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锤炼党性修养——县委办公室机关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纪实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追寻红色足迹 锤炼党性修养——县委办公室机关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纪实</p><p class="ql-block">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修养,2025年4月11日至13日,县委办公室机关党支部组织26名党员奔赴长沙县开慧镇和宁乡花明楼,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追寻红色足迹 锤炼党性修养”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沿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轨迹,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经历了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启程:奔赴信仰高地</p><p class="ql-block">4月11日中午,县委办公室机关党支部的党员们满怀着崇敬与期待,登上了前往长沙县开慧镇的大巴车。一路上,车窗外的绿水青山如画卷般快速后退,车内则弥漫着庄重的氛围。沿途“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的醒目标语,不断提醒着大家此次行程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抵达了板仓书院酒店。这座依据杨昌济先生“欲栽大木拄长天”理念设计的现代书院,白墙黛瓦,与周边田园风光完美融合,既保留了传统书院的古朴典雅,又巧妙融入红色元素,让人仿若一下子穿越回那个充满热血与理想的革命年代。</p><p class="ql-block">在简短的出发启动仪式上,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鄢洛阳组织召开行前动员会。县委副书记李峰神情庄重地说道:“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将沿着杨开慧、刘少奇等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行,在历史的现场去真切感悟初心使命。希望大家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感情去体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行,将先辈们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p><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摆放整齐的《开慧镇红色教育基地导览手册》和《刘少奇生平事迹简明读本》,封面上的金色党徽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召唤着党员们开启这场红色之旅。</p><p class="ql-block">开慧镇:探寻信仰之源</p><p class="ql-block">板仓故里的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4月12日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如轻纱般笼罩着大地,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的氛围。党员们早早来到杨开慧纪念馆,这座占地126亩的纪念馆,由故居、烈士陵园、生平业绩陈列馆和杨公庙组成,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在开慧塑像前,全体党员整齐列队,面向鲜红的党旗,庄重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誓言铿锵有力,在空气中久久回荡,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p><p class="ql-block">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党员们走进杨开慧故居。这座始建于乾隆末年的土砖木结构农舍,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在这里,杨开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霞姑”,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烈士。在她的卧室里,那张1920年与毛泽东结婚时的木床静静摆放着,仿佛在诉说着他们那段真挚而坚定的革命爱情。而墙壁夹墙中发现的8篇手稿,更是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杨开慧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当讲解员饱含深情地念出“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时,在场的党员们无不眼眶湿润,被她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情怀所深深打动。</p><p class="ql-block">离开杨开慧故居,大家来到杨昌济故居。杨昌济先生,这位被尊称为“板仓先生”的教育家,一生以“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的诗句明志。在他的书房里,泛黄的《论语类钞》和《达化斋日记》手稿,见证了他为实现“教育救国”理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支部副书记王予暄感慨万千地说:“杨昌济先生不仅是毛泽东的老师,更是我们党员干部的精神标杆。他的‘三育并举’教育理念,在新时代对于干部培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学习他的教育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的信仰对话</p><p class="ql-block">上午10时,开慧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松柏长青,仿佛在默默守护着烈士的英灵。在杨开慧烈士墓前,党员们怀着沉痛而崇敬的心情,敬献了花篮。花篮上的缎带随风飘动,寄托着大家对烈士的无尽哀思和崇高敬意。</p><p class="ql-block">墓碑上“开慧烈士之墓”六个鎏金大字,由毛泽东1957年手书,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悲痛。讲解员缓缓讲述着1930年杨开慧就义时的场景: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未能动摇她坚定的信念。当敌人逼她与毛泽东脱离关系时,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死可以,要我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她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在陵园中回响,震撼着每一位党员的心灵。当讲到她牺牲后,毛泽东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时,现场响起一片抽泣声,大家都被这对革命伴侣之间深厚的感情所感动,更为杨开慧烈士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所折服。</p><p class="ql-block">在陵园广场,大家参观了新改陈的杨开慧生平业绩陈列馆。馆内采用了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地重现了杨开慧在板仓开展地下斗争的场景。当看到她带着三个孩子躲避敌人追捕的影像时,年轻党员黄秋燕红着眼圈说:“以前只知道杨开慧是烈士,今天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了她的经历,才真正理解她作为母亲、妻子的伟大。她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p><p class="ql-block">杨公祠的启蒙记忆</p><p class="ql-block">下午,党员们来到板仓杨公祠。这座始建于咸丰元年的家族祠堂,古朴而庄重,曾经是杨开慧8岁启蒙学习的地方。在讲堂里,讲解员小心翼翼地展示了杨开慧当年的作业本和毛笔。泛黄的纸页上,稚嫩的字迹写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清晰可辨。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杨开慧从启蒙时期就开始接受的传统教育,也为她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办公室老干部谢永克感慨道:“杨开慧的革命信仰,正是从这里的启蒙教育开始的。这启示我们,党性修养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我们要学习她这种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p><p class="ql-block">花明楼:重温公仆情怀</p><p class="ql-block">炭子冲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4月13日上午,阳光明媚,党员们驱车来到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这座始建于1796年的四合院,古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它不仅记录了刘少奇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国家主席的光辉历程,更是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与辉煌。</p><p class="ql-block">在故居正堂屋,悬挂着1961年刘少奇回乡调查时与乡亲们的合影。照片中的刘少奇面带微笑,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场景。讲解员介绍,当时刘少奇将故居分给6户无房村民,自己则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他这种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党员们驻足观看刘少奇用过的补丁睡衣、搪瓷缸等生活用品,这些朴素的物品,生动地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刘少奇同志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铺张浪费,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思想洗礼</p><p class="ql-block">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党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刘少奇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展厅里,一张1953年刘少奇与农民通讯员的合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1953年,刘少奇委托侄孙刘正山回乡选拔4位老农进京,当面听取农村情况。