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座古城,旅游应该火!

杨世君

<p class="ql-block">  浙江建德市梅城镇,这座曾以"严州府"之名执掌浙西政治经济命脉六百余年的古城,历经千年沧桑后,正以全新的姿态重返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梅城地处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地理区位上形成了独特的"三江口"景观。</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上斑驳的苔痕里,藏着半部江南文明史;新安江畔的渔火中,倒映着中国古城活态保护的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  梅城得名于古城垣形似半朵梅花,这个诗意的名字背后是严州文明的千年积淀。自公元225年建县,公元697年筑城,到1131年升为严州府,这座城池始终是浙西地区的军政中枢。</p> <p class="ql-block">  漫步梅城,处处可见时空交叠的奇观。从“澄清门”(城门)入城,沿着青石板路向西,可见明代建成的青柯亭,亭内苏轼手书"青柯"二字依然遒劲。</p> <p class="ql-block">  青柯亭遗址出土的南朝青瓷莲花尊,印证着这里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是文化交融之地;“澄清门”城墙上斑驳的铭文砖,记载着从唐光化二年(899年)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间十九次修缮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  作为徽杭水道的中枢,梅城曾是"上通徽歙,下达苏杭"的黄金水道。明代《新安志》记载,严州港鼎盛时期日泊商船三百余艘,来自徽州的茶叶、木材,苏杭的丝绸、瓷器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  惊叹的是,这座古城曾走出过三位状元、三位榜眼、一位探花,陆游、范仲淹等文豪都曾在此主政,严州刻本《资治通鉴》至今仍是大英博物馆的东方典藏。</p> <p class="ql-block">  登临乌龙山巅俯瞰三江口(,江水在此画出优美的"人"字形,将古城环抱成半岛,造就了"江清月近人"的绝美意境。</p> <p class="ql-block">  明代修建的“南峰塔”与“北峰塔”隔江相望,既是航标又是风水塔;城内的玉带河系统利用地势高差,实现了自然排污与住宅防火功能;街巷布局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形成天然的穿堂风。</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启动的梅城综合保护工程,开创了“微改造、精提升”的古城更新模式。工匠们采用传统“一顺一丁”砌法修复1200米古城墙,使用“桐油石灰”配方修补36条古巷路面。</p> <p class="ql-block">  正大街上的清代钱庄建筑群,通过植入数字博物馆、非遗工坊等业态,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值得称道的是改造中保留了75%的原住民居,使古城保持着鲜活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通过拆除江畔违建、恢复滩涂湿地,三江口重现"沙鸥翔集"的生态景观;利用生物膜技术净化玉带河水质,让消失三十年的石斑鱼重回故里。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更让古城插上数字化的翅膀,AR导览还原历史场景,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产品溯源。</p> <p class="ql-block">  转入三星街,清代徽商大宅院的马头墙与民国时期的西洋门楼相映成趣。特别推荐乘船夜游三江口,在桨声灯影中欣赏《江清月近人》实景演出,感受严陵钓台的千古诗情。</p> <p class="ql-block">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梅城的旅游热度正呈指数级攀升。杭黄高铁开通后,上海至梅城缩短至90分钟车程,2024年游客量突破180万人次,同比增长215%。</p> <p class="ql-block">  随着“古城+生态”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预计未来三五年将迈入年接待300万人次量级,成为继乌镇、西塘之后的长三角古城旅游新极核。</p> <p class="ql-block">  这座曾见证严州文明辉煌的古城,正以文化原真性与生态可持续性并重的发展模式,书写着中国古城复兴的新范式。</p> <p class="ql-block">  当暮色笼罩三江口,渔火次第点亮,古城墙上的灯笼在江风中轻轻摇曳。梅城的魅力,恰在于它不是凝固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历史现场。</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每块城砖都在诉说历史,每道波浪都在续写传奇,等待每一位来访者解码半朵梅花里的江南密码。</p> <p class="ql-block">  逢农历正月十五,严州虾灯非遗巡游不容错过,三百盏虾灯点亮古街的盛况,宛如流动的民俗文化长卷。</p> <p class="ql-block">  去梅城旅游,行程可作两日游安排:首日探访古城核心区(澄清门-正大街-玉泉寺-青柯亭),下午登乌龙山观三江汇流,夜宿江畔民宿;次日乘船游览七里扬帆景区,探秘江南喀斯特地貌的“灵栖洞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创作:杨世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