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殖民

零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的知识正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深度殖民,AI正通过毫秒级速度调动人类数千年的知识储备。这个革命式进化,正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颠覆人类传统的“认识论”</span>,它重新激活了“康德问题”——人类的知识何以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我们先分析,AI的“知识殖民”是<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何发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首先,对经验的知识。</span>在传统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是没有确定路径的,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在一个黑屋子里抓一只黑猫”,通过<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断地犯错</span>来获取知识,比如弗莱明因为忘记了清洗培养皿而发现了青霉素,比如伦琴因为误用了黑纸而发现了X光。《自然杂志》曾经做过一个统计,17%的诺贝尔奖都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因为意外</span>被发现的。</p><p class="ql-block">但是今天的AI对经验性的知识给出了一个确定性答案,它让人失去了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比如一个人要制作糖葫芦,需要把糖熬出拉丝的状态,但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温度才会拉丝,所以他会犯错,但是这种错误会让他得到一种新产品——糖霜,而这个糖霜状态和拉丝状态是完全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但是当AI出现,它会给你精准的时间和温度控制,就可以一次性把糖熬出拉丝状态,但是我们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代价是失去一种新知识</span>——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还有“糖霜”这种状态。</p><p class="ql-block">人类总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犯错中创新</span>,当AI对经验性的知识提供了一个确定性路径,那么它就扼杀了新知识产生的可能,就像石墨烯的发现者海姆所说:真正的危险并不是实验出错,而是<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们不再去冒险。</span></p><p class="ql-block">所以对经验性的知识,因为AI无法探索“真实的物理世界“,它只能基于旧有经验的分析,所以它很有可能把人类困在“旧经验的陷阱”里,而无法向新知识跃迁。比如在细菌被发现之前,医生们认为病人的死亡率高是因为自己的手术方式不对,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细菌的存在。而AI是无法取代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它也无法发现细菌而做出认知迭代。它只能在旧有知识中寻找答案从而导致人类的知识被锁死,<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丧失进化的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其次,对逻辑的知识</span>。在传统时代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完成对自身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对那些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重构和多维度的思维筛选,而这个过程就是人类逻辑思维形成的过程。我们通过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对不同的信息进行重构和连接,形成了可以应对复杂世界的归纳、演绎和类比的能力,而当AI主导了知识整合,<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那么人类思维逻辑训练的过程就被忽略或取消。</span></p><p class="ql-block">比如GBT会提供一个三段论推演,但是用户一般会跳过中间的推理过程而直接聚焦答案。这种思维过程的省略将导致<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类逻辑思维能力退化。</span>2024年剑桥大学曾经对长期依赖AI的群体做了个研究,他们发现这个群体的“自主归纳能力”下降了31%,形成了深度“算法依赖”。</p> <p class="ql-block">好,我们通过对人类两种基本的知识来源做的分析,可以看出,AI对人类“经验的知识”和“逻辑的知识”在进行一场<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深度殖民</span>,它以“经验知识”的“固化”消解人类试错带来的创新,以“逻辑知识”的“整合”来替代人类的逻辑训练,它正在重构人类对知识的理解,带来一场机器对人类的殖民。</p><p class="ql-block">那么AI的知识殖民对人类社会会形成怎样的冲击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知识的主体被颠覆。</span>现在谷歌的人工智能可以在“未明确编程”的情况下自主去发现素数的规律,而产生了超越设计者的预设知识。 这种“机器的先验”正在打破康德“人的先验”,从此人不再是产生知识的唯一主体,笛卡尔的“我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的主体性正被机器颠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因果律的终结</span>。因为AI无法体验真实的“物理世界的直观”,所以它只能通过算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这就替代了休谟基于“相关论”的怀疑论和物理世界直观的因果律,它导致人类思维出现了“黑箱化”<span style="font-size:15px;">(指人工智能模型的内部运作机制和决策过程难以被人类直接理解和解释的现象。),</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说人类基于“直觉”和“真实物理世界的直观”正在被模糊,自然客体的“因果律”正在被“相关性”所取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自由意志的消解</span>。麻省理工的一个实验显示,AI预测人类决策的准确率达到了73%,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地提升,这看起来很美好,但其实是对人类自由意志的一场消解。因为如果一个机器可以预测人的行为,那么就<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意味着人的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span>这挑战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先天设定”。而如果法律开始参考AI去做犯罪的预测,那么存在主义所强调的“选择的自由”就成为“技术的幻觉”,它会孕育一种新型的“技术拜物教”,从而把人类推向宿命论。这个具体可以参考电影《未来报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人类默会知识的量化会导致灵性的消亡</span>。今天的AI正以超强的算力解构人类那些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人类基于直觉的“体验”正被AI数字化、模型化,比如AI可以把日本寿司之神的动作分解为300多个力学参数,通过拆解参数去模拟这种知识代替个体感受 ,这是对人类隐性知识的暴力解码,它会导致人类技艺传承的“灵性消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人类的“先验范畴”被碾压。</span>康德认为人类的先验范畴是固定的,意思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存在固定的“先验结构”。但是现在AI打破了这些结构,比如阿尔法Go就展现了超越人类对空间的认知能力,这意味着AI突破了人类的“先验范畴”,拓展了新的空间范畴,这让人类的知识面临着被降维打击的风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知识的边界被重构。</span>人类传统的以学科分类为主的知识,现在正在AI“知识图谱”的冲击下走向瓦解和重构。比如医学和材料学,法学和生物学等等众多跨学科知识正在重构和形成,这种重构瓦解了笛卡尔所建立的人类线性的知识体系,对认识论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多中心”的认知模式正被摧毁</span>。在传统时代人类获取知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意思是面对同样的信息、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逻辑对其进行加工,而形成对知识的不同理解。而当AI取代了这个过程,就形成了知识的“中心化”,这对人类的多元认识论是一种暴力摧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站在AI所带来的认识论革命的十字路口,需要重新回到康德,明晰人类知识“因何成为可能”,同时深度警惕AI对人类的知识殖民而带来的知识衰退,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征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根据“思想史万有引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