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非为儿童而作(读书笔记)

毛歌

<p class="ql-block">1923年,郑振铎先生为自己翻译的泰戈尔《新月集》写了一篇“译者自序”。讲完翻译原委之后,郑振铎先生来了一段沉郁的话。这段话读者诸君自可以去查看阅读。用了心的,会停留在这里,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读懂这本经典作品,草率的读者(读者前面加上草率两个字,其实是已经不能称呼读者的),则会忽略这些刻意深入到阅读后面的内涵。《新月集》,对读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现代读者。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又有几个人一年读一次的啊?或者,那些一天到晚谈论儿童教育的人,倘若做个调查,以这本经典作品做个标准,估计这份调查报告会写得非常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振铎先生说这本经典作品“决非为儿童而作”。这个理解恰好在提醒读者:你会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新月集》?我是直到最近几年才花大力气重读世界经典儿童作品的,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这些经典儿童作品其实不是为儿童写的,而是为我们成人写的。单拿王尔德《自私的巨人》来看,就发现成人世界要放弃那个“小我”是多么地艰难和挣扎啊。巨人托起那个树丫上的小朋友的时候,就是在托起他自己的生命。生命会发生转变,命运会在自己的场景中出现崭新的前途,——唯一的前提是悲悯、同情和我们已经讲出来毫无感情色彩的“爱”。我们喜欢脱口而出“爱”这个词,至于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和饱含着怎样的能量,我们不得而知。巨人在那一刻完全放弃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偏见和狭隘,放弃了自己的凶狠和暴力倾向,当他放弃了自己的时候,一个新的巨人才会真正出现。王尔德精致地设计了“自私的巨人”这个巨大而深刻的概念,使得成人读者在阅读完这篇经典儿童故事之后,有了伟大的觉醒,生命起了庄严的形象。你只有在结束自私自利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巨人。——即:我们回复到正常的人的状态中。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懂得爱和付出的关系,都会深知“去爱吧”才是拯救生命的正确方向,而不是“去死吧”这一毁灭性的诅咒。自私自利不是你的本质,那个可以成为巨人的人才是你的唯一选择。因此,在自私自利这个层次上,生命被唾弃,也被亵渎,而在巨人这个层次上,生命则被高举,被祝福,被欢乐所围绕。任何一个人通过自私自利这个层次进入到了狭隘和关闭、对抗饿生活中,而只有通过祝福和热烈的帮助,通过“小我”的彻底消失,生命才会蒙受天国的温暖和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儿童作品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亲是以怎样的生命力和这些儿童故事发生关系的?除非我们越来越回到生命的纯洁和圣洁中,否则,我们的阅读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