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醒悟(Disillusion)》</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热那亚艺术家Francesco Queirolo(1704–1762)具有象征意义的杰作《醒悟(Disillusion)》</p><p class="ql-block">在那不勒斯蜿蜒曲折的中世纪街巷深处,一座朴素的礼拜堂如珍珠般隐匿于尘嚣之中。圣塞维罗礼拜堂(Cappella Sansevero)朴素的灰石外墙与邻近圣多美尼克教堂的巴洛克辉煌形成鲜明对比,唯有门楣上镌刻的家族徽章,暗示着这座建筑背后深藏的传奇。推开沉重的青铜门,幽暗空间内三件大理石雕塑在烛光中流转着神秘的光泽,其中尤以弗朗切斯科·奎尔热罗(Francesco Queirolo)创作的《醒悟(Disillusion)》最令人屏息——这尊用七年时光雕琢的忏悔寓言,将人类精神的暗夜与黎明凝固成永恒的石之诗。</p> <p class="ql-block">圣塞维罗礼拜堂内景</p><p class="ql-block">一、圣塞维罗的隐秘圣殿16世纪后期,当雷蒙德·迪桑格罗亲王(Raimondo di Sangro)决定将家族礼拜堂建于圣多美尼克教堂阴影之下时,或许已预见到这座建筑将成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容器。亲王的祖父保罗(Paolo)是位炼金术师兼科学家,其子安东尼奥(Antonio)则继承了冒险家血脉,青年时期放浪形骸遍历欧洲,直至暮年方回归那不勒斯,在忏悔中度过余生。这种家族特有的"堕落与救赎"叙事,恰成为礼拜堂三件雕塑的共同母题。步入这座建筑,目光首先被《披着面纱的耶稣》的神秘面纱吸引,但转向祭坛右侧时,《醒悟》群雕展现的戏剧性场景却更具视觉冲击力。雕塑家奎尔热罗以热那亚学派的动态美学,将宗教寓言转化为充满张力的空间叙事,在直径不足两米的底座上,构建出人类精神突围的史诗场景。</p> <p class="ql-block">二、七年雕凿的忏悔史诗创作于1753-1754年的《醒悟》,是奎尔热罗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这位热那亚雕刻家受雷蒙德亲王委托时,正值那不勒斯巴洛克艺术的全盛期,但《醒悟》却超越了单纯的宗教题材,成为探讨人性复杂性的哲学寓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雕塑主体由三组意象构成:被渔网缠身的青年、振翅欲飞的小天使、以及象征尘世俗欲的球体与圣经。渔网的雕刻堪称超自然技艺的奇迹。奎尔热罗运用"减法"雕刻术,从整块卡拉拉大理石中解放出数百根细若发丝的绳索,每根直径不足2毫米的绳索都呈现出真实的绞捻肌理。据记载,艺术家每日仅能在晨光最柔和的两小时内雕琢,稍有闪失便会导致整块石材崩裂。当同时代工匠拒绝参与打磨时,奎尔热罗亲自完成这项危险工作,其执着恰如雕塑中挣扎的忏悔者。</p> <p class="ql-block">三件雕塑作品分别是:《披着面纱的耶稣(The Veiled Christ)》、《醒悟(Disillusion)》、《谦逊(Modesty)》。</p> <p class="ql-block">▲ 雕塑作品《醒悟(Disillusion)》:</p> 三、象征符号的救赎密码<h3>雕塑中央的青年赤裸上身,肌肉因痛苦而紧绷,面部却呈现出奇异的平静。缠绕周身的渔网并非惩罚的刑具,而是隐喻人生迷途的象征——那些追逐世俗欲望的抉择,最终编织成束缚灵魂的牢笼。渔网从青年脚踝延伸至手腕,却在心脏位置奇迹般松散,暗示着神性救赎的入口。</h3></br><h3>跪坐其旁的小天使是奎尔热罗的独创,双翼展开的瞬间定格着即将飞翔的姿态。这个源自《圣经·以赛亚书》的"晨星"意象,指尖轻触的球体代表尘世诱惑,而翻开的圣经则铭刻着"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的箴言。底座浅浮雕中,耶稣治愈盲人的场景,暗示着忏悔者终将获得属灵视觉。</h3></br> 四、光影中的精神剧场<h3>圣塞维罗礼拜堂特有的天窗设计,使《醒悟》在每日特定时刻沐浴在神圣几何光斑中。当晨光穿透渔网孔洞,在青年躯体上投射出星芒般的阴影时,大理石突然获得呼吸般的生命律动。这种光影魔法被18世纪游客称为"凝固的奇迹",实际上源自奎尔热罗对石材透光性的精密计算——每根绳索的间隙都经过数学测算,确保光线能穿透特定层级。</h3></br><h3>雕塑群的空间布局也暗含神学隐喻。青年倾斜的身姿与垂直的天使形成45度夹角,构成"人间-天堂"的对话轴线;而球体与圣经的摆放位置,则引导观者视线完成从欲望到救赎的视觉巡礼。这种空间叙事手法,比同时代任何雕塑都更接近于戏剧舞台设计。</h3></br> 五、永恒忏悔的现代启示<h3>三个世纪以来,《醒悟》始终引发着观者的哲学思辨。有人解读为贵族的私人忏悔录,有人视为启蒙时代的理性寓言,但更深刻的启示或许在于:渔网的精密结构本身,正是人类自由意志的隐喻——每个选择都如绳结般交织,而救赎的可能,存在于承认"被网罗"的勇气之中。</h3></br><h3>当代艺术家在解读这件作品时,常将其与但丁《神曲》的意象并置:渔网如同地狱篇中的火焰荆棘,天使对应炼狱篇的引路者,而圣经则象征着天堂篇的智慧之河。这种跨时空的文本对话,证明真正的艺术始终在叩击人类精神的永恒命题。</h3></br> 当暮色浸透圣塞维罗礼拜堂时,《醒悟》的大理石表面会泛起珍珠般的光泽。那些曾被视作"不可能完成"的渔网,在幽微光线中愈发显得脆弱而坚韧。或许这正是奎尔热罗留给后世的终极启示:人类灵魂的觉醒,从来不是在完美中抵达,而是在残缺的挣扎中显现神性的微光。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