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紧邻重庆的江津也迎来了许多学校。其中,有一所特别的学校——四川省立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它坐落在江津的中渡街。</p><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承载着一群心怀教育兴国、实业兴邦理想的年轻人的梦想。他们从江苏宿迁而来,领头的是留学日本的玻璃专家章纪南先生。在中渡街的一个四合院里,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之路,年轻的苏葆贞也在其中,后来他成为了国家著名画家。</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这所学校几经搬迁,到过巴县的桥口坝,冬笋坝,最终在1952年9月,成立了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初迁沙坪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年,该校与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合并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新址定在沙坪坝区陈家湾。学校一路走来,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有南渡北归的学者,有随都西迁的教师,有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功勋们,还有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们共同为学校的建设贡献智慧,为学校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重庆建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少年和青年时光是在建专大院里度过的。那里的尖屋顶大礼堂正面的五星,是我们记忆中的星星。旁边的花台上常有马蜂筑巢,时常有发小被蛰疼痛难忍。苏联风格的图书馆,旁边那颗百年的黄桷树,都在我们的记忆里清晰如昨。大操场边有一个养鱼的堰塘,每年打鱼收获的时候,学校食堂里又可以吃到新鲜可口的鱼了。</p><p class="ql-block"><br></p> 中心花园毛主席像旁的环形道,是我们骑车的好地方。院子里发小们玩捉迷藏,各种耍事层出不穷,常常时乐忘归家,直到傍晚时分,院子里此起彼伏响起呼唤各自家庭孩子的声音时,才依依不舍回去......<br><br> 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学校还给每家门前划了块,让每家人种菜和粮食,帮助大家度过难关。每天下班时,广播里播放的《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响彻整个校园,整个校园充满着积极美好的氛围。记得那时候,大院子里的人都很善良和谐,邻里相关互助,过年后的第一天,大家见面还会拱手相问新年好。<br><br> 学生宿舍旁的洗衣长廊,下面是沙坪坝的母亲河清水溪河,我们常去那里捉鱼捉虾和游泳。溪边有一个南开中学的打水房,住着一个古怪的老头,每当我们在附近游泳时,他总会吼我们这些孩子,说毛主席都喝过他打的水,不准在此游泳。确实如此,1946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时,曾喝过他打的清水溪的水。<br><br> 半个世纪前的又一次迁移,把我们故乡变成了曾经,把曾经时光又变成了永恒,把我们的岁月变成了情怀。学校搬迁到石棉,是一路山穷水复,川西美景层出。搬迁到绵阳又是一路风雨兼程,田园风光无限,却没有搬走一丝发小的情缘,反倒是,像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一样的更加浓稠,<br><br><br> 今年,重庆建专的发小返渝聚会,尽管重庆建专的那段艰苦岁月已经远去,但建专校园的浓浓情怀依旧如初。尽管重庆建专的校园已不复当年的景象,一种精神却透过历史的重重雾霭,依旧如暮鼓晨钟发出呼唤,在每个发小的心中回响,这也许是我们今生拥有的一份富饶而宝贵财富。<br><br> 重庆建专,我们的父辈们荣耀创业于此,回首今日蓬勃发展的西科,再看看当年抗战在江津建立的学校,看看当年在重庆建立的学校里,又有几个成为西科这样的泱泱大校?<br><br><br> 不管是学校在石棉大山里,那乌丝滚滚河水流入了大渡河,都止不住要流入长江。不管是在绵阳,涛涛涪江流入嘉陵,蜿蜒曲折再汇入长江,来到这块热土旁。<br><br> 重庆建专,这里有我们生命的交集,布满我们成长的轨迹。即或是穿越了半个世纪风雨,度过五十个春夏,仍然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不管你是在天涯海角,都能听到那段岁月的呼唤,不管你是在大洋彼岸,都能听到那段时光的叮嘱。<br><br> 这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首往昔泪潸然,情怀无限涌心间。<br><br> 感谢这次组织重庆建专发小聚会活动的组织者,让一种情怀熠熠生辉,让一种过往恍然如梦!