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当《好汉歌》的旋律响起,五年级四班的“四大名著课本剧专场”正式登场。为落实整本书阅读,孩子们以《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为蓝本,自由组队、自编自导,将文字化作舞台上的鲜活演绎。春日的教室化身为千年戏台,且看小演员们如何穿越时空,重现经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确定篇目到搬上舞台,孩子们经历了整整两周的“创作之旅”:《景阳冈》组研究武松的“打虎动作”,用纸板制作老虎头套,反复练习“哨棒打断”的戏剧性瞬间;《红楼春趣》组为黛玉的“潇湘馆”布景,用丝巾做风筝、宣纸写题诗,连“紫鹃”的鬓边都别着手工绢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拍桌):‘店家!再筛三碗酒来!’”第一组的《景阳冈》演出中,“武松”的豪情与“店小二”的机警形成鲜明对比,当“老虎”咆哮着扑来时,台下惊呼与掌声齐飞;《红楼春趣》里,“黛玉”葬花般轻拾“风筝线”,念着“这会子又刮阵风,偏要把我的风筝刮跑”,眼波流转间尽是大观园的诗意;《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周瑜”的对手戏充满张力,“鲁肃”的焦急与“诸葛亮”的从容,让“草船借箭”的智慧跃然眼前。尽管台词偶有卡顿,动作稍显青涩,但每个眼神、每个手势,都藏着对角色的理解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纸页上的铅字,到舞台上的光影,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经典的温度。当孩子们在《水浒传》的豪迈、《红楼梦》的细腻、《三国演义》的谋略、《西游记》的奇幻中穿梭,我们看见:阅读,从来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与古今对话的旅程。愿这些小小的“表演者”,永远怀揣对经典的敬畏与热爱,在更广阔的文学天地里,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曹小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