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10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第十一期-明朝系列之十一</p><p class="ql-block">领讲人:云中漫步老师</p><p class="ql-block">一、本期主题</p><p class="ql-block">朝天宫——“一座朝天宫,半部南都史”。朝天宫是明皇家祈福礼拜道场及文武百官演习礼仪之场所。该表述最早见于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典故,既体现“朝拜天子”的皇家礼仪功能,又暗合南京(南都)作为六朝古都的厚重历史。现存的明清建筑群中,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细节印证了从东晋到明清的演变轨迹。</p><p class="ql-block">二、顺访史迹</p><p class="ql-block">1、冶山道院—其创立的道教长春派与吕洞宾为祖师的天仙派,丘处机为祖师的龙门派同为明清云南道教的三大教派,尤以长春派在昆明流传最广。</p><p class="ql-block">2、卞壸墓碣—明.孙应岳《金陵选胜》.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西门外,西侧有一亭子“卞壸井亭”,顶部开天窗,井栏隐约可见忠孝泉。走入卞壸墓牌坊:御赐全节坊,墓道尽头是“卞壸父子墓碑”亭。亭中一块高大残破的石碑,字迹模糊,道光甲午春所立:晋父子忠孝卞公之墓。</p><p class="ql-block">3、文津桥—位于朝天宫西南侧,莫愁路上。清末, 因建府学于朝天宫而造此桥。 民国重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 “同治中以府学新建”得名。民国.夏仁虎《秦淮志》:在府学西,亦同治中建。(同治年间1862~1874)</p><p class="ql-block">4、万仞宫墙—是孔庙的标志性建筑,其名称源于《论语》中子贡对孔子学问的比喻,后经明代学者胡缵宗题写并改为“万仞”,清代乾隆皇帝御笔重书,成为象征孔子思想深远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朝天宫金陵四十八景之朝天宫阙,找错字牌匾,听万仞宫墙。来南京博物馆寻找南京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0年朝天宫全景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素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p><p class="ql-block">朝天宫墙外的花园,鸟语花香,风景幽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所。</p> <p class="ql-block">朝天宫与江宁府学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卞壸(281-328),字望之,济阴冤句(今山东曹县)人。东晋明帝时,官至尚书令。成帝立,卞壸与庾亮共辅朝政。后在平苏峻乱中与二子俱巷战阵亡,葬于冶城(今朝天宫),南唐时墓前建志贞亭。</p><p class="ql-block">走入卞壸墓牌坊:御赐全节坊,墓道尽头是“卞壸父子墓碑”亭。亭中一块高大残破的石碑,字迹模糊,道光甲午春所立:晋父子忠孝卞公之墓。</p> <p class="ql-block">卞壸墓碣位于朝天宫西门外,西侧有一亭子“卞壸井亭”,顶部开天窗,井栏隐约可见忠孝泉。</p><p class="ql-block">现存碑碣为宋庆历三年(1043建康知府叶清臣所书,高1.73 米、宽 0.66 米,正面多家,晋尚书令假节领军将军二赠侍中骧骑将军成阳卞公墓。根据墓碣底部的瓦楞纹推断,这块碑碣可能是利用南朝某位王侯的前望柱磨制而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无法确定是哪位王侯的遗物,这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死于君,子死于父。东晋卞壸父子忠孝全节坊</p> <p class="ql-block">冶山道院位于朝天宫北侧。 东起王府大街,西至莫愁路。 清代有巷。以巷内原有冶山道院得名。南朝以后,直至明清,冶山上的建筑,都是道教宫观。得宠于明初的道教领袖、长春真人刘渊然曾馆朝天宫(亦名西山道院), 明宣德七年(1432年)老死于此。</p> <p class="ql-block">在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这里叫“冶城西峙”,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看中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此冶炼铸剑,故得名冶山,也称为冶城,这是南京城最早的名字。西是指方位,峙是指傲然挺立,顶天立地之意。</p> <p class="ql-block">古金陵四十八景~冶城西峙,可见冶山道院之壮观</p> <p class="ql-block">朝天宫西门边有一石碑,上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和下马坊的那块石碑类同。</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朝天宫下马碑。</p><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是文庙的入口,东边写的是“德配天地”,西边写的是“道贯古今”,这些字据说出自曾国藩只手,仔细看看,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对?这里错了两个字,德字的右边少了一横,在配字的左边却多了一横,据说这是曾国藩有意为之,是希望人们能够永葆谦卑的态度,所以把德字当中少的一横添到配字当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津桥,位于朝天宫西南侧,莫愁路上。清末, 因建府学于朝天宫而造此桥。 民国重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 “同治中以府学新建”得名。民国.夏仁虎《秦淮志》:在府学西,亦同治中建。