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的四月到五月,正是牡丹的盛花期,作为“牡丹花都”的洛阳,满城的牡丹竞相开放、绚烂夺目,而欣赏牡丹的市民和游客更是万人空巷。</p> <p class="ql-block">去年的4月14日正巧周日,我们有幸在洛阳古城欣赏牡丹,回想起来,至今仍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那天上午九点左右,我们来到国花园,此时赏花的市民与游客特别的多,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但并不影响欣赏牡丹的心情。我们先来到了露天的牡丹花,尽管因上一夜的大雨,有一些牡丹花瓣散落一地,但屹立在枝头上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动人,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雨珠,仿佛是点点星光,使得牡丹更加高贵典雅、风姿绰约;</p> <p class="ql-block">因公园内有牡丹精品园,即栽培在温室大棚内的牡丹,末受风雨影响,我们赶紧前往,只见牡丹花瓣层层叠叠,犹如天边霞光,美得让人心魂荡漾,红、紫、粉、白、黄等不同色系的牡丹,色彩斑斓、争奇斗艳,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红色的牡丹如同盛夏炽热的烈火,热情而奔放;粉色的牡丹则像少女般娇嫩而羞涩,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美动人;白色的牡丹如同初冬的雪花,纯净而高雅……</p> <p class="ql-block">说起洛阳牡丹,真要感谢当年的武则天,传说其称帝后的第二年寒冬时节,武皇一时兴起要游御花园,便发诏令:“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不敢违背旨意,一夜之间争相开放,而唯独牡丹不为所动,不随俗附和,竟连一朵花儿也没有开放,武则天看后,心内十分愤怒,便下令把牡丹贬到东都洛阳。牡丹本是娇艳无比,众人喜欢,这样的传说更是让洛阳牡丹声名远播,当然作为十三朝古都,“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很有“底气”,敢称“天下真花独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阳人将牡丹称为“洛阳花”,而对其他的花为“果子花”。“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北宋诗人邵雍《洛阳春吟》,称洛阳人对普通花不屑一顾,只有当牡丹花开放的时候,才欢欣鼓舞、满城出动;而如今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程度依然如故,洛阳的大小公园、路旁厂区、楼前住宅,到处可见牡丹;街头上穿汉服戴牡丹的女子比比皆是,手捧牡丹也见怪不怪,牡丹画师摆摊作画随处可见,就连遮阳伞也做成牡丹花型,甚至于红绿灯也有牡丹图案,让人切身感受到洛阳人爱牡丹的程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其以独特的魅力,让人为之倾倒,古代文人骚客名篇佳作赞誉牡丹枚不胜举。唐代诗人徐凝以洛水女神来比喻牡丹花,喜爱之情可谓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名句大家耳熟能详,既写牡丹,又是指杨贵妃,花和人一同写,香艳却不浮夸。据说白居易也深爱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他在《牡丹芳》中,通过对长安和洛阳市民观赏牡丹的情景描写,高度赞扬了牡丹的美艳。</p> <p class="ql-block">不过要说赞誉牡丹,就数李商隐的《牡丹》诗作更为盛名,“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诗人借咏牡丹抒发其对意中人的爱慕和相思之情,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赞誉牡丹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让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从生物学角度讲,其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多年生落叶小灌木,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据说有1600多历史,人们通常看到的牡丹花,大多为人工栽培,有的在温室暖棚内,似乎娇嫩脆弱,其实牡丹极耐寒,适应性非常强,喜疏松、深厚的中性沙壤土,寿命可达数百年,加上牡丹其“不畏权贵、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等传说,更是倍受人们的称颂,更让人喜爱。目前洛阳牡丹品种甚为丰富,多达一千多个,整个洛阳牡丹基地有50个,商品牡丹4500万株,栽种面积达到8-10万亩,已成为当地一个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p> <p class="ql-block">(资料源于网络,照片为现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