讲解员详细讲述了成敬常等农民代表与刘少奇促膝长谈的故事,以及刘少奇后来建立农民通讯员制度的历史细节。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也为党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支部副书记予暄说:“刘少奇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典范。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声音的工作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为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廉政教育展区,刘少奇1961年回乡调查时写下的2万多字笔记,详细记录了农村食堂、自留地等问题。当看到他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论断时,党员们纷纷感叹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真理的勇气。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刘少奇同志敢于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大家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持真理,勇于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返程:凝聚奋进力量</p><p class="ql-block">党性锤炼的成果转化</p><p class="ql-block">下午2时,党员们踏上了返程的大巴车。在归途中,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纷纷踊跃发言,分享三天来的感悟。</p><p class="ql-block">老党员李泽斌感慨地说:“杨开慧烈士的坚贞不屈,让我想起入党时的誓言。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永葆初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挥余热,为年轻党员树立榜样。”</p><p class="ql-block">年轻党员陈伟正激动地说:“刘少奇同志与农民通讯员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下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p><p class="ql-block">支部副书记王予暄总结道:“这次活动是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课。我们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团队协作的精神升华</p><p class="ql-block">三天的行程中,党支部精心组织,党员们互帮互助,展现出了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板仓书院酒店,党员们自发组成“红色学习小组”,利用休息时间交流学习心得。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参观过程中,年轻党员主动帮助老同志,帮忙拿物品,展现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p><p class="ql-block">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卿启前说:“这次活动不仅锤炼了党性,更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我们要把这种团队精神带到工作中,推动办公室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各项任务。”</p><p class="ql-block">红色基因的永续传承</p><p class="ql-block">下午4时,大巴车缓缓驶离花明楼,透过车窗,花明楼的青山绿水渐成远景,但革命先辈的精神却愈发清晰地印刻在每一位党员的心中。三天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们在历史现场深刻感悟了信仰的力量,在团队协作中凝聚了奋进的共识。</p><p class="ql-block">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党员们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他们将把革命先辈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也是一次生动的实践锻炼。党员们在杨开慧的板仓故里感受了信仰的力量,在刘少奇的炭子冲故居体会了公仆的情怀。通过参观学习、重温誓词、交流研讨,全体党员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党性修养。</p><p class="ql-block">他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转化为工作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论是在服务群众的一线,还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沿,他们都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他们将怀揣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勇往直前,永不退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色之旅,党性锤炼——我的感悟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1日至13日,我有幸参与了县委办公室机关党支部组织的“追寻红色足迹 锤炼党性修养”主题党日活动,前往长沙县开慧镇和宁乡花明楼。这次旅程,如同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让我对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的党性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上前往长沙县开慧镇的大巴车,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庄重。沿途“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的标语,不断提醒着我此次行程的意义。抵达板仓书院酒店后,行前动员会上领导的讲话,让我更加明确了此次学习的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感情去体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杨开慧纪念馆,面对开慧塑像,我们重温入党誓词,那铿锵有力的誓言,让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走进杨开慧故居,看到她与毛泽东结婚时的木床,以及墙壁夹墙中发现的手稿,我仿佛看到了她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身影。听到讲解员念出“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情怀深深打动了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杨昌济故居,泛黄的手稿见证了他为“教育救国”理想付出的努力。杨昌济先生的教育精神,让我认识到提升自身素养对于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开慧烈士陵园里,我们向杨开慧烈士敬献花篮,聆听她英勇就义的事迹。当听到她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坚定回答“要我死可以,要我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时,我被她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所震撼。在杨开慧生平业绩陈列馆,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她开展地下斗争的场景,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她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板仓杨公祠,看到杨开慧当年的作业本和毛笔,上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迹,让我明白党性修养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月13日,我们来到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看到刘少奇用过的补丁睡衣、搪瓷缸等生活用品,我被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所打动。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那张他与农民通讯员的合影,以及他建立农民通讯员制度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廉政教育展区,他坚持真理的勇气也让我深受鼓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返程的路上,大家分享着三天来的感悟。老党员李泽斌的话让我明白,无论何时都要永葆初心;年轻党员陈伟正的发言,让我更加坚定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也让我在团队协作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我们自发组成“红色学习小组”交流心得,年轻党员帮助老同志,这些细节都让我体会到团结友爱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次红色之旅虽然结束了,但革命先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我将以他们为榜样,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把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转化为工作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践行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