(同治年间1862~1874)</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是文庙门前的标配</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赐“朝天宫”之名,是朝拜上天和朝见天子之意,它不仅是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的道场,同时也是文武百官在重大节庆前演习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体现了明朝宫廷的庄严与神圣。到了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军词条攻克南京,战后百废待兴,次年,李鸿章将朝天宫改建为江宁府学,(曾国藩)把江宁府学迁移到了朝天宫,之后修建成为文庙。</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一般会在建筑的主入口前设置一道墙,成为照壁或者是影壁,我们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就是整个朝天宫古建筑群的照壁,也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红墙黄瓦,更显不凡。“万仞宫墙”这四个字出自论语,相传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在朝天宫苦读圣书,有人说,子贡贤于仲尼,意思是说,子贡的学问比孔子还高,子贡得知后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墙只有齐肩那么高,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里面,而我老师的围墙,有数仞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的绚丽多彩,而且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古时七尺或八尺叫做一仞,后人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就将数仞改为万仞。</p> <p class="ql-block">群友们从万仞宫墙那里缓步走进朝天宫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宫墙内侧有一半圆形的水池,叫泮池,又称月牙池。文庙的南门是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棂星门额三字由清代书法家莫友芝题写。</span>棂星门是旧时文庙的正门,棂星传说就是文曲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p> <p class="ql-block">群友在棂星门前已经磨到深凹下去两道痕的石条上,玩起了儿时几乎所有南京的小孩都滑过的滑梯,重温童年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改朝天宫大山门由正东朝向为偏南向。</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为文庙正门,四柱三开间牌坊,面阔15.5米。"棂星"传说是文曲星,"其状屈曲勾连",以棂星门称,意思是文庙府学培养的人才,为国家所用。</p><p class="ql-block">棂星门后是文庙一进院落,东西各有两间厢房,东边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侧为武官斋、宰牲亭。文吏斋、武官斋是文武官员参加祭孔时休息、斋沐的地方;司神库、宰牲亭分别为存放孔子神主牌位和制作三牲供品之所。</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晚清的文庙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明代的朝天宫,一是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礼拜道教诸神的道场;二是在三大节(春节、冬至、皇帝诞辰)前,文武百官在此演习朝拜天子的礼仪;三是参加皇室重大活动的文武官员在此净身。</p> <p class="ql-block">明宪宗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二月,亲自颁布“护朝天宫敕”,立碑于宫中。康熙、乾隆南巡时,都曾登临朝天宫,并留下御笔墨宝。清朝道光年间,因朝天宫屡遭火灾,故从风水家之言,把朝天宫大山门由朝向正东改为偏南。湘军攻入南京,朝天宫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两江总督曾国藩重修朝天宫,将原来的道观改为孔庙,并把原来在成贤街的江宁府学迁至此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棂星门,孔子的雕像后面就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五进七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飞翼翘角,上覆纯黄琉璃瓦,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最近在展出宋明时期的服饰展,可以看到“两宋的清新,明清的简约”,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对于传统服饰有兴趣的朋友们,去赴一场云裳簪影的盛宴吧。)</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大成门面阔29米,因为旧时门两旁陈放戟等仗仗设备,又称戟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各门洞行走有规制…大成门分左中右三门,中门专供皇帝祭祀时出入,亲王、郡王走左右两门,一般官员只能走戟门两端的"金声"和"玉振"小门。"金声""玉振"之名亦出自《孟子》。大成门后方为文庙二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博物馆也位于朝天宫建筑群里,馆里陈列了近10万件文物,展现了龙盘虎踞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最初是明代朝天宫大通明宝殿改建而成,殿前设有宽敞的露台,四周环绕石质雕栏,四角刻有螭首,展现了明清官式建筑的典型风格。