子好奇地围观着,丝语着,好奇中忘记了要钱的事。而骑者却在慌乱中,没有拧紧打气筒的法嘴接口,以至于打气打到一半便漏气,还以为打气筒出了毛病,无奈之下,只得骑着亏气的车轮迅速而狼狈地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事后回想,这天体力近乎崩溃的原因大概就是与这亏气的轮胎不无关系。</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那些骑摩托的成年人不论是迎面而来,还是后来居上,都会不失时机地热情地向你打个招呼,挥手致意。但也不乏有热情过度的。他们停下车来,减速伴你前行。他们会问你这,问你那,甚至问到你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这不,一辆摩托车停在了我的前面,驾驶员拍了拍后车座示意要带我一段距离。却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知道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同时手扶着装有驮包的沉重的自行车是无法控制方向的,这在骑行越南岘港的时候就曾经尝试过。那次是一位老外骑着摩托想带我一段,但试了半天,自行车摆来摆去,只好放弃。</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还是为眼前的这位驾驶员的善良有所感动,一再说谢谢,谢谢。没想到的是,这位摩托车驾驶员看我坚持不肯上车,最后干脆把车一横,一手扶把,另一手比划着抓饭,吃饭的姿势,接着又对着我拍了拍自己的肚子。意图再明白不过了,他的目的是想要些吃饭的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需要说明的是,在埃塞俄比亚的村镇一般只收现金不能刷卡,所以腰包里随时要准备好一沓沓的钞票。</span></p><p class="ql-block"> 因此,凡是遇到讨钱的情况是万万不敢给的,一旦让对方看到了你腰包里鼓鼓的钞票,那后果也许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讨钱的孩子们更是如此。给了一个,还有十个;十个后面还有十个。另外一传十,十传百,如果所有草棚里的人倾巢出动,茫茫的草莽中只有唯一的一条上下起伏路,你跑的了吗?你不但跑不过非洲孩子的双腿,更跑不过摩托车的轮子。后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何况你哪来的那么多的零钱呢?</p> <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实事求是的说,绝大多数的埃塞俄比亚的百姓都是纯朴的,友好的,对中国人充满了好感和感激之情。但是,贫穷限制了善良,饥饿带来了野蛮。在埃塞俄比亚骑行的路上也遇到过两次打劫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骑行途中,抬眼一看,前方出现了几个拦路的孩子。与要钱的孩子不同,他们的手里或提着或托着一个装满芒果的小篮子,但却不像是规规矩矩的卖瓜人,而是在强买强卖。骑到跟前突然看到一个高大威猛的汉子右胳膊弯曲着,手里死死地攥着一块有棱有角的灰色大石块,左胳膊伸直,左手指指着慢慢靠近的骑者嘴里怒吼着:“买芒果,买芒果。”怒目圆睁,同时射出怒杀的寒气。</p><p class="ql-block"> 见此情景,骑者立刻警觉起来,不但不能停车,而且还要挺起腰板,直起身来。左手扶把,右手松开车把,随时准备抵挡他扔过来的石块,同时两眼紧盯着壮汉的眼睛,嘴里喊着:Hello,Hello,(喂,喂。)用沉着冷静的嗓音和镇定自若的表情打乱他的思维,削弱他的意志。壮汉见状虽然嘴里仍在叫喊,但是逼近的脚步略感迟疑,攥石的手臂略有松懈。就在他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际,骑者已经骑了过去,渐行渐远。与此同时,一辆摩托车也正好从后面驶来,摩托车上的驾驶员冲着壮汉吼了一句,然后驶过骑者的身边时略带歉意地说道:没事,没事,你走你的!</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非常幸运地躲过了一次险情。</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险情同样发生在骑行途中的光天化日之下。</p><p class="ql-block"> 路面非常平坦,但前方的路面却突然破损严重,凹凸不堪,所有奔驰而来的车辆都不得不减速慢行通过。而就在这凹凸起伏的路面上站着十几个衣衫褴褛,年龄在十几岁的村野少年。当车辆以极慢的速度颤颤巍巍地通过破损路面时,村野少年们便一拥而上,敲打驾驶室的玻璃窗索要钱财。当骑者也不得不减速通过时,这群孩子便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其中一个高个子领头的少年左手里攥着一沓子钞票伸到骑者面前,右手指点击着左手里的钞票朝着骑者高呼着:“Money,Money(钱,钱)”</p><p class="ql-block"> 骑者虽然没有停车,但无数张黑手已经伸了过来,大有在劫难逃的气势。但就在这迫在眉睫之时,刚刚通过的那辆汽车驾驶室的车窗里探出一个人头来冲着这群孩子吼了一声。就在他们回头朝着那辆汽车张望稍一迟疑的片刻,骑者猛一用力从人群中钻了出去。再次躲过了一次险情。</p><p class="ql-block"> 两次险情虽然未必是针对中国人,相反由于中国人的身份与面孔也许还帮了骑者的忙,使骑者在关键时刻能够化险为夷。但不管怎么说,这种事件的偶遇为骑行埃塞俄比亚的道路上增添了些许不安全的隐患。</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曾遇到过美女“劫道”的。</p><p class="ql-block"> 四五个穿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埃塞俄比亚美女从马路对面斜插马路朝着骑者迎面走来。她们哈腰伸手,嘴里挑逗地喊着:“Money,Money,(钱,钱)”。骑者依然没有停车。于是,她们有人在擦身而过的骑者的驮包上拍了一下,一起哄堂大笑后扬长而去。仿佛只是为了与骑者开个玩笑而已。</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还遇到过超市的美女,饭馆的美女,卖瓜的美女,酒店餐厅的美女,她们都热情地向你呼喊,向你惊叫。希望你停下来,坐一坐,歇一歇,买瓶水,吃个瓜。她们甚至还落落大方地摆出各种各样魅力的姿势,抛出各种各样妩媚的眼神让你拍照。拍完照后也不要照片,只要能凑到你的身边,扒开你的手机看上一眼自己的美照,就会笑逐颜开,咯咯咯地欢心不止。</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也有张开双臂渴望与你拥抱的美女。</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埃塞俄比亚的女人似乎对东方大国的男人很有好感,情有独钟,而且埃塞俄比亚的女人对东方男人的年龄似乎并不敏感。</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想到这些,情不自禁地用手指胡撸胡撸自己花白的头发一种已经久别了的作为一个男人的自豪感仿佛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一种枯木逢春的幻影仿佛又宛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 十五天之后,骑者从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接壤处的莫亚雷小镇骑出了埃塞俄比亚。</p><p class="ql-block"> 贫穷落后,纯朴友好的埃塞俄比亚就像她装在铜壶里的浓郁咖啡一样给骑者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深刻印象;就像与铜壶一起端上来的那个香炉里散发出的缕缕香气一样让骑者回味无穷,记忆犹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