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习俗尽显晋鄂遗风,现代农村版速度与激情,——襄汾县汾城镇尉村跑鼓车活动纪实

赵军彦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尉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都会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跑鼓车盛况。这一天,整个村庄仿佛被一股古老而又热烈的气息所笼罩,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传承了2700多年的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尉村的跑鼓车,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军用战鼓演变而来。据《晋史》记载,公元前718年,晋鄂公在今襄汾县尉村北门处筑城堡,命名为“鄂公堡”。随着时间的推移,“鄂公堡”的驻军虽不再隶属军队体系,但擂鼓演练的传统得以延续,并逐渐转化为民间习俗。至唐代,尉迟恭受封“鄂国公”,“鄂公堡”亦更名为“尉村”,跑鼓车的民俗活动也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跑鼓车活动主要包括祭鼓、踩辕和赛鼓三大部分。祭鼓仪式在大庙举行,村民们虔诚地向诸神献上祭品,焚香祈福,祈求一年中的风调雨顺和百姓安康。随后,踩辕环节开始,鼓车由二十余名青壮年男子组成的跑鼓队拉动,沿街游行。车上往往有一位德高望重者,身披彩带,站在车辕上随车绕行,这是对他极高荣誉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而赛鼓环节,则是整个跑鼓车活动的重头戏。在赛场上,两辆鼓车相互追逐,激情竞技。鼓车的车辕中设有一个牛轭,两条分别长达30至50米的粗麻绳被牢固地系在两根辕杆上,由大约二十人合力把握。在车辕之内,一名壮汉负责驾驭牛轭拉动车辆,这一行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钻牛”。队员们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拉车,鼓车在他们的拉动下快速前进,车轮滚滚,尘土飞扬。车上,两名乐师站立击鼓敲锣,激昂的鼓乐声伴随着鼓车的飞驰,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擂鼓驱车的古代战场。</p> <p class="ql-block">尉村的跑鼓车,各具特色。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后院、西北院、东院、南院和庙巷等五院(也有说法为六院),各院都有自己的鼓车,如后院的八卦鼓、西北院的二龙戏珠鼓、东院的角端鼓、南院的秦琼打虎鼓以及庙巷的和合二仙鼓等。这些鼓车不仅造型各异,而且鼓上绘有多姿多彩的图饰,从这些图案中仍能窥见古代战车布阵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观众们紧张地注视着场上的比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每当鼓车经过,他们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妇女们炸油糕熬热汤送到赛场,为参赛队员加油鼓劲;孩子们则兴奋地奔跑在赛道旁,模仿着队员们的动作,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盛宴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跑鼓车是一项群体接力项目,在比赛中是可以换人,类似于田径比赛中的接力,在交接中,鼓车不能停止,必须在行进中进行换人,史称“鏖战”。中途交接若车停下则直接判定为输。同时参赛有男队和女队,近年来也有为青少年定制了小的鼓车,所以还有少年组。充分提高了全村人的参与度。</p> <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莫过于赛鼓的冲刺阶段。当两辆鼓车逐渐接近终点时,队员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拼命拉车。鼓车在他们的拉动下仿佛拥有了生命,不断向前冲刺。每一次鼓声的响起,都像是为队员们加油鼓劲的号角,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最终,鼓车比赛的胜负以鼓车持续行进、锣鼓声连绵不绝且最先保持领先者为准。获胜的队伍会拉着鼓车在赛场上绕圈展示,这一环节被称为“亮梢”。此刻,鼓声更加激昂,锣声愈发欢快,鞭炮与礼炮的燃放也更为频繁且响亮,整个赛场洋溢着无比热烈与狂欢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尉村跑鼓车从春秋晋鄂公的战车,到唐初尉迟恭的鼓车,战争与和平相接,衰落与昌盛相连。它从历史中走来,继承了其千年以上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其原生态和古老的韵味,包含了丰富的古代体育、演义、音乐、民俗等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赋予了现代体育的健身性、刺激性、竞技性、娱乐性、社会性等多种功能。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其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结合,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尉村跑鼓车,一项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速度与激情的碰撞,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力量。</p><p class="ql-block">尉村的跑鼓车,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的体现。它承载着尉村人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尉村人团结合作、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未来的日子里,尉村的跑鼓车将继续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部分图片由卢绍民、李现俊提供</p><p class="ql-block">编排: 赵军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