殿内外走廊铺设水磨方砖,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状如飞翼。殿内柱础采用圆鼓镜式,斗拱装饰精美,兼具支撑与装饰功能。</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后是崇圣殿,崇圣殿又称"先贤祠",歇山顶,三进五间,面阔36.53米,进深16.15米,建筑风格与大成殿同。殿内原有神龛,陈放历代先贤牌位。</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是朝天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成殿之后,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采用单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屋顶覆盖着琉璃瓦,显得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先祖及历代先贤的塑像,展示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是专供历代先贤排位处~</p> <p class="ql-block">明代《奉敕重建朝天宮碑》 </p><p class="ql-block">朝天宫在明代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自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赐名以后,朝天宫一直为皇家专用道场。成化年间,朝廷对朝天宫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竣工后,大学士商辂撰写了《奉敕重建朝天宮碑》。</p> <p class="ql-block">明代文物《护朝天宫敕》碑,碑高近6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为浮雕云龙,刻划精细;碑身两侧饰有蜿蜒龙纹;碑座龟形,昂首圆目,形态生动。碑文1000余字,记载了明初朝天宫的定位、规模,及成化年间重修的始末,是研究明代朝天宫沿革、规制、布局等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崇圣殿后面是冶山最高处,这个叠石堆山的八角亭,名为敬一亭。</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为八角亭,设在冶山最高处。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成为文庙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王谢抒怀,江郎才尽”~故事源于冶山敬一亭处</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东侧有一处雅致的院落,飞云阁、飞霞阁和景阳阁藏与其中,这一组建筑自成体系,有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保存乾隆御诗碑的御碑亭,就建在飞云阁前。</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畔飞云阁,却没见到飞霞阁,景阳阁…</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里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在中心位置,碑上刻有乾隆五次游朝天宫时所提的诗文:玉局风流似紫薇,游吴望蜀远思归。登楼未觉山川美,送雁因怀音信稀。高观当年知宋否,西园今日姓王非。冶城不少留题者,独和坡吟倚素晖。</p> <p class="ql-block">出了这个院落,还有两个景,是大部分游客都会忽略的,就是旁边东山园林景区的竹林七贤石雕,明代琉璃窑。一起来看下:沿着曲径通幽的小路不足百米,就看到了这个马蹄形的琉璃窑遗址,这是2008年在雨花台窑岗村考古发掘的,是一处明代的琉璃窑遗址。当年的明故宫大报恩寺琉璃建筑构件部分烧制于此,当然这里不是原址,是从原址整体搬迁过来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明代琉璃窑-2008年3月~ 10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窑岗村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一处明代琉璃窑遗址,是文献中聚宝山琉璃窑址的一部分,专为明故宫、大报恩寺、帝王陵寝等皇家建筑烧造各类琉璃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结束后,将其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窑(10号窑)整体搬迁至此进行保护、展出。这座琉璃窑平面呈不规则的马蹄形,其南北总长12.36米,最宽处3.98米,最深处距地表2.8米,由窑门、火塘、窑室、烟道四部分构成。窑门外有砖砌的挡火墙。窑床上分布着若干吸火孔,用来控制火焰,使上升到窑顶的火焰不单纯倒向窑室后部,让火焰覆盖所有的烧成物。使坯件受热更加均匀,大大提高了琉璃烧造的成功率。</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竹林七贤石雕就隐匿在大片竹林中我们看到一曲广陵散,震惊坊间的美男子嵇康,不折不扣的官场浪子阮籍,山公启事的山涛,行为艺术家向秀,放浪形骸生活态度的刘伶,洛阳城的首富号称葛朗台的王戎,阮籍的侄子琵琶魏晋的阮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石雕-中国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世谓竹林七贤。东山园林中的这组石雕生动再现了竹林七贤的名士风度。</p> <p class="ql-block">瞧见大成殿前台阶上坐着个萌娃,好可爱…</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朝天宫史迹寻访到此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