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情怀》信阳卫校,我的心路历程(九)(美篇推荐)

布衣

<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学校迁至赵家桥,这是原信阳第二师范的校址。从工区路下大道,沿池塘中间蜿蜒的小路穿过,大约走200多米便到了校门口。校内中部从东到西排列着三座灰墙红瓦的二层教学楼,楼北侧东面是四排平房,西面是三排平房,楼南侧是实验动物园和一个300米的田径场,整个校园的面积约有120亩。</p> <p class="ql-block">(二楼左第四间曾为夲人蜗居)</p> <p class="ql-block">  我住在中教楼二楼向南的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那时青年教师都是两个人住一间,因为我的这间房子还兼做团委会办公室,才有了住单间的特殊待遇。房子的楼顶是坡面,房内没有天花板,所以上部墙壁和屋顶便呈直角三角形,最高处约有5米多高,抬头望去显得很空旷。正对屋门摆了一张单人床,未曾油漆的床头上架了一块坐上去一软一软的木板。蓝白相间方格床单下,铺的是坐上去就能感觉到硬床板的褥子,上面一床薄薄的带着两个蓝色补丁的腿了色的红花被,加上用叠起来的棉袄搭上一条白毛巾而成的代用枕头,就是我的卧榻了。床边窗下是一张三屉办公桌和一把椅子,桌椅都被漆成少见的天蓝色,倒成为了屋内的亮点。桌旁置一方凳,是为来访的学生准备的。若有老师来,我便坐在床边,把椅子让给来者。门的右侧墙角靠着一张白木矮柜,里面放着团委的一些文件和资料,柜旁立着一付脸盆架,这便是我的蜗居全貌。使我满意的有两点,一是木制的地板,虽然油漆斑驳,但走上去很舒服;再就是向南的三开大窗,透过玻璃,楼下的池塘、远方的田野、静谧的浉河、荫绿的龟山尽收眼底。在这里,我渡过了八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  小屋“冬凉夏炎”。严冬时,脸盆内的剩水冻成了冰疙瘩。盛夏时,剌剌的太阳晒透了楼顶,屋内酷似蒸笼。虽如是,依然“我爱我家”,因为,关上门就成了我的小天地。工余时喜爱临窗远眺,春天的碧野黄花,夏日的雨打池荷,秋夜的如盘明月,冬季的飘逸雪花,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至于炎夏的周日,赤膊摇扇批改学生的作业,冬夜拥被品读秦牧的《艺海拾贝》,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正所谓“读书随处净土,关门就是深山。”</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神往的是雪天,那时比现在的下雪天多多了,于是便更多地体验了寂寥的浪漫。每逢冬雪降临,都使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望着外面纷纷扬扬的碎琼乱玉,禁不住要把窗子打开,寒风便裹挟着雪花扑进屋内。空气真是清新极了,深深地吸一口,那才叫做沁人心脾。雪花打在脸上凉凉的,心里感到的却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温馨。雪越发下的大了,四周迷迷朦朦一片混沌,向远处望去,龟山与天际的界限已难以分辩。</p><p class="ql-block"> 一首高中时学过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在思绪中盘旋,便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放开了歌喉:“茫茫大雪,漫天飞舞,大地上一片白------”</p><p class="ql-block"> 我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也深深地被自己的歌声打动,觉得自己好象已经与天地融为一体。那一刻使人觉得宇宙是何等的浩瀚,世界是如此的静谧,大地是这样的纯净,心灵又是多么的圣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